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大学生的命运——让文科生先死
二战后期,日本面临兵员不足,决定让珍贵的大学生也上战场(那时候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上大学)。当然,谁先上战场,是有区别的。
——让文科生先死,理工科学生却要尽量留到最后。
这是真实的历史。从东京大学的统计数据看,文学部、法学部、经济学部的学生比死亡率与工学部相比,分别高20倍、24倍、35倍。
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这段历史,在日本曾经忌讳提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政治不正确。
1943年日本颁布的《在校征集延期临时特例》,规定除了工科和师范专业之外,其他文科专业的在校生都需要保留学籍入伍。
根据《京都大学“学徒出阵”调查研究报告书》中记载,该校1942-1945年间有将近4440名学生被征入伍,大多为经济学部、法学部等文科学生,其中作为“神风特攻队”队员战死者最多。
在大贯惠美子所著的《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一书中记载,弟弟因为是学经济学的,因此被送进了神风特攻队,而化学专业的哥哥则在后方继续为军队做研究并干一些体力活。
理工科生主要在后方工作,即便在从军,也是要作为技术人才留在后面,以便发挥最大的优势。工科生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军工厂,当美军逼近到可以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军工厂当然也是重要轰炸目标。
在现代战争中,工科生是最重要的。现代战争不是靠体力和肌肉,靠的是工程技术。武器的水平决定于工科生的水平。军人对武器的操作,也需要大量精通工程技术的人去培训普通士兵。
文科生呢,这时候他们除了做些宣传,真的很难派上太大用场,那就让他们先上吧。
在名古屋大学资料室里,保存这样一份学生日记。日记的作者是一位理科生,他的日记里记录了当年在厕所里看到文科生写的一行字:
「理科生,以后就拜托你们了」。这是即将走上战场的文科生的留言。
对于文科生和理工科生,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偏见。
著名的网红考研导师张雪峰在一场直播中说:“文科都是服务业,什么是服务业?总结称一个字就是‘舔’,就是‘爷我给你笑一个’。”
这话引起很多共鸣,也引起很多人不满。张雪峰在微博道歉了。你觉得这是道歉么?
张雪峰这话很伤人,但是也有人认为他说的就是事实。对于学生选择未来的专业,及早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总比哄骗他们好。
对于文科生的某种偏见,其实是长期的普遍现象。早在1978年中国刚恢复高考的时候,只要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多数选择学理工科。那时候有二句顺口溜。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学好数理化,建设四个现代化。
没有谁觉得建设四个现代化是靠文科生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高中生分文科理科班。只要数理化成绩过得去的学生,多数选理科班。选文科的大多数是因为数理化天赋太差,为了考上大学才选文科。
所以文科生低人一头的观念,那时候就根深蒂固。即便是诺贝尔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也远不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奖有权威。
在欧美国家,穷人家的孩子主要学工科,学费低,一毕业就能找到工作。中产阶级更希望孩子学临床医学、法律,虽然学费昂贵,但是可以拿到高薪。学习历史、哲学、艺术、人类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学、政治学的,主要是富二代。因为他们并不指望靠职业技能挣钱谋生。
比如王思聪就选择了哲学系。
年轻人如果上大学,应该选什么专业,这始终是一个困境。因为时代随时在变,今天的热门专业会变成明天的滞销专业。
上一代中国年轻人上大学,几乎都是优先选择理工科和医学。那时候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建筑业更是人才紧缺,工程师有很多就业机会。
随着通讯和互联网的发展,移动通讯、程序员、软件工程师、人工智能专家,先后站在风口,容易找到轻松而高薪的工作。
但是,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制造业早已经变成低利润行业。随着大基建的完成巨和房地产业的衰落,建筑业也在最近几年变成困窘专业。
大多数文科生找工作自然更难。但是随着理工科毕业生也遭遇失业困境,文理科就业困境的差距反而更小了。尤其是随着考公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科生可以进入政府部门。
互联网也给文科生带来巨大机遇。网络直播,营销策划,广告文案,游戏设计,美工效果,网店装修,这些都是文科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