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底、三月初,正是我们宁波乡下菜蕻飘香时节啊!
以前我们乡下人在冬末春初、百花凋零时节,除了家藏的芋艿、萝卜外,新鲜蔬菜已是凤毛麟角,于是菜蕻就成了当之无愧的最佳时鲜蔬菜。春节时的菜蕻炒年糕犹如翡翠白玉、清香扑鼻;菜蕻煮粉丝加上几个肉丸、几只蛋饺和几块熏鱼就是让人垂涎欲滴的汤三鲜;即使是单单将菜蕻炒一下也是那么美味可口。
那时农家种的大部分是本地油菜(这是相对后来推广的“胜利油菜”而言,也就是说这种品种是我们当地一直种植的油菜),当它拔节、抽薹的时候是必须打菜蕻的,其原因不但是因为打下的菜蕻可以当蔬菜,更重要的是适当的打蕻以后,可以促使油菜更多地分蘖以增加油菜籽的产量。(所谓“菜蕻”是宁波人的叫法,就是上海人常说的“菜结”,菜市场也有称之为“菜心”的。)
打菜蕻是一门技术活,有经验的农民大清早趁着露水未干就得下田,因为露水一干,菜梗就会变得糅而韧,采摘的时候就容易对植株造成伤害。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穿行在湿漉漉菜垄之中,用右手的两只手指轻轻地摘下含苞待放的菜蕻,并将它放到左手上,菜叶朝里紧紧靠在一起,菜梗朝外交叉着铺开,一根一根整整齐齐地排列成一把打开的折扇形状。成把的菜蕻不但不会散开,而且就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当他们将一把把菜蕻整齐地排放在“土司”里的时候就像是一座翠绿的宝塔,既不会因挑起来前行时的晃动而倒塌,又是那么的爽心悦目。
为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菜蕻,聪明的宁波乡下人都会在菜蕻旺潮的时节晾上许多菜蕻干。
晾菜蕻干首先要选择通风背阴,如弄堂、屋檐下等见不到阳光的地方,因为在风中阴干的菜蕻干翠绿依旧,吃起来香气浓郁;如果是被太阳晒干的就会变成黄色,不但颜色不好看而且口感也会逊色不少。选好地方后就得在那儿拉上几条绳子,以方便将烫手的热菜蕻挂在上面。
正式动手晾菜蕻干的时候需要一家老少齐上阵,其中一位负责生火烧水,待水开时另一位将洗净的菜蕻放进开水里汆一下迅速撩起,撩起的菜蕻赶快放在一只竹制的团扁上薄薄地摊开,立马送到预先拉好了绳子的地方去晾开来。
刚出锅的菜蕻一搬到晾的地方以后,由老人和小孩用筷子穿在菜蕻的剑叶和主干之间,一串一串地递给站在凳子上的人,让他像串在筷子上一样,间隔一定的距离均匀地挂到绳子上。靠这样大家流水作业,整道工序就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串在绳子上的菜蕻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就会渐渐地阴干,等基本脱水后才可以收下来。这时它还有点发软,正好用剪刀将它剪成一段一段的约半寸长的小段,而且将菜梗和菜叶分开在阳光下曝晒,直到完全脱水,就可以收藏了。
菜蕻干的叶子部分现在人美其名为“万年青”,是泡汤的的最好材料,无需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放少许盐,泡出来的汤清澈明亮,香气四溢,口感纯正;而菜梗由于比较硬,不能泡汤,却是烤肉的最佳拍档。
菜蕻干应该是我们最早拥有的“方便食品”,是我们农家纯天然的真正的“绿色食品”,更是我们的“长下饭 ”,价廉物美,值得大家好好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