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是一门古老的说唱艺术,宁波有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曲艺,如四明南词、宁波评话、宁波走书、唱新闻等。其中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行于宁波市及周边地区。它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经历代艺人的加工而逐步发展成形。它用方言演唱,内容贴近生活,词句通俗易懂,曲调丰富多彩,伴奏独具特色;演唱条件简单,便于深入农村、山区,因此足迹遍及宁波,影响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宁波走书演出现场 来源:甬派 宁波走书演出现场 来源:慈溪新闻 宁波走书代表性传承人朱玉兰在表演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 宁波走书代表性传承人陈雅芸下乡演出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 作为一项草根艺术,演唱走书对场地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会场、祠堂、天井都可以。过去在农村,走书艺人用几只稻桶搁上几块门板就搭成戏台。台上的道具也较为简单,桌子一张,左右各放一把椅子,左边为演唱者座位,右边为伴奏员座位。 走书表演中使用的道具醒木来源:甬派 演出道具也非常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桌一椅一堂木,一人一口一折扇,无限风情在其中”。“醒木”“折扇”,在艺人手里可以变出许多花样。醒木用于演唱起板,还可以代替公堂上用的惊木以及制造各种音响效果;折扇文可作笔墨纸砚,武可作刀枪剑戟,劳动中的扁担锄头,上马时的催马加鞭。另外在表演中还常用到手帕,主要用于代替女红用具和袋、布、绳等,如店小二的抹布、商人的搭肩袋等。 宁波走书代表性传承人沈健丽身着旗袍,表演曲目《金刀传》 来源:鄞响客户端 最早宁波走书都在农村流动演唱,随着形成一定规模后,慢慢走进城镇茶楼演唱。之后,宁波城隍庙成为“宁波走书”的驿站和驻点。这里是当时不少“大腕”的重要演出场所,一度门庭若市。
不少老艺人回忆,解放前宁波并没有专业书场,城隍庙每逢庙会、节庆,时常有一些老艺人露面。上世纪50年代,在郡庙建立的“红旗书场”,现场开设近250个座位,成为宁波最早的专业曲艺演出场所之一。而在这个书场的表演中,宁波走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演出内容。除了“红旗书场”以外,“红宝书场”在当时也很有名。那时书场日夜两场,每场座无虚席。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终因生意萧条不得不关门。20世纪90年代,“红宝书场”因城市改造被拆除,它伴着一代宁波听书人的记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宁波老书场的演出门票 来源:网络 除了这两个书场外,20世纪60年代还有大世界书场、中山公园书场、文昌书场等大大小小20多家书场。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城区仅存“红旗”“公园”“平桥”“惠政”“月岛”等12家书场。不久后,这几个书场基本上也已不存。之后,宁波走书又从城市回到乡村,在一些主流平台中出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宁波走书代表性传承人闻海平在现场表演 来源:甬派
|
去天港禧悦吃饭,没想到一看菜单傻眼了,整张菜单看下来就没有价格低的菜,既然都进来坐下了,也不好意思走
周末去逛街,商城衣服琳琅满目,价格高的离谱,我这月薪过万的,都不敢下手买一件二件,却成了以前瞧不上的
今年年初失业了,一直在找工作,上一份工作单休太忙没时间陪家人,于是想找一份双休的工作,后来才知道在宁
仅150天!同一套房子流拍4次,最后零头起。奉化方桥华鸿大发国璟府89.16方,毛坯15楼,2024年12月4号一拍,
家人手术住院,相信二院,选择了二院,没想到陪护阿姨的价格是280元一天起步,和公告栏上的完全不符合。据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西堡村是清朝时期的建筑遗存。它在一个荒废的小村里,导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