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祭灶  [复制]

阅读[] 回复[1]

发表于 2025/01/09 09:30:52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转眼已是甲辰年十二月初了,蛇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老底子宁波乡下,在春节之前还有一个“祭灶日”,那就是十二月廿三。
宁波老话:“大人盼种田,小人盼过年”。在解放以前,给大户人家干活的大人们“盼种田”是因为开始种田的当天(俗称“开秧门”)老板为了希望他雇用的长工、短班和看牛小囝,干活勤快,祈求老天风调雨顺,秋后能有个好收成,不但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酒菜祭祀“地藏王菩萨”,而且还会做不少“锦团”招待一下他们;小人盼过年则是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穿新衣服,吃到平时很少吃到的零食,拿到平时拿不到的“压岁钱”。
而“祭灶日”就是过年的序幕。
想起来小时候真的很幼稚,常听大人说起“祭灶",还以为是家里圈鸡的“鸡罩”,这罩子用竹片编成网眼状,圆圆的、高高的,底下是开放型的可以紧扣地面,顶上有一个圆形入口,用一只竹编的盖子扎住,家里养的鸡啊鸭的有时候就被关在这里边。大人们和我们开玩笑时常常会说:“来来来,到鸡罩里罩一罩,你就大一岁了,我给你吃祭灶果。”
长大一点才知道所谓“祭灶”就是在祭灶日的夜晚用一些“吃场”(零食)在灶君菩萨面前祭祀一下。
说实在话灶君菩萨在我们能见到的众多的菩萨里边是最寒碜的了,庙里的菩萨穿金戴银,四时八节有人上香供奉,就连最底层的土地菩萨也有个小小的土地堂,而且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而灶君菩萨的家就在灶头烟柜边上那个小小的笼子里,有个用泥土或木头雕塑的神像算是好的了,不少人家就是一张灰不溜丢的纸画,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贴在那儿,天天被烟熏火燎,赃得灰头土脸。大人说我们小人脸上很脏的时候就会说:“你看,你看,脸上弄得像灶君菩萨一样。”他一年到头“生看见,熟无份。”直到祭灶那天才有那么一份少得可怜的祭品,这灶君菩萨当的也真是······
祭灶对于孩子们来说无非就是有祭灶果吃。每年盼吃祭灶果,那可是一天、一天、又一天,一盼就得一整年。这漫长的一年里,时不时能听到大人们信誓旦旦地对我们说:“乖乖过,过年给你吃祭灶果。”好容易盼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上香、祭灶。烟柜上,灶君前,敬一杯清茶,点二支蜡烛、烧三根棒香,放四盘果品:这就是祭灶。大人们说,吃了祭灶果后,灶君菩萨就飞到天上去了,他要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主人这一年来的情况,然后到明年正月十四晚上(我们宁波乡下元宵就在这一天,而不像其他地方是正月十五)再回来传达上天的旨意。美其名曰“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我们宁波人老习惯,祭灶果应该是由外婆、舅舅送过来的,我的外公、外婆、大舅舅和嬷嬷早就去世,小舅舅也只是孤身一人,住得离我家很远很远,所以没人给我们送祭灶果。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祭灶总还是要祭的吧,没有人给我们送,自己又买不起,那就只得用自己炒的年糕干、砂炒豆、胖菩(炒米花)和荸荠等装盆代替咯。
稍后几年,哥哥他们出去给人打工挣回点钱,我们总算也能到小店里去称一点零星的祭灶果,如:油果、黑白芝麻糖、红球、白球什么的;再后来解放了!也就吃上了过去有钱人家那样用黄草纸包成“虎头包”上面铺这一张红纸的整包的祭灶果了。
我想如果在过去几年,这些天,在宁波的超市里、地摊上琳琅满目的祭灶果一定是竞相上市了,人们都在准备以不同的形式祭灶。可是灶君菩萨在哪儿呢?如今家家户户不是煤气灶就是电磁炉或更新潮的智能灶具,老式的大小灶头早就不见了,灶根间里根本不再烟熏火燎,而是处处窗明几净,......现代化的厨房还会有灶君菩萨的安身之地吗?再说,当今的孩子们也已不像我们童年时那样板着指头盼望祭灶的日子了,他们天天零食不断,洋的、土的,花色繁多,色味俱佳,要啥有啥,不怕吃不到,就怕“吃太好”(“营养过剩”)他们还会稀罕这么老土的祭灶果吗?!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发表于 2025/01/14 09:29:00 来自 浙江宁波

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祭灶的情节描写得很生动,很真实!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