所谓“谷雨起半畈”,要是在过去,这个时节农村的男女老少都在为备耕、种田而忙碌了。过去的农民就叫“种田人”,可见种田对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种田就是插秧,插秧先得拔秧。禾苗在秧田里叫秧,插到稻田里以后就叫稻了,这就像女孩子结婚前是姑娘,结婚后就是媳妇了一样。拔秧、插秧虽然只是水稻栽培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却是争取丰收的基础。俗话说:“好儿要好娘,好稻要好秧”,“秧好半年稻”嘛。因为秧培育得好坏,拔得好坏、插秧的密度和质量等等直接关系着秧苗的成活率和转青速度,从而对水稻的产量高低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旧时种田大户在“开秧门”那天(拔秧、插秧的第一天)总会做锦团,买鱼、斫肉,祭祀天地,宴请长工、短班和牧童,祈盼老天风调雨顺,要求雇工尽心尽力,希望一年五谷丰登。 一直以来水稻都采用移栽作业:就是一边在秧田里培育秧苗,另一边耕田起畈。因为从播种到秧苗出土,长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大田横草籽、耕地,灌水、再耕水田、耙田同样也需要一段时间。等大田耕、耙完毕,秧苗也就可以拔起移栽了。 解放以前拔秧、种田都是男人干的事,长工、短板们半夜起来出门拔早秧,人人腰间束一根“撂绞”(护腰带)将头夜准备好的“秧缚草”插进撂绞,弯着腰半浮半沉地蹲在灌满水的秧田里,双手配合着将秧苗拔离秧畈,再在田水中洗净其根部的泥土,然后两手一合,手上的两把秧苗呈交叉状捏在一只手中,另一只手抽出一根秧缚草一圈、一压就缚好一只秧。等秧拔得差不多时,可以用土箕挑着去种田了。 秧担挑到田间,就得将一个个秧甩到合适的地方。所谓合适就是要准确地估计每埭田的距离,还得估计一个秧按照种植的密度和每棵苗的根数能种多少行,这种农活叫“打秧”。高手打秧,种田的人在一个秧种完时就能顺手拿到身后的另一个秧。如果秧打得不好,种田的人种完一个秧,身后却空空如也,这样他就得去拿旁人身后的了,走来走去,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平整的田里留下了不少脚空氹,会影响稻苗成活。再说后来到了生产队,是按埭计酬,如果互相“偷秧”必然还会产生人际矛盾。所以别看在田埂上打秧比弯腰插秧轻松很多,但它的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 打完秧就可以开始插秧了。 |
发表于 2025/04/18 09:12:26 来自 浙江宁波
最近洗照片有感,照片上不带时间了,大家怎么处理的??以前单反相机是会带上时间的现在的相机手机,都不带
在鄞州区横溪镇东南方向的鄞奉交界处,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道成岙村。这个村子,就像是一本生动的史
2013年7月8日时年七十又三早就听说横溪的金峨山山势挺拔,峰峦叠翠,可观赏奇岩怪石,能聆听溪鸣泉涌。既有
火妾,此故事未经科学证实,请理性观看勿迷信,如果穿越的话你愿意穿越到中国历史的什么年代?好多喜欢看书
宁波市鄞州区K11附近,一只七个月大的布偶妹妹找靠谱的新主人。因为我家大人对猫毛过敏,小孩有过敏体质,
“美味在民间,佳肴藏农家。”几天前,路过一家农家餐馆,见门前写着这样一幅朴实无华的对联,就径直进去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