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的高考
三十年前的七月七、八、九号,我怀揣着梦想与紧张,踏入了全国高考的考场。考点设在老县重点中学,记忆中,那几日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考场被安置在教学楼的底楼,幸而楼前有几棵高大的樟树,枝叶繁茂,宛如一把把撑开的巨伞,为这片小小的天地洒下一片荫凉。樟树下,一条小河蜿蜒而过,水面波光粼粼,偶尔泛起几圈涟漪,似在轻声诉说着夏日的故事。然而,考场内的氛围却与这窗外的宁静有些格格不入。教室里弥漫着一股阴暗潮湿的气息,陈旧的课桌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桌面凹凸不平,仿佛在默默见证着一届又一届考生的青春奋斗。
监考老师竟是我曾经的小学老师,她面带和蔼的笑容,一头利落的短发显得格外精神,那熟悉的面容让我原本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弛了些。彼时,考场内尚未配备空调,酷热难耐,我穿着凉鞋,还带着一条湿毛巾,试图以此抵御那炎炎暑气。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下午考场运来了许多冰块,放置在教室的角落,刹那间,丝丝凉意弥漫开来,为这燥热的空间注入了一丝清爽。老师见我汗流浃背,还特意将我的湿毛巾在冰块上放了一会儿,而后轻轻递还给我。这一简单的举动,宛如一阵清风拂面,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凉爽,更是一份关怀与温暖,这份情谊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至今回味起来,仍觉满是温情。
语文考试中,作文题目是《尝试》,此外还有古诗词默写。我至今还记得考到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或许是命运的眷顾,那些平日里令我头疼、反复背诵却总也记不牢的诗句并未出现在考卷上,而考到的诗句恰好都是我烂熟于心的。那一刻,我心中暗自庆幸,紧张的情绪也稍稍缓解,笔下的字迹似乎也变得更加流畅。
化学考试却让我着实捏了一把汗,一道化学推导式题目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我面前。我紧紧盯着试卷,大脑飞速运转,手中的笔在草稿纸上不停地写写画画,却始终难以确定答案。我戴着父母那款式老旧的 “钻石” 手表,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的心也愈发慌乱。一个选项,我反复斟酌,竟改了三四次之多,卷面被涂改得有些凌乱,那每一次涂改都仿佛是我内心焦虑的映射。
相较而言,数学考试则进行得颇为顺利。我按照先易后难的策略,有条不紊地解答着题目。当完成整张试卷的基础部分后,我才回头去攻克那些难度较大的选择和填空题。尤其是最后一道选择题,我灵机一动,运用特殊方法,将数学式中的变量代入 “0” 或 “1”,竟巧妙地得出了答案。最终,数学这门 120 分制的科目,我考出了 107 分的成绩。随着考试的推进,紧张的气氛渐渐消散,周围的一切似乎也变得熟悉而亲切起来,监考老师的神情也不再那么严肃,整个考场都沉浸在一种专注而又相对放松的氛围之中。
最后一门考生物,我答题时得心应手,许多同学都被基因配对的题目难住了,而我却顺利地解答了出来。生物满分 70 分,我取得了 61 分的成绩,为这场高考之旅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考试结束的铃声清脆地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从考场鱼贯而出,狭窄的校门一时间人潮涌动,大家仿佛是在走过一座独木桥,小心翼翼地排着队,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挤入河中。我却没有随着人流匆匆离去,趁着时间尚早,我漫步在这所古色古香的校园里。校园的建筑略显陈旧,却处处散发着古朴的韵味,园区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墨香气。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将教室里的冰块搬运出来,倾倒在前面的路面上,顿时,一片凉气扑面而来。我好奇地赤着脚轻轻触碰那些冰块,望着白花花的冰在阳光下渐渐融化,不禁出神地玩了好一阵子,直到太阳渐渐西斜,才恋恋不舍地推着自行车,缓缓走出校门。
那时,我是独自骑着自行车往返考场的。回到家中,母亲早已准备了一桌饭菜,虽不丰盛,但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她的心意。印象中,有一碗咸菜炒鱿鱼,还有一碗牛肉炒青椒,那熟悉的味道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舌尖。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平日里守着农田,偶尔去做些小工,收入微薄,生活也过得十分拮据。饭后,我扛起铁耙,走向田间。彼时,正值水稻的灌浆期,这关键的一次灌溉,关系着水稻的产量与质量。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狭窄的田埂上,微风拂过,稻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混合着热浪,轻轻地拍打着我的脸庞,也撩动着我那颗年少而充满憧憬的心。那一刻,我望着眼前这片广袤的田野,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迷茫:难道我的未来,就要像这样,一直背着铁耙,在这一方土地上耕耘吗?
高考结束后的日子,仿佛是紧绷的琴弦突然松弛下来。多年来积累的知识,无论是三角函数,还是牛顿运动定律,都像是一群归巢的倦鸟,悄然飞回了老师的怀抱。那些日子,我待业在家,尽情地睡了几天懒觉,试图弥补往昔因学习而缺失的睡眠。父母没有过多的言语,他们默默地看着我,眼中虽有一丝担忧,但更多的是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毕竟,高考成绩尚未放榜,这漫长的二十天,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煎熬的等待。
就这样,在无所事事中度过了十来天,紧接着,便是繁忙的夏收夏种时节。村旁那一大片农田,在炽热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远处,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谷穗被压弯了腰,恰似一个 “工” 字,又仿若老农们在岁月的磨砺下渐渐弯曲的脊背,在微风的吹拂下,更显凝重、沉稳。稻田的一旁,整齐地培育着绿油油的晚稻秧苗,它们像是一群等待检阅的士兵,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等待着主人将它们移植到广阔的水田之中。
在炎炎烈日下,我们开始了收割早稻谷的劳作。割稻,绝非易事,右手紧紧握住镰刀,左手用力抓住稻谷杆,然后猛地一用力,将稻谷梗割下,整齐地放在田里,只留下一排排稻根子。如此反复,不一会儿,汗水便湿透了衣衫。起初,我割稻的动作还很生疏,不得不弯下腰,脸几乎贴到地面,眼睛死死地盯着稻根,生怕一个不小心,锋利的镰刀就会割到自己的手指。阳光毫无遮挡地洒在身上,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不知名的臭虫的味道。累了的时候,我便直起腰板,短暂地休息片刻,心中无比渴望能有一阵凉风拂过,带来片刻的清凉。清晨和傍晚,气温稍低,还算凉爽,可到了中午,太阳高悬头顶,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汗水不停地流淌,衣服被汗水浸湿后,又在太阳的暴晒下迅速变干,衣袖和领口处留下了一圈圈微小的盐花。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中,随便吃几口饭,便倒头睡去。午后,顶着高温,又再次回到田间,继续忙碌。那时,机械化收割机尚未普及,田间的农作物全靠人力用肩膀一担担地挑、一捆捆地抬出来。望着父辈们那黝黑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双手,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间,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便是最真实的农村生活,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它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不吃苦,何以为人上人?生于 70 年代的我们,似乎注定是要吃苦的一代,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加渴望通过学习,考上大学,跳出 “农门”,去追寻不一样的人生。
夜晚,为了躲避屋内的闷热,我们将桌子搬到屋外的道地上。在屋檐下昏暗电灯的斜射下,一家人草草吃过晚饭。村子东边的水田吹来阵阵凉爽的夏风,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和农田里那新鲜的泥土气息,我躺在简易的竹榻上,仰望着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宛如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那一刻,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最亮的一颗星,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然而,美好的幻想总是被无情的现实打破,无处不在的蚊子嗡嗡作响,一次次将我从睡梦中咬醒,让我不得不重新回到这闷热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夜晚。
平日里,我一心扑在学习上,面容白净,身形瘦弱,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鼻梁上还架着一副近视眼镜。在田间劳作的这几日,汗水常常模糊了镜片,我已分不清那上面流淌的是汗水还是泪水。短短几天,高强度的日晒雨淋让我仿佛变了一个人,原本白皙的脸庞变得黝黑,胡须也冒了出来,为了防晒,我套上了父亲那件黑色的土布衣,整个人看起来沧桑了许多。邻里乡亲们看到我这副模样,有时会在背后指指点点,冷嘲热讽道:“这不是那个‘大学生’吗?” 那些话语,像一根根尖锐的刺,扎在我的心上,但我深知,我不能放弃,我要坚持下去,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的期望。
望着那一片片待种的绿色晚稻秧苗,我的心中涌起无尽的忧伤。这些秧苗,承载着父母亲下半年的全部希望与梦想啊!我唯有默默坚持着、忍受着、企盼着、向往着,期待着命运的转机。
终于,印象中大约是七月二十四号的晚上,浙江省高考成绩揭榜了。那一个个上榜的名字和分数,被刊登在了钱江晚报上。那一夜,疲惫不堪的我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得住困意,在凌晨时分小睡了一会儿,熬过了这漫漫长夜。好在年轻就是资本,体力恢复得也快,第二天清晨,我便又精神抖擞地起床了。我跟父母简单说了一声,便穿着拖鞋,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往学校。
来到县环四中学,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快步走进校门,径直来到教学楼的黑板前。那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考生的成绩和名字,我瞪大了眼睛,在那一片小字中仔细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终于,我找到了,它静静地躺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仿佛在等待着我去发现。527 分,上本科线了!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瞬间变得明亮起来,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喜悦与自豪。我觉得自己仿佛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可爱、最伟大的人,因为我知道,这个成绩意味着我即将告别农村的生活,成为一名城里人,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更让我欣喜若狂的是,我暗恋已久的女孩也上线了,而且她的名字正好在我下面,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一团火焰点燃,激动得难以自已。“洛阳纸贵”,为了买到当天的钱江晚报,我骑着自行车在市区绕了好几圈,终于如愿以偿。那份报纸和我的分数卡,至今我还精心保存着,虽然纸张已经微微泛黄,但它们所承载的那段记忆,却永远鲜活如初。
买到报纸后,我骑车飞速回到家,将自行车随意地倒在屋前道地的矮围墙边,此时的我已顾不上用撑脚架将它扶正。我一路小跑到水田边,母亲正在田里俯着身,专注地插秧苗。听到我的声音,她猛地站起身来,手中还握着一把秧苗,下意识地在背后擦了擦沾满泥土的手,然后趟着水快步向我走来。当听到我说出 “考上了” 这三个字时,母亲明显愣了一下,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又仔细地看了看我的眼睛,确认这一切都是真的后,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走上田塍后,母亲的步伐变得异常轻盈,姿态也格外自在与自信,那是我从未见过的模样。她逢人便说:“我家的风考上大学了!” 而我,站在一旁,望着眼前这片熟悉的农田,此时正值夏收夏种的尾声,许多女农妇头戴草帽,弓着身子,迅速而又熟练地插着秧苗,她们一边插秧,一边慢慢地向后移步,仿佛在这片水田里书写着属于她们的人生诗篇。男人们则挑着一担担秧苗,赤着脚,挽着裤脚,稳稳地走在光滑的田塍上,到了合适的位置,便放下担子,拿起秧桩,轻轻甩干上面的水,然后不轻不重、均匀地将秧桩抛在女人们身后的水田上,偶尔也会溅起一些水花和泥浆,引得女人们一阵笑骂。家燕在水田里欢快地飞上飞下,忙着捉虫、筑窝,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在那个八0九0年代,考上大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意义非凡。这意味着农村户口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大学毕业后,国家还会包分配工作,从此便能彻底脱离农村,从一个乡下人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城里人。这是多少农村娃梦寐以求、为之奋斗多年的梦想啊!而那一年,我和妹妹都考上了大学,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为了供我们上学,他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家里存了好几年的几千斤稻谷。那是父母多年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如今,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这些付出都化作了对我们的支持与期望。
七月,曾经被人们称为 “黑色的七月”,在那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有多少莘莘学子因为一分之差,便与大学失之交臂,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七月,也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冒着酷暑,在田间辛勤劳作,收获着满满的果实。
时光荏苒,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如今,当年的那些大学毕业生,并非每个人都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精英或领导;而当年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其中混得风生水起、出人头地的也大有人在。转眼间,我已年过半百,岁月的风霜悄然染白了我的两鬓,我已不再是那个曾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黑发少年。如今,我的子女也都参加了新高考,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开启属于他们的征程。
不知为何,每当高考的季节来临,或是酷暑难耐的夏日,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我总会怀念那
段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那些欢笑与泪水、奋斗与迷茫、坚持与梦想,都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成为我心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怀揣着一份温暖与感动,不断前行。
在新高考制度的大背景下,一股 “全民大补课” 以及孩子提前、超前学习的风潮悄然兴起,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成因,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看来是另一种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