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出手帮助孩子们对于学习感觉到焦虑和压力时,找辅导班、换老师;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人际冲突时,找老师、找对方家长交涉;孩子厌学、恐学,换班级、换学校.....家长们以此来避免孩子感觉到压力和不安,保护孩子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
家长这样做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积极情绪不受负面事物的影响。
但是,家长这样做的同时也剥夺了一个孩子自我成长的重要机会。
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凡杀不死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举个例子,在感冒了以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找来感冒药吃。明明知道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也没有一个感冒药是治疗感冒病毒的,都是对症治疗,减少头脑和流鼻涕的症状。既然感冒药不治疗感冒,为什么还会吃呢?——是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减少头痛和流涕的症状。然而,医院的内科医生们在感冒后往往都是——挺过去!因为感冒的症状有是自限性的,3天、5天、7天准好,所以忍一忍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有低烧、浑身酸痛、涕流成河。然而,就是这样过程当中,身体内不健康的、衰老、有病的细胞就会因为大环境的不利而死掉,而健康的细胞不受影响。
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异常的细胞,尤其是肿瘤细胞都比较脆弱,对血供和营养的需要都比较高,如果一旦热了、冷了、饿了就会死掉。所以,每年得一次感冒,发几天烧,可以把肿瘤细胞顺手也干掉了,事实上是对身体的保护。因此,生活中会发现有些看起来免疫力不太好的人,经常感冒,似乎身体不那么强壮,但他们也不得大病。
每一次的感冒甚至每次病痛,都是身体内部进行的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那些强壮的有生命力的细胞可以存活下来,那些脆弱的细胞,对温度、环境、养分要求比较高的(如肿瘤、老化)细胞就被淘汰掉。
一个苛刻的老师,也可以被当成是在班级内“自然选择”的过程,有些同学韧性好,心理承受能力强,对于老师的严厉可以接受,不受伤害。心理承受性力差,脆弱敏感,甚至对于老师的批评都无法承受,这样的孩子就变得焦虑抑郁,严重时甚至想起学校学习就恶心呕吐,最终无法上学。
前者,在压力下展现了韧性和适应性,在一次次的锤炼之下脱颖而出;而后者,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可能就被“自然选择”掉了。
“人们认为焦躁不安的情绪应该完全摆脱掉,至少要减至极小的程度。但是,在保护情绪时,人们也削弱了它可能带来的好处。”——赛里格曼
焦虑、抑郁、气愤这些消极情绪的存在也有其意义,它们是在压力状态下产生的战斗和逃跑的本能反应,这种状态下如果情绪能量能够正常流动转化,人的原始能量被激活,就有了能力应对压力和挑战。
家长看到孩子有了不良情绪,遇到了问题,冲上去各种代替孩子解决问题,看似爱孩子,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历练的机会,自我成长事实上是受挫了。
那么,遇到问题怎么办?
家长要稳得住孩子,给予支持,让孩子有能力在压力之下不被压垮,也不选择逃跑,面对、调整、尝试,在直面和努力下发展出韧性和能力。这其中,家长的认知、心态需要学习、调整,而孩子的身心状态、学习能力必要时可以通过心理培优、整合催眠提升。
问题中蕴含着成长的机会,把问题转化成资源,把压力状态下释放的焦虑等能量转化成成长动力,方是处理之道。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长出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