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着小遛游罗城,夜色中,六门格外美丽,惜宣传资料有瑕,至少两处有误,主要集中在望京门的简介中,在此顺带简单介绍下罗城: ![]() 介绍里,子城后备注今鼓楼并不严谨,子城周长420丈,鼓楼仅为子城的南城门,故严格意义上应备注“今鼓楼为子城南门” 为好。 ![]() 下图为《宝庆四明志》中的罗城图,从图中就可看出只余七道门了。 ![]() “后存六门”很多资料说是元代毁城后重建改的,但其实在南宋《开庆四明续志》卷一中就已记载开庆元年(1259)制使丞相吴潜重修六门了,分别为望京郑堰下卸甬水灵桥东渡六门。下卸门即盐仓门,往东迁至造袋局旁,改名为“和义”,成东北门;改郑堰为“永丰”(同年吴潜在门外新造了永丰碶而得名),成西北门;改西门望京为“朝京”。 ![]() 错误一:P2望京门中介绍:宋制使吴潜改名为望京门,其实恰好相反,吴潜是改望京门为朝京门。不过,确实容易搞混,西门旧称就是朝京门,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1)太守郑兴裔改为望京门(见下图),那时制使吴潜才刚出生,直到宝祐四年(1256)他才来到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置使,然后在开庆元年(1259)重修后改回朝京门。 ![]() 错误二:“初开十门,后存六门”后,我们再看罗城介绍的最后一句“1920年至1923年间,六个城门被拆除。”这里的年份是错误的。 ![]() 另下图永丰门的介绍也有必要说明下。永丰门并不是一直称北门的,由之前贴图《宝庆四明志》和《开庆四明续志》可知,在唐宋时期,不管是叫郑堰门还是永丰门,它一直是以西北门存在的,那时的北门是盐仓门(和义门)。 ![]() 永丰门是以“永丰碶”得名,以往历史都说是由“保丰碶”更名而来,它的称呼存在时间不长,后来又改回保丰碶。这里其实也有说道:《宝庆四明志》记载保丰碶由郡守陈垲于淳祐壬寅年(1242)年建造。 ![]() 接着《开庆四明续志》中明确提到,永丰碶是创建在保丰碶右侧,属于新建。 ![]() 不知怎么地,到了元《至正四明续志》卷四中相同的介绍中偏偏就是漏了“永丰碶”三字。 ![]() 然后,明代《四明郡志》中上来直接就说保丰碶又名永丰碶,至此这一说法就流传了下来。好笑的是,志中把“开庆”当作是元代的年号(绿框标注)而非南宋。 ![]() BTW:历史上,只有永丰门(原郑堰门),而从未有过“保丰门”,故凡网上介绍中有提到保丰门的都是错误的。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