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开学季,每年的这个时间点,书店又会迎来一波销售高潮,其中教辅类图书和少儿读物都很受青睐。在宁波市区有条日新街,这里曾有一家宁波最早的书坊——汲绠斋。它是宁波当时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也是出版和销售古今书籍的作坊店铺。宁波博物馆内汲绠斋场景布置 来源:宁波博物馆
日新街,与江厦街平行,北边是中山路,南边毗邻药行街。现在的日新街,因为紧靠天一广场,是不少酒店、商超、网红餐厅的集聚地,所以人气很高。日新街一带夜景 陈志鹏 摄
“日新”一词,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鄞县通志》载:“日新街,北至东大路,西至东殿庙跟,东至崔衙街。”光绪《鄞县志》载:“日新街,本城守都司基。清道光二十五年善后案内变为民业,开设塵肆,中取一街,名以日新。”新中国成立前,这条街和北京琉璃厂、上海福州路一样,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街”。民国时期,街边两侧多商肆,以有汲绠斋、竞新书店、新学会社、文明学社、明星书店这五大书店闻名。另外还有一家古色古香的书画裱糊店“飞白斋”。拍摄于1995年的日新街 徐勇 摄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馆藏
清道光初年(1821年),汲绠斋书局创立,由鄞南鲍家、慈溪乍山严家几个文化人合资经营。书店位置优越,从东门口折入日新街,第一家便是汲绠斋书局。店名源于成语“绠短汲深”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至乐》,意指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学识浅薄,不足以领悟深刻的道理(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书籍的重要性了)。 这家书店不仅卖书,还自己刻书、印书,店里有先进的石印机。从清末开始,铅印逐渐风行,店里也开始出售铅印书。书店以古籍经营为主,备有《四书》《五经》及相关注解类读物,当然如果结合清代的历史背景,这些也算是教科书了。另外对于年纪小的,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这些蒙学教材。文艺读物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常见书;工具书有石印《康熙字典》《诗韵合璧》等线装古籍;史部书有《二十四史》等大部著作;另外还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丛类书籍可以预约或代购。
汲绠斋石印《千字文》 来源:网络
这家书店的客户群体很大,不少入学儒生、候考学童及其他学者,都喜欢来这里买书、看书。可以想象的是,每到入学的时候,和现在一样,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店里选购书籍。除了学生群体之外,这家店还很受一些朝廷官员的喜爱。清代宁波道员、知府等官员,经常穿着便服、戴着青衣小帽,随带侍从到汲绠斋书局选购图书。书局出版的木刻版《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左传》和医药书等各种线装书籍,深受他们的喜爱。汲绠斋石印《三字经》 来源:网络
店面坐东朝西,双间楼房,宽敞舒适。书店前面经营零售业务,后面是用来招待的客堂。平时客户来店前选购书籍时,可以任意取阅,不论最后买与不买,店员都热情招待、笑脸相迎。在民国以后,后面的客堂除了用来招待选购书籍较多的客户(这个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会员)外,还会给远道而来的群体免费提供食宿。这样的服务理念,无疑是非常先进的。 现在的小学生开学,一本最新版的《新华字典》是少不了的。这本字典的出版社为商务印书馆,它与汲绠斋有很深的渊源。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其中鲍咸恩与鲍咸昌兄弟都是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
鲍咸昌(左)与鲍咸恩(右)兄弟 来源:网络
商务印书馆开业前,鲍家兄弟以乡谊向汲绠斋求援。汲绠斋选派熟练的印刷工人前去支援,为商务印书馆的开业助一臂之力。由于这层特殊关系,后来汲绠斋成为商务印书馆在宁波的特约经销处。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杂志,都可以在汲绠斋订购,方便了宁波的读者。
书店门口的相应标识来源:宁波博物馆
从清朝末年开始,木刻雕版印刷逐渐淘汰,汲绠斋的出版业务也停止了,改为经销“商务”“中华”“开明”“世界”等书局出版的书籍。即使如此,还保持着销售古籍的优势。日新街上的书店越来越多,竞争激烈,但是汲绠斋书局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汲绠斋石印《新增绘图幼学故事琼林》 来源:网络
汲绠斋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意经。昔日的书店以中小学课本为营业大宗,每届开学季临近,竞争非常激烈。为此,汲绠斋对教科书采取联进联销办法,成立教科书联合供应机构“课本联合供应处”。虽然这一办法避免了许多无序的竞争,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也形成了几大书店垄断的格局。1985年的宁波新华书店 来源:《甬城记忆——宁波市档案馆馆藏影像档案选编》
新中国成立以后,书店按照原先组织安排进货和销售。1956年,书店实行公私合营,从业人员走向了新的岗位。1966年,被并入国营新华书店。所以如果有人在宁波看到过这家书店招牌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了。前几年,南塘老街曾出现一家叫“汲绠斋”的店 ,据说店主跟书店祖上多少有些渊源,只不过它是一家茶餐厅,和书店的关系不大了。 历史上,汲绠斋书局对宁波教育的促进和文化的传播都起过作用。宁波的文教之盛、学风之厚,离不开宁波人好读书、乐读书、爱读书的优良传统,也离不开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