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西北方有一座小半岛,一端与陆地相连,岛上有座“岳鄂王庙”,是为了纪念岳飞而建,当地人简称“岳庙”,俗称“西瓜庙”。每当秋深鱼肥、月明星稀之时,西瓜庙周围有成群南飞的候雁栖息于此,响声一片。待到晚风吹来,芦摇花飞,瑟瑟发响,“芦汀宿雁”遂成钱湖一景。
20世纪20年代的岳鄂王庙 【英】唐纳德•曼尼 摄
清代忻恕有诗作“声断衡阳水国秋,满湖芦荻白花稠”,忻鉴也曾写下“寒雁声声下荻洲,一湖风景接三秋”的诗句。另外忻宇春有诗云:“秋水苍茫夜色微,宿产汀雁浑忘机。风来瑟瑟忽惊起,明月满湖花乱飞”。根据民国《东钱湖志》记载:“之前有岳庙,其前为芦汀”。由此可见,从前的岳庙前,无疑是“芦汀宿雁”的真正位置。而且,1989年所立的“芦汀宿雁”石碑,至今还矗立于岳鄂王庙进门处。现在的东钱湖岳鄂王庙 来源:《宁波晚报》
距“芦汀宿雁”1公里不到,是有名的湖塘下古村。过去,该村以制作瓦片而闻名,而“芦汀宿雁”的最后消失,就是与湖塘下人制瓦有关。由瓦井、瓦盘、天心组成的瓦模 供图:东钱湖民俗文化艺术馆
据村中一位老人介绍,20世纪50年代,每到夏天,儿时的他常来西瓜庙,还游到湖中的芦汀上玩耍。这块露出水面的芦汀,位于岳鄂王庙正门外,与岸相距仅60米左右,与如今的陶公岛黄鱼跳相望。大小约60平方米左右,呈腰子形,长度方向与岸平行,孤零零高出湖面。到了20世纪60年代,位于湖塘村前的谷子湖,因挖泥变得很深,于是,湖塘下人不得不瞄向附近的地方。这块浮出水面的孤零零的芦汀,自然成了湖塘下人理想的挖泥地。据他回忆,20世纪60年代,“芦汀宿雁”水面上的泥土被挖光。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本人也曾参与水下挖泥,最后,水上水下的泥土被挖得一干二净。以上情况也得到了笔者88岁父亲的证实。芦汀不存,宿雁何有?就这样,“芦汀宿雁”销声匿迹了。 关于“芦汀宿雁”的形成,首先要从西瓜庙的位置和形状说起。岳鄂王庙建立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年左右),位于东钱湖西北岸的突兀处,大小有几千平方米,略呈圆形,三面环水。在未建成湖心塘之前,这里是遭受东钱湖南风浪侵袭最厉害的地方之一,一年四季风高浪大。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必然要建造一条防浪堤护岸,从而保证岳鄂王庙整座建筑的长期安全和牢固。东钱湖岳鄂王庙的老门票 来源:网络
而芦汀之所以说它当初为防浪堤,除了具备以上客观条件,还有两个并非巧合的内在理由:第一,浮出水面的芦汀为长腰形,且长度方向与西瓜庙岸相平行,相距岸边60米左右,这符合东钱湖防浪堤的建造特征。第二,从芦汀挖取的泥土可以烧制砖瓦,这意味着芦汀就是当初所建的防浪堤(就地挖取湖泥建造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变成露出水面不大的芦汀,根本看不出当初防浪堤的模样,那是几百年岁月更迭的结果。 可以想象,古人建造保护庙岸的防浪堤(当地人俗称“渚水墩”),不排除最初时有200米长,可以将西瓜庙围绕起来。到了清代,由于这里芦苇丛生,环境清幽,于是引来南飞的候雁夜宿于此,遂成文人眼中的“钱湖十景”之一。如今从西瓜庙背山向湖中所拍照片(方向同唐纳德•曼尼拍基本接近) 史宏 摄
关于“芦汀宿雁”的旧照很少。英国摄影师唐纳德•曼尼在20世纪20年代拍过的岳鄂王庙照片,为我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影像。当时“芦汀宿雁”景观应该还在,那么问题来了,这张照片里为何没有一点芦汀的迹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应该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到了民国时期,芦汀浮出水面并不高,而且随时会受到水位的影响。当春天东钱湖水位上涨的时候,就会将其湮没殆尽。当秋天东钱湖水位下降的时候,芦汀则会露出水面。其二,根据拍摄的方位,笔者实地进行了考察。站在相同位置,朝向蚌壳山方向拍摄,这与后来“芦汀宿雁”的真实位置(在门前旗杆外)偏离了将近90度,而且,芦汀刚好被近岸旗杆后的房子挡住视线。如今竖立于西瓜庙的“芦汀宿雁”石碑 史宏 摄
由此得出结论,如果按摄影师拍摄的方向和高度,正大门前120米内都是摄影盲区,而芦汀所在的水面位置,刚好处于这个盲区之中,根本没有办法将其拍摄到。这很好解释了唐纳德•曼尼所拍的岳鄂王庙照片中为何没有“芦汀宿雁”的踪迹。 要弄清“芦汀宿雁”定名时间,首先要了解描写“钱湖十景”的诗作。民国《东钱湖志》《文献三·艺文》收录了历代关于描写“钱湖十景”的诗文,如南宋时无“钱湖十景”之名,但史浩的《咏东钱湖·中国东湖游山》等诗作中,已有“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陶公霞屿峥嵘出,秀杰绵延数非一”等诗句;元、明尤其清代,关于“钱湖十景”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通过现存诗作,再结合其他史料可以推断,“钱湖十景”的形成始于清代中晚期,其中包括“芦汀宿雁”,理由有三。钱湖晨曦 来源:《甬城映像——宁波市档案馆馆藏影像档案选编》 刘承锋 摄
其一,虽然各代文人不乏关于十景的诗作,但明确以“钱湖十景”命名,并且每首以景观为诗名的,唯有清代的忻宇春、忻恕、忻鉴三人。除此之外,忻恕还创作过一组《东湖十景应诗社诸友作》。值得一提的是,三人均为陶公山忻家人,生活于清代年间。其二,五里塘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可想而知,上虹桥、下虹桥也同时建成。换而言之,“双虹落彩”是有了两座双虹桥才冠以其名的。那么,“钱湖十景”也该是当时形成的。其三,“上林寺”得名,为清康熙间重建时更改而成。那么,“钱湖十景”必定晚于上林寺改名,这样才合乎情理。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芦汀宿雁”同其他“钱湖九景”一样,定名于清代中晚期。尽管这一景致现在已经消失,但东钱湖仍然有太多的美等着我们去慢慢发掘。原文链接:“钱湖十景”之一的“芦汀宿雁”,曾经有哪些传奇往事?
来源:宁波档案微信公众号
作者:史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