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宁波这个千年古村美不胜收,打卡“中国进士第一村”!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3/04/20 09:36:51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出了76位进士的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村庄周围河流环抱,村里小桥流水,民居飞檐翘角,街巷阡陌曲径通幽,古风犹存。它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进士第一村”牌楼 供图:走马塘村档案室


飞檐马头墙 荷塘伴粉墙

飞檐高翘的古建筑,随处可见的祠堂影壁、石刻花窗,无不彰显村子的悠久历史。而粉墙黛瓦中的一片荷塘,是很多人了解走马塘村的开始。


荷花池及周边古建筑院落全景图 供图:走马塘村档案室


冬春,一池残荷;夏秋,荷叶田田,荷花亭亭。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是走马塘陈氏的族花,在村民心底占有独特的地位。
荷塘的北面,矗立着一排非常气派的古宅,弧形、尖长的翼角飞起,飞檐加山墙结构非常罕见,有效改善居室采光和通风,又显得大气磅礴,统称中新房大院,位居村中心,是村里最大的毗式大院落。院落建于清代中晚期,占地面积3800多平方米,鼎盛时,共有房屋400多间,现在仍有很多住户。

中新房的飞檐翘角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中新房的北面为后新屋,也称日房,呈三合院式建筑群体,天井之大为走马塘第一,目测有排球场大小,建筑规模小于中新房。后新屋的后围墙外是护村河。

后新屋天井 牛也 摄


荷塘的南面也是一排古建筑,为前新屋,俗称月房,是宁波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群,整个平面格局为中厅房,东西两厢房,前后两名堂。最有特色的要数高耸的五级马头墙。一般马头墙为三级,五级非常罕见,彰显了主人的品位和地位。

前新屋的五级马头墙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除了这三大院落,村里还有贵房、忠房、老东窗、老流房、慈荫房等古建筑。


后栅池河边忠房及后新屋院落 供图:走马塘村档案室


慈荫房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百年“贻谷堂” 名扬大上海

在走马塘有三个“百年”,享誉鄞奉地区、宁波城区甚至上海。百年前,村里已经拥有消防设施“洋龙”,目前一套放在村里,另外一套在上海博物馆;百年学堂同文学校已拆迁;百年诊所较好地保留下来。

村史馆里的“洋龙” 牛也 摄


百年诊所“贻谷堂”位处蟹肚脐埠头附近,为陈松涛(1861-1936)的私人诊所,贻谷堂前有个小花园,取名“守拙园”,园内垒假山水池,栽翠竹、玉兰等,雅致清幽。

贻谷堂 供图:走马塘村档案室


守拙园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贻谷堂南面的围墙石壁上,嵌有一块福禄寿三星图像的石雕,这是一块双面石雕,另一面在围墙外,为刘海戏蟾图像。这块石雕为清末作品,曾经被盗,后被爱心人士筹款拍卖回来,物归原处,成就一段佳话。

双面石雕(福禄寿三星) 牛也 摄


双面石雕(刘海戏蟾) 牛也 摄


陈松涛坐诊“贻谷堂”时,鄞奉两地的病患慕名前来就医,蟹肚脐埠头经常拥挤得水泄不通。


直声振赵宋 忠节耀朱门

“陈”是该村第一大姓。在荷花塘的西边有一座气势宏大的陈氏宗祠,这一仿古建筑为后人重建,呈三合院格局。


陈氏宗祠门头 牛也 摄


正堂悬挂后人重新制作的“遗忠堂”、“忠孝里”匾额和“历代进士总目”“家谱姓氏总目”。前门楹联上书“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门”。

陈氏宗祠正堂 牛也 摄


陈氏一门忠烈,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宋徽宗敕走马塘为“忠孝里”;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宋理宗赐家庙“遗忠堂”。宋史、明史均有记载。
坐落于村子西北部的“瞻衮堂”,“衮”为皇帝的冕服图案,“瞻衮”意为纪念先祖。在村史村情馆可以了解到,陈氏四世左正言陈禾曾在金銮殿上拉住宋徽宗的龙袍直言极谏,弹劾童贯等权奸。陈氏后人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瞻衮堂”。现存的建筑为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建。

瞻衮堂 供图:鄞州区档案


纪念陈氏一世陈衿的陈氏祖堂,堂前竖立两根功名杆,是陈氏宗祠中年代最久、规格最高的建筑,现在的祖堂为近年重建。

陈氏祖堂 牛也 摄





护村河环绕 “蟹肚脐”居中

村里水系连接家家户户。护村河环绕着村子,村里还散布着河槽、水池,其中俗称“蟹肚脐”的河槽是村水利系统的枢纽,位处古村的中心。村里大小河槽、池塘通过“蟹肚脐”,从奉化江的支流东江引水。

蟹肚脐 牛也 摄


这个河槽因埠头形似蟹肚脐而得名。埠头旁有一棵千年重阳树,虬枝苍劲,倒影入水,映出水质非常清澈。
埠头长约30米,石阶延伸到水下。不同水位时,船舶都可以停靠。可以想见,以前这是个繁忙的大型船码头。“蟹肚脐”让小村连接起外面的世界。

千年重阳树(对面为河埠头)牛也 摄





老街曾繁华 小巷亦风景

同时,这里还是村民取水的地方,埠头连着一条曲里拐弯,约200米长的小弄堂,刚好容得下担着水桶的村民通行,俗称“挑水弄”。另一头与老街相连。


挑水弄 袁圆 摄


老街长达150米,现在依稀可以看到往昔的繁华,街宽5米,沿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住人,属于商住两用楼。鼎盛时,银行、当铺、米店、酒肆等应有尽有。老街的西边是个护村河船埠头,商贾来来往往,上岸即可到达商业街,非常便捷。

老街 牛也


村里还有一条更窄的弄堂,从信保房到荷塘边的老东窗门,俗称信保弄,最窄处只有一米多,长度近百米,一路蜿蜒。古时,轿子刚好可以进出。现今,打着雨伞的女子是小巷最美的风景。如此逼仄的小巷,抬头居然可以看到三座马头墙同框,美不胜收。

信保弄袁圆 摄





世代多贤达 传承君子风

陈衿(932-990),姑苏长洲人,为走马塘陈氏一世祖。陈衿在端拱元年(988年)为明州知州,卒后葬于茅山,其子为父守墓,带着家眷定居走马塘,陈氏后人开枝散叶,科第接踵,人文蔚起,文翰书香千年传承。从北宋到明代,共出进士76名,其中12世陈祖仁为进士第一——状元,也是走马塘唯一的状元。

陈衿画像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陈轩(967-1044),陈衿次子,曾任明州录事。走马塘素有“君子之风”的传统 ,这与陈轩有关。据文献记载,陈轩爱竹,栽竹万竿,追求清净逸致,乡邻敬重陈轩忠实谦孝的谦谦君子风度,把流经他家旁的那条河称为“君子河”。
陈松涛(1861-1936),走马塘陈氏第30世后人,从小随父亲学习医术,被誉为鄞奉“半仙”术比“神农”。

陈松涛像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陈露芗(1876-1943),学名陈树棠,走马塘陈氏第31世后人,中国第一代留学博士生,著名的土木工程师。他热爱家乡,设计并监督建造了象山军港、栎社机场、茅山乡村学校等。1922年他曾设想改建灵桥(又名老江桥),但因当时的民国政府财力空虚无法实施。他设计的图纸、方案至今还保留在宁波市档案馆,被誉为“宁波钢桥设计第一人”。

陈露芗留学毕业照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鄞县通志》记载的陈露芗(陈树棠)改建老江桥计划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馆藏


陈子元,1924年10月出生于上海,走马塘陈氏第34世后人。核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奠基中国核农学,创下了四个第一: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制订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中国核农学第一个院士。

陈子元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陈氏家族聚居一村,历千年变迁而文脉不断,可谓真正的千年望族。如今,走马塘仍有80%的村民为陈氏族人。目前,走马塘陈氏已经繁衍到38世。


文官下轿走 武将牵马行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被敕居为“忠孝里”,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赐庙“忠堂”。村里有皇帝御批,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牵马而过河塘,步行进村,于是村子改名为“走马塘”。


2005年,走马塘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宁波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等部委联合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千年走马塘 文旅兴古村

走马塘村地处鄞南平原,农田肥沃,河网纵横交错,是个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名村,现有村民近1500名。
2022年,走马塘村入列浙江省未来乡村试点单位,开启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全新实践探索,以古村古韵为基础,以进士文化、宋韵文化为主线,通过空间梳理、选商引资,引入民间资本4000余万元,重点打造了稻田营地、荷塘咖啡、公益书吧、宋韵国风体验馆等业态。

荷塘咖啡 牛也 摄


在优秀市场主体引领下,村民的创富热情也空前高涨,荷塘茶铺、及第糖水铺、董阿姨酸梅汤、荷蓝染坊等纷纷在荷塘周边落地生根。2022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走马塘村迎来游客2万余名,荷塘咖啡更是完成了开业首月营业额高达11万元的惊喜。

荷塘茶铺 供图:走马塘村档案室


荷塘咖啡开业时的热闹景象 供图:走马塘村档案室



来源:宁波档案

作者:鄞州区档案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X-rXh-kyzJp4kZ76eOhag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