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天封塔官方介绍始建年代只是某位写书人的自我揣测!“天封”的取名来自年号的首尾更是自以为是!最初天封塔并非高十八丈!甚至始建于唐代都是存疑的! 若说甬城宁波最有名的塔,那非“天封塔”莫属! “天封”,这个霸气的名字,也曾霸气的存在。在1992年前的千余年间一直是宁波最高的建筑,称得上是宁波城的定海神针。 前几年,本人在写月湖十洲时,曾经常查阅官方资料,但海曙文管所提供的资料中错误颇多(详见)。这次就长了个心眼。既然持怀疑的态度,那么关于天封塔的介绍中总会看出一些疑点。官方资料基本上是参照古籍的,所以也不能说他错,但也有加了自己的备注,这却成了疑点。而且参照古籍的部分,也有令人不解之处,于是顺藤摸瓜去查了古籍,反而更令人生疑。受好奇心驱使,我就一鼓作气、一往无前、一马平川、一五一十地把手上所有关于天封塔的古籍都翻了个遍,这下我更懵逼了。 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把本人手上所有能查到的资料一一罗列出来,慢慢地抽丝剥茧,抛出一些疑点,论证一些观点。有志之士如有兴趣,也请共赴侠客岛喝碗腊八粥,揣摩研究天封秘籍,兴许出个石破天也未可知。 本文采用先倒叙,后顺叙的结构。先谈现在的官方资料及其所参照的古籍资料,因此这是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再按从古到今的顺序一一贴图,探讨演变过程。(温馨提醒:以下内容略显枯燥。) 天封塔因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公元695一696)年间而得名。塔呈六边形,高18丈(约51米),塔身共七级,隐合七级浮層之意,又分七明七暗,共14层。上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人员曾对塔基进行考古发掘,在地宫建筑发现了140余件珍贵文物。此塔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里有对上面高度疑问的解答 这里写着按当时的度量标准换算,这个“当时”不知是指什么时候的度量,我网上查了下,自唐朝以来1丈都是大于3米以上的,虽然网上的也不一定准确,但是官方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这个51米是怎么来的呢?猜测应是如今天封塔的实际身高吧,这样的话介绍木牌上写高18丈(约51米)是不合适的,会造成误解,而上面的解释更是有画蛇添足之嫌。 BTW:门票上写明暗十三层,其实正如木牌上写有十四层,另一层在地下为地宫。 这里说天封塔同宁波城的建立时间差不多,这是不准确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只是设州治于三江口,并非建城。真正建城是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所以官方认定的天封塔建于唐武则天时期要早于宁波建子城100多年。(另外,这张配图我有张类似的,应该是清朝时鄞县及邻近地区图,最好予以说明。) 说到配图,下面介绍里的左边这张配图说明为清朝明州城池图。 首先,清朝的时候宁波早已不称呼明州了,怎么可能还有明州城池图,其次这并非城池图,而是郡治图,因为本人有一张清朝康熙年间的郡治图与其非常相似。 而清朝城池图是长这样的 不过今年重阳去的时候,木制介绍牌已撤掉,只余大门墙上的铜制介绍牌。 然后我们上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上查询天封塔,始建年份同上。因为海曙文管所发布时间为2012年,所以一些老的资料也没有及时更新,比如仍然还是市级,天封塔的地址是大沙泥街194号,其实现在已是258号。 不过,这里的一句话值得注意:1984年落架重修,之前(其实不是同时)进行了考古发掘,弄清了天封塔的塔基结构,为确定天封塔的建筑年代与建筑构造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例证。 综上所述,官方各种资料一致认定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公元695一696)年间,因其建筑年代而命名,也就是取年号的首尾两字命名为“天封”。塔高18丈(约51米),呈六边形,塔身共七级,七明七暗。 《鄞县通志》记载(棕线部分):“天封塔,在今城南唐塔镇天封寺旁,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纪元时建,故得是名。塔高十有八丈,其制为层,明暗者各七,每层六角,玲珑秀拔,巧甲天下。” 《宁波府志》中提到,雍正九年知府曹秉仁主持重修天封塔,他在《重修天封塔记》中说道:“宁郡城天封塔,或云肇自梁天监时,或云唐通天登封时建。” 从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天监”到唐高宗李治的“乾封”,用近160年左右时间建造一座并不十分考究的塔,这几无可能。正如《鄞县志》里说:“岂有一塔之建首尾历一百六十年之久乎,其譌(讹)无疑。”清代史学家谢山先生全祖望也曾在《湖语》中记载:“乃若天封之塔,浮屠家之建置,亦稍参揆日测影之宜,命名之旨,佛经载之。其附会于梁唐之纪年者,妄也。”所以可以推断这第一种说法不太成立。 第二种说法始建于“乾封”成于武后之“通天”(696-697)这在我手上任何旧志中都未能找到一星半点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分析下,天封塔的建造当时是采用积沙施工法,即地基造好之后,地面每建一层,就在周围积起相应高度的泥沙堆,以方便向上运送砖木,直至塔顶建成。虽然古时技术落后,但花了30年的时间貌似也长了些。要知道当时大唐国都长安城的大雁塔比天封塔高,建造时间可只有2年,虽然明州和长安城不能相提并论,技术也肯定差上一大截,但也不至于时间上差上15倍之多。再加上罕有记载,所以此说法也不太成立。 我们要讨论的三个年号都在称帝后,顺序分别为“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名称相似、年份相近,确实容易搞混。 所以《鄞县通志》校对中“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二年号在一年之中,且登封前而通天后”是正确的,靠谱的。 “天册万岁”是695年九月至695年十二月,“万岁登封”是695年十二月至696年四月(以《旧唐书》为准),哪怕从头算到尾,也就八个月的时间,如果按记载唐时塔高十八丈,能建得好吗?时间来得及吗?大雁塔都得2年啊。前两种说法是建造时间太长,这次又感觉时间太短。更何况请客官再仔细看下《鄞县通志》截图里的头句话:“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纪元时建。”“纪元”,是指纪年的第一年,“登封纪元”自然是指万岁登封元年,那就是指695年,按这样算的话,塔的建造时间又要从七个月缩短为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在唐代要造十八丈的高塔,天方夜谭吗?反而是旧志中通天登封虽然顺序反了,但从时间上来看,一年多建塔正合适。因此,本人认为《鄞县通志》里独有的第四种说法在点出前人的错误后,又产生了新的错误。 作个小结:本人认为《鄞县通志》里天封塔建筑年份的四种说法(天监—乾封;乾封—通天;通天—登封;天册—登封)或多或少都有问题,没有明确的定论,它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仍然是个迷团。 这里天封院被列入废院行列,因为嘉定十三年(1220年),宁波那时应该叫庆元府发生了一场大火,天封院与附近其他众多寺院一起被夷为平地,废为民居,看来这场火影响面够大。 另外,在上图天封塔旁的状元坊介绍中也提到了天封塔。 所以,“天封塔“的称呼肯定是在建炎之后的南宋时期出现的。具体是什么时候呢?应该就是天封院介绍中提到的绍兴十四年太守莫将重建时命名的,也就是1144年。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有实物见证。 在塔第一层的中心部位发现了地宫建筑,获得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座较为完整的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银制宫殿建筑模型“浑银地宫殿”上就有“天封塔”字样。 对于这次考古,本人有个疑问,勘探发现的除了钱币是上至西汉下至南宋各朝各代的,基余塔基、石砖及各类文物出土的都是宋代的,并未发现任何唐代的遗迹,虽然唐塔基本上没有塔基,但好歹总会有一砖一石吧?还有种可能,宋塔是移建的,因为唐和宋的寺院建制不同,唐以塔为中心,塔在殿前或自成塔院;宋是以殿为中心,塔在殿后或在殿旁。但即使移建了,有寺院在总也是移得不远,怎么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也许是朝代更替或者重大历史事件,毁得很彻底吧,只能这样解释了,对吧。 上有记载:“鄞江之上,有窣堵波,六面七层,高一十八丈,建炎寇燔俱尽。”窣堵波,亦作“窣堵坡”,梵语stūpa的音译,即佛塔。就是说,1144年前,塔还是称佛塔,并未称呼天封塔。因此,结合80年代的勘探发掘,可推断“天封塔”的称呼就是在绍兴十四年重建时才命名的。 “天封院,在西南隅,唐通天登封年间建僧伽塔,高十有八丈,以镇郡城。” 第二,“唐通天登封”这个年号顺序反了的错误,后人一直沿续到鄞县通志,我们在之前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自从延祐《四明志》起了这个头,之后古书古籍中天封寺或天封塔介绍或多或少均有参考,反而抛弃了更早的宝庆《四明志》的资料,概因延祐志里明确有塔的建造年代可作参考吧。 元至顺元年僧妙寿等募建后,僧曇噩写有一篇记略,里面明确提到了“天封塔”,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天封塔”的称呼。(图来自《鄞县志》(同治光绪刻本)) 作个小结:关于天封塔的建造年代和高度这些疑点,始自元代延祐《四明志》,之后影响了所有的古籍。 僧伽塔的建造年代不出意外也参考于延祐《四明志》,之后都是如此。不过,把方位从西南改正为东南,并且一直沿续下去,值得点赞。 还有个变化,就是并没有记载僧伽塔的高度,着实令人奇怪。 嘉靖三十八年,郡守周希哲重修天封塔后,大司马张时彻又作了篇记略。加上之前的两篇,南宋、元、明每朝代各一篇。(图来自《鄞县志》(同治光绪刻本)) 作个小结:明代的古籍基本延袭前朝的资料,不过没有记载高度,但纠正了天封寺的方位,却在天封塔院的始建年份上犯了新的错误。 |
[恭喜,此贴已于2023-12-17 20:44:45 在海曙区 被 逍遥游641828953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恭喜,此贴已于2023-12-26 23:28:31 在玩在宁波 被 dadi2003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发表于 2023/12/17 21:23:05 来自 浙江宁波
老师这贴,深入研究,功夫不得了!文中广引博证,其中许多细节的发掘,已经超越甬上绝大多数专家。
对于天封塔,我奶奶家就住在小沙泥街的,是天封塔的邻居,小时候,常常在奶奶家住的,自5 - 6岁起,就可以独自爬上塔去玩了,那时候,小孩子也是可以免票的,成人好像是5分钱门票,这门票都没了,反正是不会超过9分。 登塔,我是自小就喜欢的,从来不恐高,登高远望,看城,望江,很有兴致的。 对于如今的天封塔,我觉得最好是在塔下房子里,开辟关于天封塔的小型博物馆,展示资料和地宫文物(可以做一些仿制品,真品依旧可以收藏于其他地方),这方面,我去福建古城泉州,人家搞得不错的,可以学习一下。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总得讲讲历史……,而讲历史,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实物。(仿品也可以,只要有真品在……意义差不多的。) |
发表于 2023/12/18 00:28:43 来自 浙江宁波
这还是文物? 我家那套老房子都建的比它还早好多年,更是文物了,
|
发表于 2023/12/18 07:13:48 来自 浙江
楼主整理这么多资料不容易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12/18 11:29:42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3/12/18 16:19:48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3/12/18 18:37:13 来自 浙江宁波
宋人不敢说建于唐,袁桷定是得到某件证据,现代人怀疑是没见实证,天封塔考古连唐的味都没闻到,武帝时期宁波连罗城都没建,历史就是留给我们一些切片。
|
来自: 东论 iPhone客户端
发表于 2023/12/18 19:14:12 来自 浙江宁波
把古迹的始建年代往前靠是任何时代人的一贯作风,举例海曙洞桥,史书都写宋元符,当代人偏说宋建隆,你倒是引用出处呀,至今没见过。
|
来自: 东论 iPhone客户端
发表于 2023/12/19 08:28:34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3/12/19 10:29:47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3/12/19 12:10:3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3/12/17 20:06:54 来自 浙江宁波
看下
|
来自: 东论 iPhone客户端
发表于 2023/12/17 20:40:59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4/01/01 14:54:18
四、清代古籍中关于天封塔天封寺的记载 首先,名称上复古了,沿用了宋代“天封院”这个称呼,同时在方位上也参考自宋宝庆《四明志》中的“县南一里半”。 还有个意外,大大的意外! 真是如此,那么北宋就有描写天封塔的诗了?不可思议,让人无比惊讶。而且看诗中描写貌似张文定公是登高望远了,这更不合理啊,在北宋,塔还是一座僧伽塔,按照南宋僧人正觉的记略描写,那时的塔还是窣堵波,这类佛塔属于坟冢性质,是不宜攀登的。 康熙24年(1685年)由知县汪源泽聘请邑人闻性道总纂的康熙《鄞县志》系现存最早的鄞县官修县志。这部县志和《敬止录》同为鄞县志,两者相差仅十年不到,而且《敬止录》当时一直未成书,都是抄本,故就天封塔天封院(寺)的记载来说,康熙《鄞县志》没有参考此前作,更何况是官修县志,身段高啊,你懂的。这就是我之前说《敬止录》是另类的原因。 “始建于唐武后万岁通天讫工于万岁登封,故以天封名。”抛开年号通天登封照旧颠倒不说,明明之前所有的古籍都清楚地写明建的是僧伽塔,可偏偏康熙《鄞县志》耍小聪明,自我主张地取年号的首尾,还是顺序反了的年号首尾,给塔取名为“天封”。 在大团圆之后竟然还有个彩蛋,也就是早前提到过的天封塔起讫时间四种说法里的第一种出处。但是,彩蛋里说的张时彻在撰修塔记时言肇梁天监讫唐乾封,这句话我在他写的记略里却找不到,难道不是这一篇吗?这有待解惑。 彩蛋之后还有番外,就是收录了一些关于天封塔的诗,这我们等之后另一版的《鄞县志》里介绍,因为那版收录更多。 说起多版本,《宁波府志》除了有明刊本外,还有清刻本,由曹秉仁修,万经纂。天封寺和天封塔的历史在明刊本的基础上加了清代部分内容,还是对的仍对,错的仍错,天封寺和塔也仍然放在一起记载。这种“世袭”的优点带来的好处就是没有记载康熙《鄞县志》里“故以天封名”的错误。可惜后人并没选择延续《宁波府志》,而选择了《鄞县志》。 雍正九年,巡道孙诏、知府曹秉仁命监生信尔玑、生员朱世煃、住僧果心劝募重修。为此,曹知府还专门写了篇《重修天封塔记》,上面在谈四种说法时已贴过,不过是局部,这里贴下整篇文章。 弹指又近百年,巨著《四明谈助》横空出世。这是一本有故事有趣味的地理书,涵盖了四明各地的历史人文景观,还有很多传说和趣闻,因此备受推崇,称之为宁波地理百科全书真不为过。 从此,烧得只剩“骨架”的天封塔就像丢了盔甲的勇士、断了翅膀的天使一直出现在现有的旧影图像中,而且塔身因直接受雨水的侵蚀,逐渐变成了“天封斜塔”。 同样,在天封塔介绍之后,也记载了三篇记略,只不过都是节选,每篇记略最后都写着全文见敬止录或闻志,闻志就是康熙《鄞县志》。 倒是记略最后的那个说明引起了本人的兴趣,这在之前讨论四种说法时提过,这里再详细说说。 历史学家全谢山(祖望)《湖语》云:“乃若天封之塔,浮屠家之建置,亦稍参揆日测影之宜,命名之旨,佛经载之。其附会于梁唐之纪年者,妄也。” 之前我们说了,《四明谈助》是部备受推崇的巨著,那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这在天封塔的记载中也有体现,它收录了与三则天封塔的小故事:宝丹镇塔、塔顶放光、雷击示戒。前两则来自朱氏宗谱,第三则来自敬止录。 关于“宝丹镇塔”,还流传着一则“天封宝塔镇明州”的建塔传说。 说好天封塔,我们再来说说天封寺。《四明谈助》关于它的介绍比康熙《鄞县志》里的还要草率,内容更加缩水,基本是炒冷饭,对错照旧,后面干脆也是直接详见天封塔介绍。 又过近半百,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戴枚修,张恕纂的《鄞县志》修订完成,戴枚光绪初年任鄞县知县。光绪三年(1877年)出版了刻本和抄本。 另记载中还增加了镇塔宝丹内容“元至顺初复修,安置镇塔宝丹于第五级东北向”,后附“元僧妙寿镇塔宝丹石匣记”,内容同《四明谈助》的“宝丹镇塔”。之后,也同样记载了明张时彻修塔记略,不过宋元两篇记略没有记载。 插播结束,现在来好好聊聊同治光绪本《鄞县志》。此刻本最大的特点是集众古籍大成于一身,不仅会在句后标明出处,且时有考证。这在天封塔的记载中也有体现。而且,从此开始,塔和寺的彻底“闹掰”,记载完全分开,不再塔中有寺,寺中有塔。 “唐通天登封间建僧伽塔,高十有八丈”后就标注出自《延祐志》,并且作了考证“原文有‘以镇郡城’四字,但当时尚未建郡,故删”,可见纂修者认真的态度。 而《成化志》(《宁波郡志》)中却把子孴写到明永乐八年后了,不过其实《成化志》编纂者已有所发现,在前文加了个箭头,只是不易被发现且难以捉摸和理解。 反而,这个错误影响了康熙及之后《鄞县志》中天封寺的介绍,幸好同治光绪《鄞县志》及时纠正错误,善莫大焉。 照惯例,天封塔后还是三篇记略,同治光绪《鄞县志》与康熙本同是完整版,前文已陆续贴过图,这里不再重复,倒是记略后的天封塔诗此刻本是收录较多,可与四明谈助作互补。特别是有首元董洵的诗,这是本人见过描写天封塔最早的一首诗了。 光绪刻本里的天封寺介绍同样备注和考证详细。称呼也第一次正式使用“天封寺”,而不再是“天封讲寺”,估摸是嘉庆三年大火后一直未修复,无法再“讲”的缘故吧。 方位“县治南二里”通过采访所得,也是一种新的说法,之前不是“县治南一里半”就是“县治东南二里许,所以还是略有差别。 “天封寺旧号天封塔院,汉乾祐五年(952年)建。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赐今额。建炎间毁于兵。绍兴十四年(1144年),守莫将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年),火废为民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有司例复。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佛殿山门。雍正九年(1731年),巡道孙诏、知府曹秉仁命监生信尔玑等劝募重修。嘉庆三年(1798年),里人何天富募资修塔,将及工竣而毁,寺亦渐圮。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大殿。咸丰后,寺产荡废殆尽,殿宇倒塌无几。民国元年(1911年),佛教会延竹溪主持陆续购进环寺余地,赎回寺产塔权,建造大雄宝殿大悲阁并两廊厢屋五十余楹。” 从中可以得知,天封塔的记载是康熙《鄞县志》与同治光绪《鄞县志》两版本的结合。 错误一:“天封”得名取自年号首尾是错误的,甚至根本与年号无关。翻阅康熙《鄞县志》之前的古籍资料,再结合80年代的考古发现,可知即使塔如史料记载始建于唐武后通天登封时期,但那时塔称为“僧伽塔”,还未称“天封塔”。到了汉乾祐五年(952年)始建“天封塔院”,第一次出现“天封”的称呼,而院建于五代十国,自然不可能根据武则天的年号命名。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重建时塔才首次称呼“天封塔”,一座崭新的宋塔更是不可能以前朝年号命名了。更大的可能就是参照当时的天封院取的名。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之前1957年天封塔也曾有过维修,在塔顶部位发现了一座五代十国吴越国国君钱弘俶铸造的鎏金青铜塔,塔上铸有“乙卯岁记”(955年)的铭文。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物见证,而且这个时间和“天封塔院”的始建是同一时期。 番外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维修时塔顶部位发现了一座五代十国吴越国国君钱弘俶铸造的鎏金青铜舍利塔,塔上铸有“乙卯岁记”(955年)的铭文。 还有银塔、银香炉、银佛龛,铜、玉、石质的各种佛像,以及银饰和瓷器等文物共54种计140余件,另有历代钱币200余斤。部分出土遗物上有文字。 这其中浑银地宫殿和银塔最为珍贵。 这座宫殿模型与《营造法式》规定的制度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长江以南,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建筑制度,式样及其特点。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已收录于《中国文物精华图录》。 银塔就是宋时天封塔的等比例缩小版模型。 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大部分藏于宁波博物馆。本人的浑银地宫殿的照片就拍摄于宁波博物馆。 1989年12月,天封塔按宋塔风貌重建竣工。 围着塔又建了小小的天封公园。公园里,除了之前的塔刹外,2005年初还从不远处的城隍庙搬迁过来十来块石碑,其中三块立于塔刹旁。 其余的分布在塔的东西两侧,均为清晚期至民国时期。 北门正大门上牌匾“天封塔”三字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于1985年元月书,门前一副楹联,上联“秀色四明远”为首届宁波文联主席徐季子撰,下联“洪波三水长”为浙江省书协篆刻创委会顾问,沙孟海的学生周节之书。 真正进塔的门在南面,门前另有一副楹联,上联“唐塔沧桑经千载”为原宁波诗社社长毛翼虎撰,下联“甬城面貌喜一新”为华良书。 2016年7月天封塔因屋面和部分部件破损较为严重,又偶有碎瓦片掉落,又进行了一翻修缮,并于年底前重新开放。 另外,塔的西面还有个小小的假山水池。2018年改造提升后,水池被填平,增添了四季花树。 2023年2月11日开展保养维护工程,暂停对外开放。 五个月后,于2023年7月17日恢复开放。 |
发表于 2023/12/18 10:12:02 来自 浙江宁波
介绍详细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12/18 10:18:35 来自 浙江宁波
好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