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灶根间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5/01/13 10:23:53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大女儿最近乔迁新居,邀我回去住上几天。
她们的家由宁波市区搬到了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不说新房的种种崭新的设施,单是一间宽敞的厨房以及厨房内配套的智能化的炊具就使我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目不暇接,手足无措。
我的爱妻特别喜欢烹饪,所以我们家的炊具更新的速度也算是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了,燃气灶、微波炉、空气炸锅、电磁炉等等我早已是驾轻就熟,可是和女儿家里的炊具一比较,那就有天壤之别了。
面对五花八门的智能炊具我觉得毫无头绪,必须在女儿的指点下一点点地慢慢学习,一个耄耋老人竟然成了一个小学生。
学习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既能学到不少新的知识,还会让人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
老家地处江南水乡,当时主要的燃料大都是稻草,因而灶头也是为燃草而设计的。由于家境迥异,人口多寡,各家的灶也大相径庭;大户人家是三眼灶,一般人家是两眼灶。这两种灶结构大体相同:并排排着几个灶眼,有尺八、尺六等等口径,两个灶眼的上角中间装有一只铜制的汤锅(利用余热热水),灶膛的上面是烟渠,烟渠一侧直通靠墙而建的烟囱,用来排除烟气,烟囱砖外侧灶君堂里供奉着灶君菩萨。做饭、炒菜时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同时往灶膛里添草烧火,另外一人掌勺烹调,很是气派。而最贫穷的人家或单身汉则是“搁搁眠床搭搭灶”或者“外边大好佬,屋里烧缸灶”。
我家老房子里这坛惨不忍睹的小灶,黑不溜秋,石灰斑驳,因为烟渠短、烟囱低,碰到风向不好的天气,灶下一添草生火,满间小屋烟雾弥漫,可我们的老母亲一日三餐总在围着它转,为一家人能吃饱肚子而操劳。小小的灶间充满了难言的辛酸,但是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我们一家毕竟有好几个人,虽然住的是一间东倒西歪的破小屋,灶间不过五六平米,但是没有大灶,也不是搭搭灶,而只是一坛小灶。那坛小灶:一口尺六灶算是正灶,灶膛上一条短短的烟柜,也有烟囱,烟囱太短,排气不良,也有灶君堂供奉着灶君菩萨,不过就一个灶眼,那是用来烧饭的;和它相连,呈直角向外开口的是一个尺四灶眼,没有与烟囱相连,用来烧菜和烧水。灶头的旁边有一只火缸,总是盈满了草木灰,母亲在这儿窝粥、窝热水。
别看是一坛小灶,我的母亲却可以在这儿一篷上一篷下(意即一会儿下去烧火,一会儿上来炒菜)地为一家人烹制简单而可口的饭菜。我们家如果没有客人光临,是很少有机会开锅炒菜的。母亲喜欢省时又省柴的“一镬出”。所谓“一镬出”就是烧饭的时候在镬的上部放一只竹制的镬梗,镬梗上就可以蒸菜了:咸齑、梅子烤、茄子、萝卜、蛋汤、咸鱼、乌贼蛋等等,饭烧熟以后,等一会儿,打开镬盖饭菜就俱全了。有时候菜不多,还可以蒸一瓶开水。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