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愫》
偶然间刷抖音,一个小视频深深吸引了我。大提琴那低沉回旋的声音缓缓倾泻而出,深沉哀怨至极,道尽了无尽的凄凉。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有无声的流泪,此般无声却胜有声。即便是我这个音乐盲,也被其深深陶醉,感动得潸然泪下。那感觉仿佛舌尖触到芥末般刺激,一瞬间如电流般传至后脑勺的神经末梢,让人不自觉地触动,瞬间起了“鸡皮疙瘩”。它似在缓缓诉说一个凄惨唯美的故事,虽然我听不懂音乐的具体含义,却不知为何被深深触动。而年轻的演奏者美丽、清纯、大方,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提琴与人完美融合,琴弦之处仿佛道不尽的忧伤,抚慰着我悲伤的心,继而让人平静,一直让人沉浸在安静的遐想之中。人生几何,唯有音乐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灵深处最原始的痴与癫。后来网上一查,原来是那首让全世界都为之流泪的曲子 ——《殇》。它诉说着未成年而离逝或为国而战死之人的故事,饱含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但愿全世界和平,没有饥荒,没有战争。
谈及音乐,我实在是一窍不通。小学时,老师教我们简谱,1(do)、2(re)、3(mi)、4(fa)、5(so)…… 好多人一学就会,我却如榆木脑袋般,总是搞不清楚。单个音符拿出,我便不认识,也不会发音。好在当时农村小学不考音乐,唱歌时我便滥竽充数。最担心的就是老师叫我唱简谱,一旦站起,我就变成了哑巴。那时,我极为羡慕好多小女生天生会唱简谱,还会唱许多儿童歌曲,如《闪闪的红星》《让我们荡起双桨》《妈妈的吻》等等。
90 年代,我读初中,横溪中学是一所城区学校,硬件师资在当时堪称最好,还配备了专业的音乐教师。老师不仅会弹钢琴,还教我们五线谱。她说,简谱的优点在于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而五线谱可以表示更加复杂的和声,视觉上非常清楚,很容易识别。并且在表示旋律方面,尤其是高高低低的众多音的形态更是一目了然。五线谱可谓是无国界的,是音乐中的 “世界语”。这便是五线谱的优点,要想踏入音乐的世界,我们必须先学会五线谱,它是我们跨入音乐大门的桥梁。然而,五线谱于我而言,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那些高高低低的 “小蝌蚪”,我怎么也认识不了。一进音乐教室,我只能做一个张嘴却不会发音的 “南郭先生”。
音乐老师微胖的身材,烫着头发,总是露着笑脸,她的嘴巴特别大。每次教我们唱歌时,她声情并茂,弹着钢琴,张着宽宽的嘴巴,一次次示范如何发音,纠正我们的发声习惯。她说我们其实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喊歌。后来我猜想,或许是长期练声、发声的原因,导致嘴巴慢慢变大。又或者是这种嘴型的人适合练习美声、唱美声。
有一次,她在让我们听一段音乐前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是中国古典音乐,曲子名字暂时保密。音乐响起后,大家闭上眼睛,好好聆听,看哪位同学听了音乐先昏昏欲睡,因为它有催眠作用。假如你睡着了,表明你懂音乐,可能对音乐有天生的乐感。” 下面的同学窃窃私语,都觉得难以置信。当老师按下放音机的启动键时,同学们都认真听着音乐,有些人还做着鬼脸,嘲笑老师像是在开玩笑。我听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曲子的旋律极为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如同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再次相逢,那么亲切,那么自然,仿佛命中注定一般。哦,想起来了,原来是以前镇的新建路上,有一个卖老鼠药的小摊主,手推着车,经常放着这首曲子,只是我当时不知道题目。想着想着,或许是当时家里做农活太累了,我竟然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打起了哈欠。这一幕被老师发现了,她狠狠地表扬了我这个连简谱也不认识的农村孩子。后来,老师公布了答案:《春江花月夜》。
的确,这首曲子以前常常出现在市区的一些商店、小摊贩处,余音绕梁般飘荡奉化山上,甬江边。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似轻舟在远处的姚江面渐渐消失,甬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之中……
70、80 后是苦命的孩子。那时,生活条件差,有时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哪里还谈得上音乐与艺术?大家都一门心思抓文化科,争取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高中时期,放学回家,会经过新建路,沿街有许多音像店,播放着当时的流行歌曲。郑智化的《水手》、李春波的《小芳》、刘德华的《忘情水》,以及谭咏麟的歌。那简直是免费的演唱会。有些同学会迷恋一些当红歌手的图像海报以及有点昂贵(10 元一盒)的磁带,那时我们高中一周生活费才 5~6 元呢。有了歌词,我们会更容易理解歌曲,会抄歌词学唱,争做一匹自由自在的 “北方狼”,为紧张、枯燥、繁重的学习生活带来动力和精神支柱。
有时,听到优美动听的钢琴曲,例如肖邦的《幻想即兴曲》、巴赫的《G 弦之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我就会沉浸其中,沉醉于黑白琴键通过手指碰触而流淌出来的温柔,那漂渺而触动心弦的声波,传到耳朵,人会安静下来,安静便会思考人生,让思绪随着音乐飘很久很久。其实人是一个可以接受外界刺激的传感器。光、声、味,甚至是一个微小的振动,都可以通过身体的某个器官、部位感知。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有些人对音乐会做出异常兴奋的反应,因为每个人的神经末梢灵敏度不一样,反应也各不相同。显然我虽不懂音乐,但音乐可能对我的某些神经末梢敏感,产生了共鸣。我想我是幸运的,我不是那头 “对牛弹琴” 的牛!
到了宁波大学后,我接触到了许多国外的歌手与音乐,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加广泛,听歌也越来越挑剔。以前听过一首经典老歌:sting 的《fields of gold》。歌词意境是:在夕阳西下时,漫步在金色的田野里,暖风吹散了你的头发,看见远处孩子们奔跑和滚滚的麦浪…… 虽然一开始也不会太留意歌词,只是觉得旋律很打动人,通过这首歌我认识了英国摇滚歌手 sting。当 sting 醇厚而略带沙哑的歌声响起,我领略了那片金黄麦田上飘忽不定却又无法捕捉的风景,让人一次又一次沉醉,无法自拔。在 sting 的那诗意吟唱和悠扬的苏格兰风笛中,我低头情愿做一颗熟透的麦子,随风摇摆,做一个坚定的振动传播者。
这些天正好是梅雨季节。天下着雨,湿漉漉的季节,心情也有些失落。滴滴答答的雨,云层压得很低,灰蒙蒙的一片,远处又传来了轰隆隆的雷声。坐在窗前,泡上一杯绿茶,呆呆地望着窗外的景物,一片灰色。平时的蛙声也停止了,笨鹅也停止了仰天长啸。没有一丝丝的风,雨竖直下落,打在纹丝不动的农作物上、树枝上。麻雀躲在屋檐下,抖抖身子,用嘴整理着湿羽毛…… 回过神来,看着几片茶叶在热水浸泡下,慢慢地变成了崭新的绿,伸展着,渐渐地向杯底沉去。生活如此辛苦,工作压力这么大,还是听一听余姚本地学生创作的《云压雨》,来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吧。雨下吧,路还要走呢。
孩子长大后,我经常与她探讨音乐的魅力。我们经常通过电影来了解音乐,前些天和女儿一起看了经典影片《钢琴家》,这是一部我以前看过的影片。深深地被音乐折服,音乐没有国界,音乐是人的精神支柱,通过音乐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都是它一次又一次激励、鞭策着我,使我渡过一次次人生的低谷。我们又通过书籍来理解音乐,看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深深地为主人公一生追求自由自在的音乐而钦佩,他不愿以音乐逢迎时好,猎取功名利禄,不断地与社会上的消极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这本书被世人公认为 “精神成才之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我想: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