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如果你和一个宁波人聊起点心店,很多人都会想起新芝路的“味一早餐”、镇明路的“面食早点”、迎凤街的“锅贴王”,或者是西草马路的阮氏早餐馆等等。过去说起这个,大家会推荐缸鸭狗汤团店、大丰仁羊肉粥店、陈万兴点心店等。其中陈万兴点心店位于中山路西太平巷口,称得上是几代宁波吃货的回忆。
上世纪80年代末的CBD地块(现在的天一广场) 来源:《甬城记忆——宁波市档案馆馆藏影像档案选编》
西太平巷,旧名后太平巷。因为天一广场的建造,整个“太平巷”的名称就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这里有家陈万兴点心店,老宁波为图省事,喜欢称它为“陈万兴”。整间店营业部分是一层楼面,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能算大。整家店只能放下八、九张八仙桌。旧时宁波的小吃店模型周海奇 摄
店里最引人瞩目的是大灶台,以前这种被称为“老虎灶”。在那个没有燃气灶的年代,不少店家都是用这个做生意。把柴加到灶膛里,就可以生火。灶上排开几口大锅,锅里放上蒸笼用来蒸包子。另外汤锅还可以煮馄饨。一客馄饨十个,和现在一些店一样,也是用网勺烫熟。每天面点师傅在靠里的桌板上现做包子和馄饨。当然有些东西也不是纯手工,例如轧面条就要借助机器。那时候地面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墙面粉刷得雪白。这样顾客一进来,心情也会好很多。清末《图画日报》中关于“老虎灶”的描绘 来源:上海市档案馆
“陈万兴”的面食点心质优味美,其中小笼包和生煎是拳头产品。除了用的猪肉和面粉非常新鲜以外,在配料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刚出锅的生煎皮薄底脆,一口下去肉香、葱香在嘴里四散开来,让人非常满足。小笼包除了选料之外,蒸的火候、时间都有讲究。“陈万兴”的小笼包在这些方面就做得恰到好处。和上海汤包有个共同点,这里的小笼包里也有非常多的汤汁,所以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入口。现在宁波市面上,嵊州生煎更加主流来源:《宁波晚报》
除了包子,馄饨也是店里的招牌美食。和现在不少店里皮子都是在菜场买的不同,“陈万兴”馄饨的皮也是店里自己现擀的,这样能保证每一张都簿如蝉翼,增强口感。和上海人喜欢吃大馄饨不太一样,大多数宁波人都更喜欢吃小馄饨。煮好后把馄饨盛到碗里,加上葱花、蛋丝、紫菜和虾皮,就是难得的美味。宁波人喜欢吃酱油,好多东西都要拿酱油蘸,酱油渍,酱油烤。就连一碗馄饨,也必须搅入几匙酱油才肯罢手。酱油馄饨 周海奇 摄
一家让人称道的宁波点心店里怎么能没有面条呢?“陈万兴”的面条有不少种类,像现在流行的小排面、熏鱼面、阳春面(宁波人也称为“蛇箩面”)都能吃到。店内有一种特制的鸳鸯面。这个名字乍听感觉很美,实际上就是馄饨面。意境全靠佐料点缀,用馄饨来模拟鸳鸯戏水,倒也颇有诗情画意。 现在很多宁波的点心店,由于价位的缘故,所以不缺顾客,但是在具体的服务态度上,就有待商榷了。“陈万兴”的态度一直很好,这也是它成名的秘诀之一。一进门,伙计就微笑着鞠躬,然后把客人领到空位上。之后迅速拿出抹布擦干净桌子,实在是热情。伙计服务的要诀之一,就是要满足不同的客户,了解他们的喜好。像我们宁波本地的顾客很喜欢紫菜虾皮这样的佐料,但有些省份的食客可能不是很喜欢那股味道;葱、蒜这样的调味菜品,很多人并不喜欢,伙计全部都要事先问清楚,否则最后上桌以后大家都不愉快,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旧时点心店用来取馄饨的票据 来源:网络
这家店还有外卖服务。不像现在有手机外卖软件,那个年代里要叫外卖只能通过电话。“陈万兴”处于市区核心地段,用餐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住在附近的客户,一个电话打到店里,说清楚需求以后,伙计都会直接送过去。那个年代的外卖没有保温袋,送的速度也没有现在快,都是用竹篮盛放,然后盖上盖子。和卖冰棍的小贩捂上棉被一样,送点心也要加上厚厚的“保温层”,不一样的是为了保暖。那时候也不是电瓶车送货,全靠脚力,外卖范围非常有限。即使如此,有了外卖服务以后,也能圈住不少老主顾。旧时可以用来送外卖的竹篮 来源:网络
在营业时间上,陈万兴点心店从早上四点就开门了,一直要到凌晨才会收工。像现在宁波不少热门的点心店,一般只做一个上午,这样高强度的营业肯定是吃不消的。在那个物资贫瘠的年代里,能吃到这样的面食点心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中山路拓宽改造,这家宁波本土知名的点心店就此销声匿迹,留给那些老一辈本土食客无尽的念想。好在宁波现在还是有不少高质量的小吃店,可以慰藉大家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