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补镬吗?也许你不能想象一只铁镬有了一个破洞仍不肯丢弃,还得想方设法补一补再用。
过去,阿拉乡下人烧饭、做菜大都用生铁镬,有尺八、尺六,还有更小的尺四镬。灶镬洞里烧的基本上是稻草,偶尔也烧一点柴爿。镬子烧久了,底下就会结上一层“镬霉”,所以主妇们“三八两时”(宁波话“经常”的意思)要拿出镬子用镬铲或薄刀使劲地铲除它。里面经常要炒菜,底下还得铲镬霉,烟熏火燎,久而久之,铁镬难免会被损坏。
损坏了怎么办?扔掉吧,可惜。再说那时的钱实在是不好赚,哪家不是穷得叮当响。唯一的办法就是补一下 再用咯。
如果是一个砂丝小洞,自己就能动手修补:将一小块生猪肝斩成糊状,再拿一小块瓦爿敲碎碾磨成粉末,然后把这糊和粉充分拌和后粘在小洞处,等它干了就可以用了。虽然是不漏水了,但是在炒菜的时候镬铲千万不能铲到这儿,不然掉下来就又漏了!没有猪肝用活泥鳅去骨后斩碎也可代替。
如果破洞大了,那就必须请师傅修补。那时偶尔也有“生铁补镬”的匠人走街串巷上门服务的。
当“生铁补镬”的吆喝声从村口传来时,村妇们就会三三两两地拿出自己家里的破镬围住刚刚坐下的师傅。师傅坐在一条小凳子上,将一口口破镬的破口仔细地又铲又砂,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他一只手拉着风箱,一只手往小小的火炉里加煤,等炉子升起呼呼的火苗,他就把一只小小的微型坩埚放进炉火中间,坩埚里放的是预先敲碎的生铁片,一边等待铁片熔化,一边将铁镬的破洞处也放在炉子上预热。
当铁镬有点发红时就拿下来。风箱的风吹起炉火熊熊,直到坩埚里的生铁片完全溶化,师傅就用力地向它吹一口气,吹掉浮在上面的杂物,然后舀起一小勺,倒在一块帆布上,接着迅速地将帆布贴紧镬子的破洞,同时在镬子的里边,也用一块帆布使劲地摩擦......等冷却以后,这破洞就补上了,不但不漏,而且平整。
如今人们用的大都是铝锅、不锈钢锅或者不粘锅;即使用的是生铁镬子,当它破了以后也是不会再想到去修补的,因而“生铁补镬”的吆喝声也就随之成了老一辈人的梦中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