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03·29)一早乘公交车到东钱湖湖心景区,然后步行进入“钱湖秘境”,一直走到了下水,这儿过去称“下水村”。
我第一次去下水村大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叶,那是随着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去割野草。
一起去的大约有男女老少七八个人,天刚蒙蒙亮就打点行装开船动身,身边带的除了割草用的土司、镰刀还有吃的大米、咸下饭和过夜必备的席子,单被,因为要割满一船野草得在湖边住上二、三天。
船行下河时由我们半劳力和妇女摇橹,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莫枝,过了堰坝,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边的浩瀚湖水,早就听说东钱湖有十八里湖面,没想到竟有那么辽阔。那时我们都乖乖地坐在船的底部,将摇橹的重任交给了既有经验又有力气的壮年社员,沿着陶公村,绕过蚌壳山,那时可就无风也起浪了,船儿像摇篮一样不停地摇晃着,茫茫湖面,远望四周全是高低起伏的群山,我们要去的下水又在哪儿呢?“这是郭家峙,远处是韩岭市,过了这有石塔(就是现在的“二灵塔”,那是可就是一堆乱石)的山口再往里摇很长一段路才是“下水”。一位老农蛮有把握地告诉大家。船过了山口,风浪明显地小了,下水村已遥遥在望,大家就开始准备劳动工具啦!
下水村坐落在一个小山坳里,看起来村庄不大,高高低低依山而建,大多是乱石墙面,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和卵石路崎岖错落,村中处处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山民们朴实而好客,见我们这些割野草的乡下人(湖登的人们喜欢把我们称作乡下人)睡在他们仓库的门外,就主动打开大门让我们到里边去睡,以避风挡雨。当我们想喝水时,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山那边的小水塘的泉水最好了,清凉甘甜,夏天里我们这里家家户户不烧水,就喝它。”此泉确实名不虚传,那水的味道比如今的矿泉水好上不知多少倍。
事有凑巧,我第一次出外割野草,去的那天早上还是万里无云,第二天一睁开眼就见乌云密布,乌风猛暴,眼看一场大雨就要倾盆而下,赶紧回家吧?可这风急浪高,谁敢在深不可测的十八里湖面上冒险行船呢!不回家吧?带来的粮食吃了中饭就没有了:这真叫“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那时又没有公路根本就不通汽车;没有电话更谈不上手机......多承当地的老乡借给我们一些大米,知道我们要派一个人步行回家又借给我们蓑衣笠帽,总算解决了燃眉之急。
最能说明那时下水村老乡生活情况的是两位在田间干活的老人的对话(时隔六十多年我还记忆犹新)一位老汉自傲地说:“我活了那么多年,什么地方没去过。”另一位问“你去过哪里?”“韩岭、郭家峙,我还去过莫枝呢。”“你去过宁波吗?”那一位大声地问,“你怎么不说外国!”老人理直气壮地回答。......是啊,那时从下水到宁波对一位老人来说,简直是去外国。
可如今的“下水村”又是怎样的呢?“鸟枪换炮了”,您自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