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7000年前的鱼米之乡什么样?50年,宁波这个地方再度引发热议!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3/06/12 10:34:21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197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个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文化遗址。


1973年遗址发掘现场 来源:余姚市档案馆


河姆渡遗址这50年

1973年,这个震惊世界的史前遗址被发现。按照考古界的惯例,当时这里属于余姚县罗江人民公社东方红大队河姆渡头自然村,所以被命名为“河姆渡遗址”。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这里声名鹊起。

河姆渡遗址标志 来源:《甬城记忆—宁波市档案馆馆藏影像档案选编》


1992年5月,原罗江、江中、车厩三乡合并,成立河姆渡镇。这一重大变迁让河姆渡遗址作为一个乡镇之名镌刻在了余姚这片热土上,更让河姆渡这一地名如同一个媒介,与这个古老遗址互相正名。

河姆渡遗址附近 来源:余姚市档案馆(下同)



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后,7000年前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被载入了一代人的教科书。自此河姆渡文化对华夏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深刻改变了关于中国长江流域远古历史与文化的基本观念。

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现场


河姆渡的文化特征中,从干栏式建筑成就、稻作文化兴盛、植物纤维的编织、独特制陶技术等物质文化到崇鸟敬日、原始审美、原始音乐等精神文化,无一不生动反映了河姆渡人高超的技艺,是河姆渡先民智慧的象征,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辉的篇章,更可作为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有力实证。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隆重开馆。博物馆的建成,向我们更好地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多元化内容,也让我们有机会清晰地窥见了远古江南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先民多彩的社会生活。这里既是一个游览胜地,又是一个教育场所。这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博物馆,让古老而灿烂的原始文化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河姆渡文化展新观

近些年,随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的相继发现和发掘,人们对于河姆渡文化的整体认识也在不断更新。这些遗址一次次展现出史前文明的辉煌。从地理空间看,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和井头山遗址的距离非常近。从河姆渡到田螺山,大约7公里的距离;从田螺山到井头山,仅有1.7公里,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整体。另外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三个遗址都距离海岸线不远。


河姆渡、田螺山和井头山三处遗址的地理位置



当然往上溯源,根据考古学家们的推算,远古时期的地理环境与现今不同。那时的气候较现在更为湿热,这里处于丘陵山地与沼泽平原交接地带。遗址所在区域当时更加邻近海洋,是古宁波湾的所在地。

河姆渡遗址所在的姚江畔鸟瞰图


这些遗址中有诸多发现都体现出鲜明的海洋特征。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文化层之下的淤泥沉积,表明当时该地区曾受到海水的影响。而井头山遗址经碳14测年数据表明,这是一处距今7800年至8300年前的史前遗址。这一发现把河姆渡为基础的余姚人文历史源头再往前推进了1000年,并且表明了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源头区域。

余姚市档案馆第二展厅展出的井头山遗址中8000年前的贝壳



井头山遗址中成堆的贝壳令人印象深刻,今天的我们甚至可以直接脑补远古先民海鲜大餐的“吃播”现场。贝壳数量之多,足可说明海产品对于远古先民饮食生活的重要性。村落的滩涂区上留有不少远古先民捕鱼用的遗迹和工具,木构围栏、成排木桩,还有多支船桨、鱼罩、渔网、成堆鱼骨、散落的海鱼脊椎骨等,无一不在说明着这是一处濒临古宁波湾,依托海洋资源,以海产捕捞型渔猎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兼及采集和早期稻作农业生产的远古村落遗址。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三大史前遗址,比较完整地构建起中华先祖与海洋共生的文明序列,对于我们探索海洋文明源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余姚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品读

今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是河姆渡博物馆建馆30周年。我们对古老文化不断探索,在中华民族的骨髓和血脉中刻入勤劳与文明的印记。

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现场



河姆渡先民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在干栏式建筑、制陶工艺、纺织工艺等方面更是创造出奇迹。

余姚市档案馆第二展厅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模似展示


当时的姚江流域气候湿热,地面低洼潮湿,出现了“干栏式”房屋建筑,形成架空的居住面是它最大的特点。具体建造方法是,先将承重柱打入生土,再用大量绑扎固定法形成屋架,然后用苇席和茅茨盖顶。当然,在河姆渡的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带有榫卯结构的木条,说明当时的木构建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余姚市档案馆第二展厅河姆渡人制陶模似展示


河姆渡文化陶器的陶系种类很多,最具鲜明特征的是数量众多的“夹炭黑陶”。这种陶器在烧制时有意识地加入了植物的枝茎、叶或稻壳,目的是为了减少坯体的干燥和烧成时的收缩,防止开裂,同时也可提高陶器的耐热性。这一技术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先民在制陶工艺上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姚市档案馆第二展厅河姆渡人服饰模似展示


河姆渡人的编结技术比较发达,主要有编织苇席和搓绳。与此相应的还有在服饰方面显示出的纺织技术及缝纫技术。出土的数量较多纺织工具和缝纫工具,如陶纺软轮、鹿角梭形器、骨针等都表明河姆渡人当时纺织技术的高超水平。

余姚市档案馆第二展厅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模似展示


在饮食上,河姆渡人形成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的经济特点。在饮食用具上大量使用陶器制品,出土的陶器已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在功能上可分为炊煮类、饮食类和储藏类。

姚市档案馆第二展厅河姆渡陶制用具仿制件展示


看到余姚市档案馆特藏室里那些从井头山遗址中发掘的八千年前的大量贝壳,可以感受到史前文化带来的震撼。

井头山遗址发掘的鹿角、带牡蛎壳礁石、牡蛎壳、泥蚶壳、海螺壳(距今7800-8000年),珍藏于余姚市档案馆特藏室


这些默默地躺在特藏室的贝壳,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认识边界,激励我们敬畏历史、敬畏自然,从古人类的遗址中去不断发掘和发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耜图片


河姆渡人不仅创造了物质层面的原始文明,更让人惊叹的还有原始审美艺术体现。出土的除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以外,还有用于演奏的原始乐器,如骨哨、陶埙、木筒等,无不体现出河姆渡先民独特的原始艺术气息,更将它们融入生产生活,勾勒出热爱自然祈求生活如意的美丽画面。余姚市档案馆馆藏的珍贵资料中有河姆渡遗址发掘考古队队长刘军的大量手稿,其中反映出他对河姆渡先民原始艺术的赞赏,体现出河姆渡文化的艺术成就。


考古队队长刘军的手稿(部分)



河姆渡基因传承

关于河姆渡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根据规划,随着“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的挂牌成立,接下来河姆渡文化研究将向更广阔的视野发展。目前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已正式启动,我们可以期待这个“模拟干栏式建筑为主的聚落形态展示、以生态涵养区为主的古今自然环境展示”等10大功能的遗址公园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和我们见面。到时我们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历史空间游览,如同穿梭在时光隧道般向历史的源头一次次回溯延伸。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图片


另外,河姆渡井头山遗址正在准备申遗。相关文件中已明确提出“深化河姆渡、井头山等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和价值研究,创建河姆渡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推动河姆渡井头山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将其上升为省、市级重点文化标识予以打造。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图片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如今河姆渡遗址群所在的这个沿海城市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而先民留下勤劳和智慧的基因,是底蕴无穷的宝藏。我们将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探索向海图强、向海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宁波档案

作者:何惠萍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gIy4AqCPmwC4DcuZnRaBw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