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山区农村,几乎家家种植番薯,农户对番薯的吃法也多,除日常蒸、煮、烤、煨外,还可加工淀粉和粉丝,或者制成番薯干、“番薯枣子”和番薯片,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薯三样”中,番薯干是由金属刨丝器推出的细条,早年粮食紧张,大多掺在米饭里当口粮,后来却沦为猪的饲料。“番薯枣子”是整个儿的小番薯(也有切块状的)蒸熟并经炭火烘焙和风干后食用,其状类似柿饼,软韧如牛皮糖,甜若蜜枣,但不易长时间保存。而番薯片则是一种拇指般大小的薄片,晒得干硬,可保存较久,吃前炒得又酥又脆,嚼起来又香又甜,通常作为新年里招待客人和满足自家小孩需求的必备零食,格外受人喜爱。
番薯片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种切片,一种使用模板。切片的做法较为简单,番薯洗净去皮,切成麻将牌似的片块,入锅蒸煮六、七成熟,捞出晒干即可。而使用模板的做法较费工夫,去皮煮熟,捣成稀糊,借助于模板一块一块“刮”出来。有的妇女一边捣番薯糊,一边撒些芝麻、碎橘皮等佐料,搅拌在一起,使番薯片吃起来更有滋味。番薯片的模板外形酷似泥水匠的“泥板”,呈长方形,正面四边镶上半厘米高的沿条,背面加一道弯柄,便于操作时抓举。模板大多自家钉制,模样粗笨,比不过木匠加工的精巧。有的人家没有模板,只好以饼干箱替代,凹陷的箱底用于加工番薯片,也算是物尽其用。
制作番薯片时,模板正面垫一层薄薄的蘸湿的蚊帐布,左手托住木柄(用饼干箱的则握紧箱口,倒转过来就行),右手横提菜刀,挑上一坨番薯糊,顺了模板抹平,然后倒覆在铺有稻草的团箕、箪匾、竹簟上,一方一方平排摊于阳光下暴晒。如遇雨天,搬进室内阴晾,有时免不了会霉变,不得不拿去喂猪。待晒至八成干,一张一张收进簸箕进行剪切,将整张的番薯片裁切为两厘米左右宽的长条,再铰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片块。之后继续晒至完全干硬,装入密封性较好的器物内保存,大年夜便可炒着享用,也可馈赠亲友。
炒番薯片的火候要掌控得当,火小则僵,火大则焦,须文火慢慢翻炒。炒时还得掺杂沙子或米粒,以防止番薯片炒焦。直炒到番薯片的外表渐渐泛黄,微微鼓包,焦香四溢。刚起锅的番薯片又烫又韧,筛去沙子或米粒,凉过片刻,方才变酥变硬,牙齿一咬,咯嘣咯嘣的,脆中带甜,越嚼越带劲。
那时候似乎番薯片是世上最好的味道,整把整把塞满口袋,感觉鼓囊囊的都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