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方九霞银楼广告,该银楼是由宁波人开设 来源:网络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银楼林立,极盛时达400多家。当时在上海有九大银楼名噪一时,大多为宁波人开设。例如宁波费氏家族开设的“宝成银楼”,宁波镇海方氏家族开设的“方九霞银楼”,旅沪巨商、宁波人方仰峰开设的“费文元银楼”,宁波郑氏家族开设的“凤祥银楼”等。
宝成银楼的银手镯 来源:网络
这些银楼所出售的黄金条锭和金银饰品做工精细,各有特色。这九大银楼于1896年在南市大东门花团街建造“上海银楼公所”,时人称其为“大同行”,又称为“同义组”。在当时,这个公所的建立规范了上海银楼行业,起到了同业联络和协调各银楼间关系的作用。之后逐步建立的一套服务规范,既大大提高了上海银楼的声誉,也促进了金银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 解放前,我的外曾祖父带着一家老小从宁波镇海移居到上海。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因为无法在沪继续经商,全家再一次迁徙去了重庆,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新回到上海。有着这一层的渊源,家中至今仍留有不少老物件。其中家传有一个民国时期的银粉盒,由宝成银楼制造。银盒盖子 刘立群 摄
银盒的盖子直径大约是7.5厘米,高约为4厘米,上面刻有精美的鸳鸯戏水图案。底部有四足站立,并刻有“宝成”的繁体字样。盖子打开后,里面用于存放香粉等女性用品。香粉是旧时女士用来搽脸的粉末状化妆品,相当于现代的粉饼,起美白之用。
银盒上“宝成”的繁体字样刘立群 摄
说起上海宝成银楼,就不得不提他的创始者——宁波费氏家族。慈东费氏的始祖廿四府君于唐太和年间自苏州迁来宁波,此后费氏一族便世代居住在宁波保国寺山下的费市(原名“费家市”,旧属慈溪县;现为费市村,属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
清代宝成银楼 来源:《中国建筑与景观》
清朝中期,费氏族人就前往上海开设钱庄,到了清末,他们又开设了宝成银楼。其业务以手镯、簪子、戒指、压发等妇女用金银饰品,以及锁片、铃铛、帽饰等婴幼儿饰品为主。宁波人办金融的一个特点,就是极讲信用,所以生意也越做越大。1829年以前,宝成银楼在上海老城厢大东门营业,民国时期开设有振记、裕记、德记、公记、丰记、新丰记等分号。
“宝成银楼”作为当时上海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采取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一为经营班子,负责做买卖。经营班子的人员穿着考究,能说会道,十分会揣摩顾客心思,外面人称“先生”。这套班子有经理、副经理、襄理、账房先生、店员等;二为作坊班子,有冶炼工场,将金银杂质提净,保证金赤银足,大小成品均打上“宝成”标记。店里有一批技艺高超的金匠,所制作金簪、镶玉簪、项链、戒指、银饰等金银制品成色足,款式新颖,精镶细嵌,玲珑剔透,生产十分红火,获利丰厚,为沪上银楼业巨擎之一。宝成银楼的金条 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这种情况下,想进宝成银楼工作,前店后坊都要有关系,需有人作保。在银楼里打工的人一般都是老板的同乡、亲戚、同学,或有相当关系的人,宁波人在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代表人物为著名宁波帮人士严信厚和盛丕华。严信厚幼时在宁波学生意,17岁时曾由同乡介绍到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做伙计;盛丕华14岁离开宁波后,也曾在宝成银楼学生意,学徒出师后被提成助理司帐,之后宝成银楼在南京路开设新店“新宝成银楼”,他被调至该地,升为司帐。 从清代开始,银楼业就是宁波帮经营的重要行业之一。这些先驱者用自己独到的经营思想和服务特色,终使自己傲视群雄。若论成功秘诀,除了经商天赋,更多的还是刻在宁波人骨子里的美德——诚信。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RYJGOdEShOUkifxph6EHA
来源:宁波档案
作者:刘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