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谈助》记载:(观海卫),东北大海,西峙虎山,背负浪港山,南面五磊诸山,距郡西北百五十里。城广四里,辟四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以慈溪县涂田建筑。永乐十七年(1419年),都指挥谷祥增崇之。卫(观海卫)与邻乡仅隔数里,而语皆蛮音。
“信国公汤和”,观海卫城的奠基者。汤和,字鼎臣,凤阳县东湖里(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的同乡,明朝开国将领。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据嘉靖年间的《观海卫志》记载,信国公汤和亲自督造卫城,按八卦四偶的原理,构成一个用兵阵图,而砌墙所需的石材,就取自卫城三里地的石孔山。“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四偶”,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观海卫是座海防要寨城池,正方形城辟有四门,门外有蔽护的瓮城,瓮城内还有水关。围城设有敌楼、警铺,下有城壕环护。城内相传有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弄。“官道”以大石板铺面,宽可五马并行,小弄则有直弄、弯弄、死弄、活弄、双套弄、单套弄、钳形弄、袋形弄等名目,街弄交织成各种作战地形,历来有“廿里街皆碉堡,条条道路设暗哨”的传说。明代中叶倭寇猖獗,观海卫是抗倭前沿重镇,以浪港山为中心,设制了烽火台,镇内的鼓楼山上有八百斤大钟一口,与浪港山上的烽火台遥相呼应,每当倭寇入侵,就以烽火和钟声为号,聚众御敌。
观海卫城筑时,只有东南二城门,东曰司晨门;南曰来薰门(舜《南风歌》“南风之薰兮”)。永乐十七年(1419年),都指挥谷祥为加强防备,增筑城墙,环置敌楼,增建西北二门。东门改为迎曦门,西为振武门,北为拱宿门(取群星拱卫“北斗”之意)。城区的中心地设卫署,东北隅有粮仓基。殿堂庙宇点缀其中,有东岳宫、天后宫;大禹殿、三宫殿、真武殿,都神殿。《慈谿县志》记载:(都神殿),县(慈城)西北六十里,蛤蜊山麓,国朝道光二十八年重建,同治八年修。“都神殿”主供五都大帝,五尊神像的脸谱为“白、蓝、黑、红、黄”,代表“金、木、水、火、土”,民间有“五行全,万事兴”之说。五都大帝是弥补阴阳五行之神、民间掌管财源之神、民间治瘟逐疫之神,被三北民间奉为乡土守护神。镇海蟹浦、江北湾头(姚江边)都有“都神殿”。
老城区还有文昌庙、关帝庙、城隍庙。《慈谿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浪港山下疆刹墩立观海卫城隍庙,筑城后,城隍庙迁建于卫城西南隅。所以,明清至民国,观海卫城隍庙祭祀行会,城隍神像銮阁先要抬到西门外的疆刹墩祭拜后,再进城行会。
还有众多的小水塘贯穿老城,它们是城区的消防用水。这些水塘一般不是很深,记得我很小的时,不会水,却能泡在外婆家前的小塘里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