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宁波的乡下人在在做年糕的时候,都喜欢顺便做一些糯米糩。但是,像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不可能在家里做年糕,常常是左邻右舍凑在一起做几斗糯米糩给孩子们解解馋。 做糯米糩不像做年糕那样先要磨粉、抽(干)粉,还要有较宽敞的场地,十分麻烦;而是只要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一般为二到三天)就可以上蒸蒸煮。当然,这些糯米一定要预先晒“变”,所谓“变 ”就是经过太阳几天的曝晒,让米粒的颜色由本色变成粉白色,不然做成的糩吃起来会有“硬结骨勒”的感觉,粉白色的糯米在蒸笼里蒸成半透明时就表示熟透了。值蒸师傅捧着热气腾腾的蒸笼将蒸熟的糯米往石捣臼里一倒,另一位师傅就会拿起捣子头使劲地碾(左右摇晃)起来,糯米本身就很粘,捣子头在滚烫的糯米中不停地碾啊碾,就会使糯米越来越粘,师傅一开始是将捣子头前后拉动,然后变成不停地划圈,只见他前腿弓,后腿伸,浑身用力,满头大汗。有时候还得换好几个师傅不断地碾......碾好以后还必须像舂年糕那样二个师傅配合着将它舂“稠里”了。 舂好的糯米必须看不到一粒粒的米粒子,师傅就伸手从捣臼中捧起一大团,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摘下一小团扔到地上,然后迅速地将糯米团换到另一只手上,再由那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摘下一团,因为糯米团实在太烫,只有不停地双手交换才不致被烫痛手掌。当然地上早就准备好了摆放糯米糩的用具:大户人家用晒谷子的篾簟、中户人家用门板或草席,我们这样的小人家只要用团匾就可以了。为了防止糯米糩互相粘连,这些器具上先要均匀地撒上预先磨好的干米粉。师傅一摘下糯米团,人们就抢着拿在手中,用双手将它搓圆,然后再用双手不停地拍打,一边拍,一边还得让糯米糩在双手中间平行地打转,拍啊拍,转啊转,直拍得它表面看不到一颗米粒。如果将拍好的糩在你的脸上轻轻摩擦,你会感到光滑得像缎子。越是光滑的糯米糩,以后浸在清水中越不会腐开来,不但存放的时间越久,而且吃起来的口味也就越好、又韧又糯。如果在做糩时贪图方便,不好好拍打,一按就算,那么不但放不长久,而且吃起来就会“粒粒作作”,仿佛还是糯米饭。拍糯米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左邻右舍、男女老少谁都可以参与,又说又笑,还可以偷着吃。 刚从蒸笼里倒出来的是糯米饭团,也就是现在每天早上都有买的“粢饭”,在捣臼里经过碾、舂以后就变成“糩珠”了,做糩的时候大人也会给小孩子吃一个小小的“糩珠”,软软的、糯糯的,热乎乎的、如果再嵌进一点“黑洋酥”或“咸菜笋丝”之类的馅子,那味道真的可说是天下第一了。吃了“糩珠”,大家搭糩当然就更加卖力咯。 |
[恭喜,此贴已于2024-11-19 12:23:57 在老年人之家 被 基度山人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发表于 2024/11/19 18:14:42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4/11/20 07:52:39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4/11/20 10:37:29 来自 浙江宁波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