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中的百叶包,在宁波被称为面结。这是一种用千张和猪肉馅(或蔬菜等素食)包裹后制作而成的食物。在宁波街头小巷的餐馆,到处可以见到面结的身影。也许在当初,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普通的家常菜肴,在宁波被做成了一个传奇,更成为属于这座城市的舌尖滋味。
在宁波不少面馆,面结都会作为加料形式出镜 周海奇 摄
关于面结在宁波的起源,就不得不提浙江湖州的“丁莲芳千张包子店”。这家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传统美食店在湖州当地颇有名气。之后,湖州的千张包传到了宁波,按照宁波人的口味,演变成了面结。笔者曾经在湖州吃过千张包,和宁波人吃的面结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外形。千张包更短小,而宁波的面结被包裹成了更长的春卷状。包面结 来源:鄞州新闻网
另外关于面结在宁波还有段民间传说。明末清初,宁波有位武术家叫王瑞伯。除了以拳术闻名,他还兼通伤科,是一个类似于影视剧中黄飞鸿一般的人物。相传王瑞伯有位弟子叫沈阿裕,习武之余,在灵桥边开了一家面结摊,被宁波人称为“面结阿裕”。因为极佳的口味,在当时也是颇为知名。王瑞伯虽然在宁波本土很出名,可惜这位徒弟的故事不见于官方记载中,否则宁波面结的起源,还可以往前推百余年。
王瑞伯画像 来源:“宁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到了民国时期,宁波大大小小的面结摊据说不下百家。其中位于廿条桥(现碶闸街一带)的素面结摊和江北岸的“五老峰”面结店都是其中的代表。只是因为距离年代比较久远,所以也极少有影像和相关文字留下。 面结虽小,但若想美味,也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单纯的面结并不能称之为面食,因为外皮千张(宁波人也称之为“千层”)是江南一带特有的豆制品,而无面粉成分。即使不用来包面结,它也可以单独来凉拌、清炒、煮食。即使是面结店里,一般千张也不会单独制作,而是去豆制品店里购买成品。包面结用的千张 来源:鄞响客户端
之后的“泡发”将是关键程序,包面结前需要用碱水把千张泡软。千层有厚有薄,厚度不同,加碱量也不同。加多,易浸烂;加少了,则泡不软,尺度如何把握,只能靠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宁波人在自己家里做面结时,总是会觉得表皮太硬或太软的重要原因。 至于包面结其实会简单很多。如果要包猪肉馅的,之后就选用新鲜的猪后腿肉,三分肥七分瘦,剁成肉馅。拿一块千张在任意一角放上适量的肉馅,然后沿边卷起覆盖肉馅,卷至一半时,左右两边的千层就要往中间对折,接着顺势卷起来,这样一个面结就做好了。之后四个为一捆,拿蔺草把包好的面结轻轻地捆起来,打上一个结。想吃的时候放到锅中煮开即可。用蔺草捆绑面结 来源:鄞州新闻网
面结虽然好吃,又符合宁波人的口味,但如果只是以个体形象出现,却有缺陷。在菜市场中,会被打上“生食”的标签,食客们买回家还需要进行加工;如果煮好后出现,单纯的面结只能作为佐餐,极难成为主食。面结和面条搭配应该算是“宁波化”的独特创造。其实与北方尤其是西北相比,宁波人并不是太擅长做面。面结面能够在宁波短时间内得到大众的认可,实在是个巧合。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里,放上一捆面结,再加几个油豆腐和一点青菜,一口下去,实在是既暖胃又暖心。宁波面结面来源:鄞州新闻网
除了面结面以外,不少宁波人还喜欢吃面结汤配生面这样的组合。与面结面相比,面结汤就少了面条,这样主食的空缺就用生面来弥补。
面结汤搭配生面 周海奇 摄
“生面”一词也是宁波的叫法,其实就是没有汤汁的猪油拌面。猪油、酱油、葱花和调料都提前放进碗里,煮熟后客人可以自行搅拌。这样搭配面结汤后的爽快感任谁都拒绝不了。 在不少美食网站上搜索宁波本土店铺,打入“面结”二字,恐怕有成百上千家。其中不少都加上了“仓桥”二字。仓桥是地名,过去宁波沿镇明路有条平行的河,上面有座桥就叫仓桥。宁波方言中为了表示处所,还习惯在前面加一个“头”字,所以在本地很多时候也会称“仓桥头”。1983年的镇明路,市政工人在浇铺沥青 来源:《甬城记忆——宁波市档案馆馆藏影像档案选编》
1986年,宁波蔬菜公司设在仓桥头的豆腐工场为了增加收入,腾出部分店面做起面食生意。开张以后,因为物美价廉,面结又好吃,生意非常不错。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面店搬到了白水巷对面,由原来集体经营改变成职工个人承包,面店正式打出了仓桥面结面的招牌。到了2000年左右,店面拆迁,职工下岗、退休,有的人另行择地开店,有的在原址附近找地方重新开张,这些店的生意都很不错。尤其是位于现在月湖菜场旁和华严菜场旁的两家店,更是客似云来。月湖菜场附近的店铺 陈志鹏 摄
不少老宁波喜欢在早上来一碗面结汤,再配上一份生面和一杯黄酒,然后天南地北地开始聊起来。酒足面饱,在门口再逛逛走走。之后,不少已经退休的老人去找寻各自的快乐。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经写到,“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千张与馅料的融合,主食和菜肴的相遇,也体现了宁波人对于食物口味的态度。面结出锅时那冒着热气的画面,是属于宁波市井的专属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