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正月演剧,敬祖迎神。乡间十二起,城里十四起,至十八日乃止。”有专家考证,约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流入宁海,和当地的民间曲艺、吹唱班结合,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戏曲形式。该戏曲形式因用宁海地区方言念白和演唱,且所唱曲调较余姚腔平缓、委婉,遂称为“宁海平调”。
在清咸丰年间至民国时期,宁海平调一度相当兴盛。仅宁海一县,就有邬聚元、宁舞台、王聚文、杨聚文、严聚文、杨聚丰、中山舞台等十多个班社,在岔路、历洋、梅枝田、沙柳、璜溪口等地分别办过科班,招收艺徒。有的戏班还进入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长期演出。新中国成立前,因为战乱流离,平调戏班几乎全部解散,演出停顿,传承更是岌岌可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海平调重获生机,在平调演出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剧团除了排演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移植排演了20多部现代戏,开创了宁海平调创演现代戏的一个高峰。 宁海平调演出剧照 来源: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 改革开放后,宁海平调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之后,随着文化市场的多元发展,平调的演出市场受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开始滑坡。1983年6月,宁海平调剧团改演越剧,剧团虽然一团双名,但在不久后基本上停演了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演出剧照来源:宁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1995年,宁海平调研究会正式成立,致力于宁海平调的抢救、保护、发展和繁荣。2006年,宁海县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对保护振兴宁海平调做了专题研究,决定成立宁海平调保护开发委员会,成立宁海平调研究室。2012年,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正式挂牌。 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演员演出宁海平调《金莲斩蛟》 来源:甬派 不少曲艺爱好者都知道“变脸”是川剧中的绝活儿,而“宁海耍牙”就是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几个步骤。艺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颚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而用齿、唇、气的各种活动辅助表演。这种表演以精湛的“变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调的“三大一小”及《将军令》等曲牌,塑造出剧中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令人叹为观止。 宁海平调之耍牙 来源:宁海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的文化艺术。珍稀剧种宁海平调,是宁波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启程再出发,宁海平调也需要全社会的助力。 来源:宁波档案 |
周末去逛街,商城衣服琳琅满目,价格高的离谱,我这月薪过万的,都不敢下手买一件二件,却成了以前瞧不上的
今年年初失业了,一直在找工作,上一份工作单休太忙没时间陪家人,于是想找一份双休的工作,后来才知道在宁
仅150天!同一套房子流拍4次,最后零头起。奉化方桥华鸿大发国璟府89.16方,毛坯15楼,2024年12月4号一拍,
家人手术住院,相信二院,选择了二院,没想到陪护阿姨的价格是280元一天起步,和公告栏上的完全不符合。据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西堡村是清朝时期的建筑遗存。它在一个荒废的小村里,导航也
跟朋友约了去“小红牛”这家烤肉店吃饭,这家店在宁波也开了很多年了,结果网上一搜,店铺已经暂停营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