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洞桥西瓜,不少宁波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事实上,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素以千年廊桥而闻名,并且与同处城西的高桥一样,镇以桥名,足见这座古桥的魅力。在这片土地上,更是曾走出如南宋文学家楼钥、清代“史学大柱”全祖望等著名人物。洞桥古桥 来源:《宁波晚报》
洞桥位于南塘河上,又名光溪洞桥、定桥,因桥南首的入口酷似城墙门洞,故而得名“洞桥”。洞桥始建于北宋,自桥建成后,历代曾多次整修。成化《宁波郡志·鄞县》载,“洞桥,县治西南四十五里。旧名‘高桥’。宋元符元年建。绍兴三十年,乡人朱世则重修。嘉熙年间圮。元庚申年间(延祐七年),盛居士重建,覆瓦屋七间,长七丈,阔二丈,岁久倾圮。大明天顺七年,乡宦赵政捐赀重修。”1860年左右的洞桥 来源:《杜德维相册》
南塘河当时是鄞西行洪、排涝、灌田、航运及城区供水的主道,洞桥也由此成为连接浙东南北的陆上通途。“溉禾稼,通舟楫,农作旅行悉赖以安。”因洞桥始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故村民们称为老洞桥。1870年的洞桥 来源:《包腊相册》
洞桥是一座厚墩双孔木梁廊桥,为1墩2孔石墩木梁廊式平桥,桥身中部微微向上隆起,全长37米(含桥两端亭阁),宽7.50米,高6.30米(水面至桥面),东北孔跨径7.25米,西南孔跨径7.20米。东北、西南桥台和桥墩均用长条石叠砌而成。桥墩高大宽厚,相当坚实,迎水的一方做成分水尖,减轻了洪水季节急流的冲击力。遥遥望去,桥墩犹如中流砥柱,巍然如山,充分发挥了厚墩的作用。墩身水平截面呈船形,东南西北向矗立河中,长6.70米,宽2.90米,高6.30米,体积为现存宁波古桥之首。
洞桥桥墩 来源:《宁波晚报》(下同)
洞桥的桥面,由直径约33厘米的30根柏木为梁,上铺地板,竖立64根木柱,建9间廊屋。廊屋中间为通道,西为商店,东置木凳,供行人坐歇。建桥匠师又在桥南北二堍各建四柱的硬山顶凉亭,作为与桥面廊屋的联合体,使洞桥的整体建筑构造富有变化。由于桥上廊屋设小过梁,卷蓬顶青瓦砖皮石灰拼缝,即使风骤雨狂,廊屋也不会渗漏。远看洞桥犹如一座楼台,因此桥上有楹联曰:舟楫频摇波底月,楼台倒影水中天。洞桥
桥屋中间为主通道,主道两侧廊道柱间设有木凳供人歇息。两侧桥栏为木制,高1.55米。廊桥中部桥栏东南面外侧靠屋檐处悬挂木制桥额一块,上刻行楷“洞桥”二大字,黑底黄字,落款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七二老人罗锡涛题”。全桥结构精良,大方美观,气势恢宏。 昔日这里也曾商贸繁华、人文荟萃。其中甬上望族中的楼氏、赵氏、朱氏等都曾聚居于此。附近还曾有古刹如天王寺(今尚存)、兴教寺、天兴寺等。晚清宁波诗人姚燮曾留有《洞桥天王寺》一诗。全祖望也曾留下“溪上盛时,碧瓦朱甍,耸鳞比,望之如神仙居。鸣呼盛矣!”的语句。洞桥廊内景象
至今桥边留下的百米船埠,数十缆绳孔还历历在目。据说当年桥下二洞往返于甬城的航船每天多达40余班,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刻在洞桥桥亭上的对联“巩固舆梁广通过客,苍茫烟水频泛来船”,是当年繁华景象的生动写照。随着现代交通取代了传统的航运,这座老洞桥也开始渐渐被冷落。庆幸的是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悉心呵护下,它成为了浙东悠久历史文明的见证。2006年,洞桥作了全面修缮,保持了当年古朴结实的风貌。新的一座水泥洞桥,则是选址在了老洞桥的东边建造。 洞桥造型优美、外观飘逸,所在的洞桥村也环境清幽。曾经的繁华和荣光如今虽已归于沉寂,但古桥仍存,来到这里自有一番悠然和舒适。来源:宁波档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4OeCwVavLPpvm7mYUiH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