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用地道的宁波老话来说就叫“灶根间”。旧时的农村妇女除了缝缝补补就是一日三餐围着灶头转,因而,她们口中的很多老话都和“灶根间”有关。
形容自己木讷而不善言辞的老公,她们会说:“阿拉屋里当家人是灶底石,发不动的。”灶底石就是那块铺在灶膛下面的大石块,又厚又重,它默默地承受着整坛灶头,任凭烟熏火燎,只要灶头在一天,它就不会挪窝。而自己的老公任劳任怨地为家中付出一切,从不张扬,但是要他出去应酬交际,那就是强人所难咯。(发不动:老话搬不动的意思)
对于孩子她们充满了爱怜,常说的“打死猫不离灶”,就形象地描绘了母子亲情。猫至所以离不开灶头一是因为灶头经常会飘洒出诱人的香味,灶根的猫食碗里有主人准时添加的美食;二是灶头从早到晚总会有一股温馨的暖气为它御寒。而母亲给与孩子的何止于这些。这样的比喻可谓形象而贴切。当孩子淘气的时候她们说出来的话也很少离开灶根间,比如:脸上很脏就会说:“你看,脸上这么脏像灶猫屁股一样。”或“你的脸怎么就像灶君菩萨”;孩子洗脸不周到,头颈脏了,妈妈就会说:“你的头颈脏的就像铁汤锅”,“你的鼻头管像烟囱洞”等等;孩子吃饭太慢最形象的比喻莫过于“麦秆喉咙筲箕肚”,用“偎灶猫”来形容萎靡不振可说是惟妙惟肖吧。
“出气镬盖漏筲箕”是用来比喻那些大大咧咧,不知道勤俭持家的败家子的,到头来他们就可能“尺四镬吊起”,甚至“冷饭筲箕反相”落得个“锁篮挈水一场空”。
旧时的灶头就是一个家的象征。“搁搁眠床搭搭灶”“连灶连眠床,头顶搭凉棚”说的就是那些一贫如洗的贫困人家,而“外头大好佬,屋里烧缸灶”则是讽刺一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强好汉”。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谜语:“祝家囡嫁到范家去,
饭吃饱,气难逃。”
谜底是“竹编的镬梗”,当然也和灶根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