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寻访古代“高考”那些事儿——慈城校士馆探秘!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3/06/07 09:00:40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让我们祝福各位考生考上理想的院校。要说到古代的“高考”,很多人也许会想到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选拔出了十多万名进士和上百万名举人。不少人要经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最后的“金榜题名”,成了当时人们从启蒙识字就开始追求的人生目标。

明刻本《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 来源: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慈城校士馆历史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东北隅的慈城校士馆,是清朝科举选拔人才,进行“童试”的场所,当地百姓也称之为“考棚”。“童试”每年举行一次,“童试”经过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基层选拔人才的地方。
宁波历史上,许多学士名人从这里起步,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后来又“平步青云”,如冯岳、桂彦良、姜宸英等。

慈城校士馆正门 王建勇 摄


据《光绪慈溪县志》载,慈城校士馆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郑廷荣、郑一夔父子创建。郑廷荣为清代慈城当地乡贤、其子郑一夔为今浙江丽水“训导”(清朝文职官员,官阶约七品)。当时,郑廷荣、郑一夔父子看到县城每年参加“童试”的七、八百考生, “椽舍布案已满”后,只能在屋檐、露井、走廊等处考试,且“并肩倚背,列坐其下”,遇到刮风下雨天,更是“浸湿衣裾”,经常“不能展卷作书”,场地狭小,环境恶劣。

慈城校士馆宣传册 来源:网络



父子俩“捐银二万四千饼”(即饼状银块),选择在慈城东北隅地势高爽处,购买土地,召集工匠,准备材料,建造了正厅五间,左右两庑,考屋六十九间,及厨房、浴室等建筑,共计一百七十间,还在正厅西北隅建造了韩昌黎祠(杨元骧捐地)、黄文洁公祠(郑诏资助)、 “周垣(围墙)缭之”,父子俩还把建造多余的钱“制为试案、屏几”等物,用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建造完工,为全县考生做了一件大好事。



慈城校士馆布置

校士馆,坐北朝南,上悬“慈溪县(慈城旧称)校士馆”匾额,大门正对面为一“照壁”, “照壁”上有一条盘龙图案,暗喻考生考上后,做了官就能陪伴皇帝左右。东西为两辕门,大门左侧为土地祠,祠里供奉着能保佑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土地祠设在校士馆,自然是为了让“土地神”保佑考场平安,保佑考生考出好成绩。
过大门后,为“仪门”,上书“明经取士”,是考官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旁边是公布考生榜名处。

慈城校士馆仪门王建勇 摄



穿过“仪门”是“大堂”,上书“衡鉴堂”, “衡鉴堂”是考官评阅试卷,面试考生及接待上级官员之处。“大堂”左前为“东文场”,右前为“西文场”,东西文场是考生考试的地方,一般考五场,每日一场。考试內容为: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
在“东西文场”的建筑上,分别书有“天、地、玄、黄”四字。“天地玄黄”是《千字文》第一句,出于《易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意喻“天道高远,地道深邃”。

慈城校士馆内布置 王建勇 摄


“大堂”后,为“二堂”。这里是考官、监考、提调官员的科室。在考试期间,为防止泄漏舞弊,考官断绝与外界接触联系。
“二堂”左边为“韩昌黎祠”,祠中放有韩昌黎的塑像。韩昌黎即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校士馆设此祠,希望考生将来能成为像韩愈一样有很高文学成就的人才。

韩愈画像 来源南熏殿旧藏《唐名臣像册》


右边为“黄文洁公祠”,内有黄文洁塑像。黄文洁(1213~1281),字东法,名震,南宋进士,慈城人。黄文洁为人清白,推崇朱熹理学有功,故人称“文洁先生”。他官至江西抚州太守,审案公正,蔑视权贵,帮助穷人,后贬职到绍兴。晚年辞官回乡,隐居在杖锡山。设此祠自然是告诉考生当官要淡泊名利,多为老百姓做好事。

黄震画像来源:《浙江余姚黄氏宗谱》


最后为“挑试所”,“挑试所”是考官发卷、归号、封卷的地方。“挑试所”旁有厨房等建筑。

慈城校士馆挑试所王建勇 摄


校士馆东侧为花园,园里建有亭子、水池,寓意考生经过十年寒窗,可以“鲤鱼跃龙门”了。花园内弯弯的小路则告诉考生,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面还有许多弯路要走,仕途更是变幻莫测。

考生考试场景王建勇 摄


慈城校士馆内还陈列了中国科举制度沿革图文。馆里栩栩如生的蜡像,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当时考生考试的场景。监考官庄重威严,考生姿势各异,或胸有成竹、挥笔疾书,或从容淡定、掩卷深思,亦有抓耳挠腮、左盼右顾,当然也有耷拉脑袋,不知所措的……置身其间,宛若穿越时空。




慈城校士馆兴废

据《光绪慈溪县志》载,除了郑廷荣、郑一夔父子捐银创建“校士馆”,慈城乡贤杨泰享、赵家薫、洪九章等人,还在京城为赴京参加会试、殿试的考生提供便利。他们在京东华门外的小甜水井街购置房产,内有家什、器皿,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解决了考生们的后顾之忧。正因为有这种崇学重教的良好氛围,慈城才有了“鼎甲殿试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美誉。

考官蜡像王建勇 摄


据记载,慈城校士馆自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创建至今,曾毁坏、修建多次:咸丰三年(1850年)被太平军拆毁,同治二年(1862年)邑人桂馥、凌庆鋐、冯可镛等筹款重修,1926年,校士馆被当作“慈城普迪二校”校舍,后又作他用。
现慈城校士馆,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按清《光绪慈溪县志》所载的“校士馆”图,于2003年在原址重建。


慈城校士馆作为古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场所,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科举考试的文化和历史。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虽存在弊端,但科举制度在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现代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


来源:宁波档案

作者:王建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g4mcvLnDltV-mWCUDS-sQ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