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海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镇海老照片》画册中有一张标为“十九世纪末镇海甬江入海口山海风光”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水面宽阔,中间有一艘巨大沙船,满张风帆,驶向甬江入口,船上隐约可以看见期待回家的水手。在沙船的正后面,有一小山,山顶一圆形建筑物,并有几个黑黝黝的洞口。同小山相连的右侧山形略高,山巅有两层建筑物。在两山夹谷处隐约见电线杆柱及上山小径。小山的左侧滩涂中有一江流直泄而下,出口有一小船刚刚入海。滩涂里边是连绵的屋宇,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安静而祥和。
十九世纪末镇海甬江入海口山海风光 来源:《镇海老照片》
甬江口外有江流入海,简单分析一下地形,可以确认此江流为小浃江,边上的山也就是笠山。查阅史书,翻看民国镇海老地图,综合各种史料后分析,发现这张照片约拍摄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含信息量巨大,是一张十分难得的历史影像。甬江口笠山全景 来源:1929年《图画时报》 鲁希明摄
旧影背景上的山就是位于现北仑区戚家山街道的笠山。笠山又名竺山,为两座相连的大小山丘组成,其位于金鸡山东北约三里,大山高约68米,小山约30米。在小山巅的圆形建筑物曾是赫赫有名的宏远炮台。 宏远炮台始建于中法战争后的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清政府总结中法镇海口之战的经验后,由宁绍道台薛福成创建,同知杜冠英督造,为半圆型环山炮台,它的视角线可达180度。炮台由石灰、黄泥、沙砾、糯米饭汁混合捣砌而成,用巨大青石垒叠作基础,有“以柔克刚”之效,中置克虏伯24厘米口径的后膛钢炮二尊;21厘米口径后膛钢炮一尊,射程在一万米以上,是当时镇海口海防的“炮王”。 在宏远炮台旧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炮口。当时旁边还建有营房五所,弹药库一所。宏远炮台建造历时两年多,共花费白银七万五千余两。为此,薛福成还写了一篇铭文《宏远炮台铭》并序。此铭曾刻成巨碑竖立在炮台营房内,现碑已不存,碑下的赑屃残件仍在。宏远炮台旧影(约1890年) 来源:中国港口博物馆
之后的1932年夏,国民政府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到镇海口要塞调查,认为笠山原宏远炮台已不能适应海防发展的军事需要,国民政府遂在1936年把原宏远炮台的三合土台壁作为护墙掩体,在原炮台中心新建两座直径13米、台壁厚2米,前低后高2.2-3.5米的椭圆盆式钢砼炮台;炮台内安置旋转152度钢轨,使炮台发挥更大的威力,并设高射机枪4挺、20毫米高射炮二门。改造后的宏远炮台,仍配置克虏伯火炮3门,即口径24厘米克虏伯火炮两门,原口径21厘米克虏伯火炮移至钳口门的新镇远炮台,增加一门为移自镇远炮台的口径17厘米克虏伯火炮。 从1937年抗战初期到1940年四年时间内,日军多次对宏远炮台进行空中轰炸,我炮台对日空军进行奋力还击,曾经击毁日机,取得不小的功勋。1941年4月镇海沦陷,大炮、弹药库、营房被毁。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镇海气象站(照片底部为宏远水泥炮台的台壁) 供图:陈一鸣
镇海气象台全景(约1980年)供图:陈一鸣
1970年9月,镇海县政府根据军事及民用需要,在宏远炮台的遗址上建起了镇海县气象站,也就是如今镇海区、北仑区气象局的前身。据原站长回忆,当时小山坡周边很荒凉,离最近的村庄有五六里路,集市十里路,离县城更是距离十二里路,每次回趟镇海的家很不方便。山下只有两个友邻单位。一个是镇海县水利局长山水利会,办公地点在山下的浃水大闸,有几名管理人员;另一个是小港公社棉花大队下属黄瓦跟及港口两个生产队的盐场。 1989年12月12日,宏远炮台遗址被列为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座建于1887年的古炮台,还存部分三合土的断垣残墙。建于抗日期间的二座混凝土炮台,完整的尚存一座。 照片右侧笠山顶上两层建筑是探海旗灯台。据《镇海新志备稿》中的《沿革志·军警》记载,“旗灯台一所设于南岸笠山之巓民国六年(1917年)八月建”。1927年8月31日《申报》载,“镇海要塞司令部张伯岐,自日前吴淞口外发现敌舰,对于海防,非常注意,该司令以镇海为浙东门户,深恐有敌人军舰游弋定镇洋面,除令饬各炮台官佐督率兵士严防外,一面每至夜间,由笠山之宏远炮台,放照探海灯,以防窥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的舰艇、飞机屡次袭击镇海要塞,1940年7月在日机的轮番轰炸中旗灯台被毁(笠山南麓至今还遗存探照灯台发电机房水泥掩体)。 如今在宁波沿海各地的山顶上建起了大量的绿色能源——风力发电机组,有的甚至还建成了观光的风车公路。但如果问起我国的首座风力发电场在哪里,相信能准确回答出来的人并不多。 事实上,它就是曾建在大笠山顶上的风电场。1979年底,我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了风力发电试验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开发资金9.3万美元,我国出资12万元人民币。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浙江沿海建造试验风电场的要求,省电力公司根据当时电网的布局情况,经过对各地风力堪测比较,最终把全国首座风力发电试验场址确定在甬江口海防遗址的笠山顶上。宁波北仑福泉山中营风电场供图:陈一鸣 试验风电场于1980年动工,一期装机的两台风力发电机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其中一台为美国制造的10千瓦风力电机,另一台为英国制造的4千瓦风力发电机,发电后经变频升压并网于当地的10千伏配电线路。1981年3月,一期两台总装机14千瓦的风力发电机正式投入试验运行,标志着我国风力发电开发和利用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风电试验场正式投运后交由浙江省电力修造厂负责运行管理,并把每年的试验运行情况报送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笠山试验风电场的建成,给浙江电力修造厂研制和开发国产风力发电机提供了一个实验基地。
这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笠山风力发电试验场,最终关闭于2005年。历经25年的我国首座风力发电试验场,并不是一个以发电为主的风电场,所以总装机功率不大,而其真正发挥的作用在于为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25年来,该风电场不仅为我国风力发电的运行提供了通过实验得来的大量的科学数据,也为推进我国国产风力发电机发展测试了大量技术数据,为日后我国风电机的国产化、大功率化、风电场安全运行管理、大功率发电并网技术奠定了基础。笠山顶上曾经的风电试验场 来源:网络
相片上笠山左边的江流—小浃江。其源于鄞州东钱湖与天童太白山麓,一路桥、堰、碶、塘相连。明嘉靖时建东岗碶、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筑堰山碶、二十二年(1817年)造义成碶,两岸土地斥卤去咸,皆成沃壤。又过了百年后,根据围涂造田及抗洪防涝的需要再移碶位,在笠山的东北麓开山建闸,于1968年建成浃水大闸。从此,小浃江全线变成内河,使两岸百姓得享无穷之利益。浃水大闸侧面供图:陈一鸣(下同)
浃水大闸建成正面
小浃江边的连绵屋宇就是已经消失的港口村。清末民初,名闻沪甬的宁波帮小港李氏家族的老宅就在港口村。光绪丁丑(1877年)年间,主人李嘉(字梅塘)于宅院旁,笠山以南建筑园林,作为晚年时颐养之所,取名叫“耕余小憩园”。曾为花园留有诗一首《和冯梦香孝廉笠山草堂纪游韵》“田园戢戢多暇日,一邱一壑随宜设。高躅长怀古海巢,乡居岑寂等岩穴……”他去世后,李氏后人为纪念他,把园林改称为“梅公祠”,扩建占地达几十亩,里面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应俱全。是当时镇海境内最大的私家花园。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曾在1931年4月4日的《顺天时报》上为李家花园撰写《梅公祠记》。《顺天时报》上的相关版面
令人愤慨的是,据《小港镇志》记载:“1939年6月23到25日三天内,日机51架次向小港狂轰滥炸,投弹304枚,炸死居民61人,伤25人,炸毁和震倒房屋580间。港口李家乾坤两房鳞次栉比的豪宅大院及李家花园等建筑被夷为平地”。 时光到了1984年,宁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宁波小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也拉开了序幕。2016年7月6日,从镇海码头拍摄的笠山全景
2018年的笠山宏远炮台天地图
2019年的笠山宏远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