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这个村庄诞生了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以“沙氏五杰”和画家沙耆而闻名!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3/05/29 10:24:12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沙村坐落在梅岭山脉。这里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红色之村、文化之村,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个村庄诞生了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还以“沙氏五杰”和传奇画家沙耆而闻名。

三棵古树见证红色历程

沙村周围群山连绵,山势和缓起伏,形似巨大的笔架,梅溪自村前潺潺流过。很早以前,沙村名为“梅溪”,后因村民多数姓沙而改为“沙家”。沙村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的名。

1983年沙孟海回沙村时在大樟树下留影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村庄倚山而建,一幢幢新式楼房自然分布,村里有很多起伏的坡道。村口一棵老樟树枝繁叶茂,如华盖般遮阳蔽日,迎接远方的游客和归来的游子。树龄已超300岁。1983年秋,沙孟海老先生离开故乡30多年后回家,特意在大树下拍照留念。沙老少小离家,和故乡的深情从未割舍。


现在的大樟树 牛也 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奇画家沙耆经常坐在大樟树下写生,画下了故乡的模样。而村中心的一株圆柏树龄已经超过500年,枝条遒劲沧桑,针状叶子浓密,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上世纪20年代,沙文汉在村里开展农会工作时,就站在这棵古树下,宣讲革命道理,号召乡民走上革命的道路。

证沙文汉开展农会工作的圆柏树 牛也 摄


沙氏故居后院的一株银杏,如今已有百岁,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是沙文求烈士年少时所植。

沙氏故居后院的银杏树 牛也 摄


这三棵古树是村里独特的风景,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诞生了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

村后的山腰上矗立着石块砌成的纪念碑,上面书写着“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革命旧址”。纪念碑一侧有一条山道通往山顶,登高望远,星罗棋布的农田尽收眼下,远处可见海天一色的象山港。


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革命旧址 牛也 摄


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小山村星火闪耀。1926年5月,中共沙村支部成立,沙文求为第一任书记,这是宁波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在第一支部领导下,大嵩江两岸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打倒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税、反对封建迷信的革命斗争,革命烽火进一步影响到鄞奉两地,1927年5月19 日,鄞奉两地组织发动了“罗浦暴动” ,打响了宁波地区农民武装革命运动的第一枪。

“堇山红脉 赓续传承”大字 袁圆 摄


沿着山路,草坪上“堇山红脉 赓续传承”八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更为夺目。这一党建风景线默默地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沿着烈士的足迹前行。

追寻沙家人的风骨

堇山嵩水,源远流长。沙氏故居为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革命旧址群的一部分,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氏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幢四开间的木结构重檐楼屋,前天井后花园,主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500平米。是沙孟海、沙文求、沙文汉、沙文威、沙文度五兄弟出生、居住、生活过的地方。

沙氏故居(沙文求烈士故居)牛也 摄


在故居堂屋中间的茶几上,放着沙文求烈士的塑像,由沙耆亲手制作。

沙文求烈士塑像(沙耆作) 牛也 摄


后花园依山而建,面积不大,花木繁茂。砖墙上,少年沙孟海曾经刻下“养云”两字,现遍寻不着;当年沙文求种植的银杏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故居主要介绍沙孟海及其兄弟、弟媳的传奇经历,包括二弟沙文求烈士的十封书信,三弟沙文汉、四弟沙文威从事情报策反工作的片段和三弟媳陈修良的不凡经历。

五兄弟互相扶持和激励

沙家兄弟互相扶持,互相激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以及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沙孟海1900年6月11日出生,名文若,字孟海。沙孟海14岁那年,父亲因病离世,家境萧条贫困。其母陈龄有见识,有胆略,坚持培养老大沙孟海。1919年,沙孟海在师范学校毕业开始谋生。次年春开始,先后帮助弟弟们求学,还利用人脉积极斡旋,开展革命工作。1922年,沙孟海赴上海,以教书和卖字维持家庭生计。位于上海江宁路715号的沙孟海故居,是两间平房,院中石榴花盛开,名曰“若榴花屋”。这里是当年沙氏兄弟、亲友欢聚的地方,也是掩护革命者秘密联络活动的场所。


1926年夏,沙孟海(左)、沙文求(中)、陈修良(右)在“若榴花屋”的合影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沙孟海曾任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是集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家。在东钱湖建有沙孟海书学院。1992年10月10日,沙孟海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


1904年,沙文求在沙村出生。1925年冬,沙文求成了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一员。入党以后,宁波地委派他到沙村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2月11日,打响了广州起义第一枪。沙文求又以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身份兼任少年先锋队总队长。1928年8月,沙文求出任共青团广州市委秘书长,化名史永。为了寻找失散的同志,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后牺牲,年仅24岁,安葬在黄花岗。

沙文求烈士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沙氏兄弟前赴后继。受二哥沙文求影响,沙文汉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沙文求调去广州,沙文汉接任沙村党支部书记。

1935年沙文汉、陈修良在日本东京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1932年11月沙文汉与陈修良结成患难夫妻,流亡日本。1945年8月,日寇投降。沙文汉任华中分局城工部长。陈修良任南京地下市委书记。1951年,沙文汉当选为省政府副主席。1954年12月,由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为浙江省省长。1964年1月2日,沙文汉病逝,年仅55岁。


四弟沙文威,1910年生于沙村。1949年改名史永以纪念其二哥。1941年,沙孟海托人介绍沙文威至中统局特种经济调查处工作,以利其从事情报活动。1948年,沙文威和他的三嫂、时任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的陈修良单线联系,策动了国民党B24飞行大队俞渤机组起义、国民党南京守军九十八师起义、重庆号巡洋舰的起义等。1949年2月起,沙文威曾任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1999年7月20日在北京逝世。

沙文威(史永)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沙文度又名沙季同,父亲沙孝能去世时,他只有二岁。1926年沙文求回故乡搞农运,14岁的沙季同担任沙村农会干事,加入共青团。反动土豪勾结土匪,把沙季同抓去当人质,要沙母陈龄交出沙文汉,否则就把沙季同沉入水潭。消息传来陈龄凛然应对,经人协调后,终释放。之后,沙孟海把沙季同送到上海美专学画。1938年经沙文威请示,沙季同获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逝于1943年秋。


沙文度(沙季同)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沙家人对革命、对家人忠贞不渝,光辉事迹感人肺腑。故居历经百年风雨,现今屋顶长满了黄花,在微风中摇曳,似乎仍在述说沙家人的不屈。

沙氏故居屋顶的黄花 牛也 摄


传奇画家 名震欧洲


沙氏故居参观结束后,走过窄窄的弄堂,拐弯就到了沙耆故居。村里的老人沙国佳介绍,沙耆和沙孟海是同族堂兄弟。沙孟海对同村同族兄弟沙耆的帮助尽心尽力,传为佳话。沙耆故居“藜斋”,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耆故居正门 牛也 摄


沙耆故居大堂 牛也 摄


这是一幢庭院式砖木结构房子。大门进入,是个方正的院落,三面皆为高高的砖墙,围墙上写有中文和法文,内容已经很难辨认,高墙中间依稀可辨为砖红色飞马,大门旁的白墙上留有模糊的人像图案。这些都是沙耆留下的笔迹。

留有沙耆笔迹的高墙 牛也 摄


故居一楼展示有沙耆的生平,日常生活场景等。二楼为沙耆的卧室,板壁上绘有10幅体态丰腴的裸女(复制品)。原板壁油画是沙耆于1946年回国之初所作,画面色彩古朴,笔触豪放,气质浑厚。二楼还陈列有很多沙耆的小画,有些画记录了他自己的生活经历。

沙耆故居二楼板壁油画 牛也 摄


沙耆1914年在塘溪出生。1934年,经沙孟海推荐,师从徐悲鸿学画。1937年,自费前往比利时学画,因成绩优异,毕业时获“优秀美术金质奖章”两枚。沙耆比利时十年钻研油画,画作与毕加索同台展出。油画《吹笛女》被比利时皇后伊丽莎白收藏。

比利时留学时的沙耆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1946年由于种种原因,沙耆患精神分裂症,时好时坏。回国后,沙孟海安排沙耆到杭州治疗。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整理出70多幅沙耆画作捐赠浙江省博物馆,使得沙耆一批油画精品得以保存下来,在沙孟海主持下,沙耆画展接连在杭州、上海、北京三地成功举办,散发出惊人的光芒,沙耆被称为传奇画家,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星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塘溪,山水秀美,民风淳朴,犹如世外桃源。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沙耆回到塘溪,身心得到舒缓和放松。这些都反映到他的艺术创作中。

邹溪庙稻花会(水彩画,沙耆作)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当时的农村,缺乏宣纸颜料,更没有油画材料,于是沙耆就地取材,用毛笔、旧报纸和糊窗户的白纸创作了一批乡村题材的画。他的笔下多是当时目之所及的日常场景、自然风景,像抬石头垒墙,搡艾草青团,树下抲蛇等劳动场面,以及双眼凉亭、沙家凉棚等已经消逝的景物,这些报纸画和白纸画温暖灵动,触及心灵深处的乡愁。

搡艾青团(1971年2月,沙耆作) 图片来源:《塘溪的乡愁》


沙家凉棚(1978年5月,沙耆作) 图片来源:《塘溪的乡愁》


他署名会写上“省主席沙耆”。村里的老人回忆,沙文汉曾任浙江省副主席,沙耆觉得自己更有才华,于是自诩为省主席。沙耆喜欢喝酒,喜欢作画,乡亲们亲呢地喊他为“傻子公公”。这批画作有些损毁,有些流失外地。所幸的是,2016年,塘溪镇征集抢救了一批,并整理成一本画册 《塘溪的乡愁》。沙耆于2005年去世。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鄞州越剧团以其为原型,曾创作越剧《藜斋残梦》。

沙氏祠堂 沙村历史的缩影


沙氏宗祠位于村庄中心,为一幢传统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500平方米,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氏宗祠正门 牛也 摄


大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匾额“沙氏宗祠”四字由沙孟海题写。

沙氏宗祠大堂 牛也 摄


戏台(沙村农会成立处)牛也 摄

祠堂戏台上挂着“沙村农会”四个大字。沙国佳老人介绍,这里是沙村农会旧址,当年农会就是在这个戏台上举行成立仪式的。


在沙氏宗祠可以看到村民整理的村庄起源:沙村始建于南宋初期,先祖姓沙,名世坚,号沙丙,因保宋朝,在高桥大战中壮烈牺牲。为表彰沙丙救驾之功,南宋皇帝赵构封其为定国公,安葬于五乡汇纤桥。其子孙尽孝守墓,暂居于五乡汇纤桥。后发现梅溪间有块安居乐业之地,三面环山,坐北朝南,遂迁居于此,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

如今沙村共有村民1400多人,受沙孟海、沙耆的影响,村里书画爱好者众多,全村有三四十人擅长书画。村里打造了宁波第一党支部革命旧址群,包含沙氏故居、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农会)陈列馆、沙氏农会(支部)原址等红色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结合全域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活动,做美做强红色村,建设红色美好家园。


来源:宁波档案

作者:鄞州区档案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7pDCOmZCmKOHWITDaFr4w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