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鄞州中心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天工路蓝海巷80号的宁波服装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本由上海豫园绘图社复印的《D式服装裁剪兰图》。该书详细介绍了宁波籍服装裁剪大师戴永甫所创立的“D式裁剪法”,这一创新裁剪法在中国服装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D式服装裁剪兰图》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传统理念中的含蓄而保守,决定了中国在民国前二千年来服装多是宽袖大袍,所适用的平面裁剪相对简便。从近代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式服装迎合人们需求,立体裁剪开始流行,裁剪也变得更为繁杂化。
清末两位穿着宽袖大袍的宁波妇女 约翰·汤姆逊 摄 来源:《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但在具体的服装裁剪中,人体的其它部位都可以通过测量得到数据,再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定点划线,但是衣片中袖孔和袖子的定点划线尺寸,无法通过测量人体来得到,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比例分配公式。因此,对衣片的袖孔和袖子的定点绘划被视作服装裁剪中最困难之处。这一裁剪难题,被宁波人戴永甫突破了。戴永甫先生照片 来源:网络
戴永甫(1920-1999),鄞县古林戴家村(今宁波市海曙区)人,著名红帮裁缝,为我国现代服装科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设计发明“衣料计算盘”,编著有《怎样学习裁剪》《D式裁剪》等多部书籍。1990年,戴永甫还发明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裁剪工具——服装可变型板。服装可变型板来源:网络
戴永甫13岁就从宁波来到上海,在一家西服店做学徒,后在南京开设成衣铺。1952年,他凭借自身丰富的服装制作经验,在上海创办了永甫服装裁剪专修班,并写出《永甫裁剪法》讲义,此讲义畅销全国各大城市。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布料短缺的现状,他设计发明了一种计算服装用料的工具——“衣料计算器”,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各种款式和规格的服装用料,被当时的服装界广泛应用。衣料计算器 来源:网络
戴永甫在长期实际操作、调查、测量、验算的基础上,反复研究人体的纵横向增长规律,根据四季服装所用衣料的不同厚度,分析服装内外层次的穿着关系,经过综合分析后,找出了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数据,并通过5年的深入研究和无数次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出了一套较为科学、又易学易懂的服装裁剪方法,推出《D式服装裁剪兰图》一书。此剪裁法用半胸围的尺寸加服装内外层的增值来确定袖系制图基数,并将袖系基数简称为“D”,并由“D” 为基础来求各部位的数值,得到公式,由此来控制袖子和袖孔的大小,因此称为“D式裁剪法”。这也是国内第一次用数理关系来解释服装结构的裁剪方法。《D式服装裁剪兰图》中关于尺子的选择和测量部位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早期的裁缝大多受中式服装裁剪方法的影响,以各种服装的中心号型各部位尺寸为标准,依胸围加一寸或减一寸,各部位也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值。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普遍流行的加减法。后来,长袍马褂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山装、军服等新式服装成为流行,为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普及裁剪技艺,老一辈服装师傅开始集中研究服装裁剪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创立了以日本流行的胸度法和加减法为基础,以成衣胸围为基数的新裁剪方法,即比例分配法。 比例分配法在服装裁剪制图时,是先确定前后衣片的胸围尺寸,再除去胸宽和背宽的尺寸,余下的作为袖孔的宽度,袖孔的深度则是和肩斜一起计算的,这样的方法就影响到袖孔制图的稳定性,大小不一,则缝合困难。而D式裁剪法是先确定袖孔的深度和宽度,再做其它部位的服装裁剪制图,这就保证了袖孔制图的相对稳定,使其大小恰好同步,能准确缝合。这一裁剪新方法精准度较高,初学者更容易掌握传统服装裁剪,填补了服装史上的空白。戴永甫编著的《服装裁剪新法——D式裁剪》配图 来源:网络
戴永甫创立的D式裁剪法在上海地区广泛使用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引起了服装界的普遍关注,许多省、市报刊争相报道。1984年1月,介绍此种裁剪法的《服装裁剪新法——D式裁剪》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供不应求,曾多次重印。1984年2月的《文汇报》刊出了《一本值得注意的专著》一文专门介绍该书,并称誉D式裁剪法是“提供了国际上从未有过的服装结构的准确的函数关系,是目前唯一有理论根据的科学裁剪新方法。” 《D式服装裁剪兰图》由上海豫园绘图社复印,首页的序言中有明确时间为1979年9月20日。这本书比1984年正式出版的《服装裁剪新法——D式裁剪》还要早5年,是戴永甫在创立D式裁剪法后,首先在上海地区推广时印制的。宁波服装博物馆收藏的这本《D式服装裁剪兰图》是戴永甫自己留存的一本,使用痕迹少,保存较好,后由其捐赠给宁波服装博物馆,因此,这本《D式服装裁剪兰图》极具档案文献价值。
来源:宁波档案
作者:鄞州区档案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s2a2-RyJ2MjGRk1L0pN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