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有两座尚书桥,一座位于海曙区柳汀街上,另一座位于相对偏远些的古林镇。相比之下,城区的这一座自然更有名一些。但事实上,古林镇的尚书桥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尚书桥 来源:浙江省古桥古堰数字博物馆
尚书桥又名石马塘桥、青阳桥,位于海曙区古林镇仲一村石马塘。东西向跨西洋港。过桥沿村中老街石板路东行,通往郑家漕村和黄古林,桥西通往蜃蛟弄。尚书桥 来源:甬派
石马塘,旧隶石马里,宋时属桃源乡。康熙《桃源乡志》载:“石马里,因石马塘名之”。《寰宇记》云:“昔有骑马者过此,人见其马头堕地,因名桥曰‘马面桥’,里曰‘石马里’。或曰古有马至此化为石,故以名其塘与里。”村民主姓闻,宋时从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徙此定居。
尚书桥的原名“青阳桥”,因桥西原有“青阳观”得名。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青阳观迁建桥东约50米街尾处。而现在所用的“尚书桥”桥名,来源于石马塘村人——明代吏部尚书闻渊。闻渊画像 来源:网络
闻渊(1480-1563),字静中,号石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南京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闻渊为人刚直不阿,不尚奢华,虽然为人遇事独断,但为官勤于政事,清正廉洁。在所属职位期间,始终保持节操,有古大臣之风。晚年闻渊因为得罪了奸臣严嵩,所以告老还乡,居家十四年后去世。由于他的地位和名声,闻氏后人成为了甬上名门望族,石马塘桥栏一边也刻上了“尚书桥”三字。
尚书桥始建年代不详,这一点在明代志书即有记载。现在的桥为清代重修。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 :“尚书桥、石塘桥,俱县治西南三十里。自沙港入西一带。”道光《甬上水利志》载:“尚书桥,南乡河。自沙港入西一路。十八年(1838年)重修。跨西洋港,居石马塘市中枢。东通郑家漕村,西通蜃蛟衕市。”宁波的闻氏祠堂 来源:中国宁波网
在具体结构上,尚书桥为两墩三孔石砌梁桥,全长15米左右,桥面宽2.5米,离水2.5米,中孔跨水3.5米。桥东西横跨流经村中的塘河,桥面略略有些坡度,两头不设步阶,以三排纵向长条石铺就。桥两侧围有条石栏板,栏板间置丁字形石柱榫卯相连,均素面无饰。桥面中孔栏板外侧刻有桥额,其中南向的刻有“尚书桥”三字,边款为“嘉庆二十一年里人重修”字样,里侧又刻“光绪壬辰孟秋吉旦里人募貲重修”字样。北向栏板外侧刻有桥额,上镌“石马塘”,边款为“光绪壬辰孟秋吉旦里人募捐重修”字样。“尚书桥”刻字 来源:老百晓集桥
清代宁波史学家全祖望有一篇《羊府庙碑记》,文章中写到:“府君名僎,不能详其世系里居。”尚书桥东就有一座羊府庙,是当地村民为祭祀唐代刺史羊僎而修建的庙宇。民国《鄞县通志》载:“羊府庙,青阳乡石马塘,明崇祯间建,周晋昌有《记》。清道光五年重修,虞定礼有《记》。岁于八月廿五、廿六两日演戏敬神。”
尚书桥的“文物保护点”标志 来源:网络
关于羊僎其人,历史上鲜有记载,只知道他施行仁政,而且保境安民有功,所以老百姓才会建庙来纪念他。庙前曾是草席及原料集散地,旧称“席行基”。过去,每逢草席上市季节,庙旁的桥上桥下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手工草席 来源:甬派
在2012年左右,石马塘还发现了青阳观碑记。该碑保存完整,字迹仍可分辨,落款为嘉庆癸酉岁(1813年)。碑文中记载了桥西青阳观的来历。青阳观碑记 来源:《宁波日报》
桥西街弄内有泗水亭和施茶亭。泗水亭据传是闻渊所建,为了可以让他的母亲观看龙舟竞赛,现在已经成为民居。紧连泗水亭的施茶亭,昔日是提供给过路行人免费茶水之处,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原文链接:宁波这座古桥以一位明代尚书命名,但具体建造时间却是个谜......
来源:宁波档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