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早晚高峰宁波就变成了“堵城”,和其余时间段的路况形成强烈反差。而杭州就不一样了,从早到晚表现始终很稳定——一直堵。 杭州的城建条件其实不算理想,被各种山脉、湖泊、江河、湿地挤来挤去,路网只能在夹缝中委曲求全,尤其是东西向选择余地很小。再加城区实际面积不算大,城区人口却极多,不堵才是奇迹。 那宁波的那种反差现象根源又是什么? 三个:一个是功能区规划,一个是路网设计,以及城区面积不大,但汽车保有量极高。 正式论述前先要说句公道话。宁波的路况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已经算很不错了,尤其是在衡量拥堵的两大指标:平均通勤时耗、平均通勤距离都表现良好。 这说明,虽然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糟糕的功能区规划,糟糕的路网设计,只是宁波的症状貌似相对轻一些。 但这个判断其实需要存个疑。因为通勤时间和距离深受建成区面积影响,而宁波的建成区面积在全国仅能排到大约28位。 354.79平方公里,这还要算上通勤并不密切的北仑和奉化,实际有效的成片建成区可能不足300平方公里。 此外,随着宁波建成区的不断扩张,我们还会看到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即第二张图指向的通勤距离,宁波近几年是不断增加的,从2019年的6.6公里迅速增加到2021年的7.1公里。 因此,尽管宁波拥堵情况还不是特别严重,但如果不能提早发现问题,也许宁波就要重蹈其他城市的覆辙。 02 除了建成区不大,宁波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持续增加的汽车保有量。至2022年8月,宁波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350万,其中约有292.7万辆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除外),通俗的说,即大多数都是私家车。而且宁波是众所周知的富裕,私家车是普通家庭的标配,有些还一户两三辆。 这就导致上下班高峰时马路上车辆暴增!大都是朝九晚五的普通家庭。 如果你觉得这一说法还只是停留于推测,那么再来看一份更权威的数据。下面这两张图表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去年制作,反映各大城市在高峰时期的平均车速。 其中在工作日的高峰,宁波在20多座监控城市中,居然仅列倒数第四。更不可思议的是,通常认为比宁波拥堵的上海,居然排在宁波之前。另外排在前面的还包括深圳、重庆、武汉、北京这些大城市。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杭州排在最后。 即使在节假日,宁波的车速排名也在下半区,继续低于北京上海。 这两份数据坐实了宁波早晚高峰异常的拥堵,和其余时间的路况“判若两人”。 这一反差也让我联想到宁波的城市排涝。 从外界看来,宁波塘河发达水系纵横,排涝能力应该很强。但一到下暴雨,宁波的排涝能力,尤其是老城区的排涝能力就原形毕露,多年的海绵城市建设,功夫似乎都下到了海绵里,表面看不太见。这就给人一个印象,宁波的排涝系统只是用来应付日常气候的,不是为极端情况准备的。 宁波的道路建设似乎也是如此,只能应付非高峰时段,到了高峰时段就只能各自凭运气了。 所以,还是要找下具体原因。 上面其实已经提到了第一点,即不大的建成区面积和持续增加的汽车保有量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以下两点也很重要。 不甚合理的功能区规划,以及亟待加强的路网建设。 03 关于功能区规划,我做了两张草图。 宁波的主要商务区其实就三处,三江口综合功能区、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所谓综合功能区,就是把商务商业居住休闲等等功能都融进一个区。 另外一个较成规模的是高新区商务区,包括智慧园、研发园、软件园、翡翠湾四大组团,和东部新城同属东部商务组团。 其余如宁波北商务区、箭湖商务区、新星商务区、惊驾路商务带等等,规模都不算大。总之,宁波最密集的商务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口,东部和南部。 宁波的大型居住区就多了,包括新三江口住宅区、洪塘居住区、慈城居住区、段塘居住区、中河居住区、长丰居住区、下应居住区、新明居住区、明楼居住区、高塘居住区、联丰居住区等等。这些居住区分布于宁波各个方向,其中虽也有零星的写字楼,但远不成规模。 居住区和商务区相对分离是一个过往城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宁波自然不能幸免。这一既成事实导致了职住分离,即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 一个住在翠柏的居民,他的附近不会有多少工作机会。一个住在慈城新城的居民,如果办公点在南站,他每天开车就要近20公里,还要忍受上下班高峰机场路恐怖的拥堵,后来4号线开通了,他的噩梦终于解脱了。比如我的朋友老司机。 但不是每个宁波人都象老司机这么幸运,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宁波地铁对居住区和商务区的覆盖依旧不足。南部商务区和东部新城CBD,至今都只有一个站,而且东部新城CBD的站点还是在CBD边缘。下地铁后通常要走好几百米,甚至一公里才能到自家办公楼。在居住区方面,长丰、青林湾、明楼的大部分区域、联丰、明珠、新明等等巨型居住区,依旧未被地铁覆盖。私家车依然是宁波上班族的主流选择。 因此人们可以看到,在宁波的早晚高峰,形成了三大车流流向。 早高峰分别是朝三江口、南、东三个方向,因为工作就在那里; 晚高峰分别是朝三江口、北、西三个方向,因为家就在那里。 这就导致宁波建成区虽然不算大,但私家车早晚高峰的通勤距离不短,因为自家附近很难找到工作机会,必须去更远的商务区上班。 然后,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就是路网设计缺陷。 04 宁波城区虽不大,但能贯穿城区的纵向和横向道路却真的是“屈指可数”。 南部商务区一到下班时分就堵得天昏地暗,所有向北到老江东的纵向道路都不能幸免。原因就在于,从奉化江到世纪大道,差不多6公里的宽正面上,只有7条道路贯穿鄞州中心区和老江东,分别是:广德湖路、宁南路、天童路、中兴路、桑田路、福明路、沧海路。部分道路间距差不多要1公里。 另外还有条可以忽略不计的百宁街。 至于东西向就更悲催了,从姚江到环城南路之间的大约5.3公里长度上,可东西贯穿主城区的道路居然只有五条,分别是环城北路、通途路、中山路、联丰-百丈路、夏禹路。 其实环城北路也很难算严格意义的贯穿主城区,因为后半段是沿着甬江北岸而去,与作为核心城区的老江东擦肩而过。 这样算下来其实只有4条,间距最大的中山路到联丰路,相距约达1.2公里。如果一位市民住在联丰,工作在东部新城,那么他能选择的几乎只有联丰路。 按照国家2015年发布的小街区密路网建设要求,合理的道路间隔距离是250米,美国大约是200米。宁波的路网密度,尤其是东西向路网密度,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 此外,根据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路网密度指标是8公里/平方公里,而宁波目前只有6.9,同样相差巨大。 一方面,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功能区现状,迫使车主不得不增加通勤距离,另一方面路网设计的问题又让车主没有更多选择,只能千军万马涌向区区几条马路,这样情况下不拥堵才怪。 而且外来人口一定会继续增加,汽车保有量也会继续增加,城市框架的拉大也是必然趋势,这些都会持续增加宁波的通勤压力。如果现有问题得不到纠正,也许我们现在吐槽的拥堵,未来就是向儿孙追忆的美好往事: 来源:听相/城市价值观 |
发表于 2023/01/18 21:56:58 来自 浙江杭州
其他时间还可以
|
来自: 东论 iPhone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18 22:29:47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3/01/19 06:41:34 来自 浙江宁波
人多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19 08:45:08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3/01/19 09:22:05 来自 浙江宁波
高架上天天堵。地铁没人坐。宁波人都喜欢开车的。马路太窄了。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19 09:27:59 来自 浙江宁波
笑死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19 09:28:37 来自 浙江宁波
宁波人有钱,上下班开车者很多,其余路堵设置什么我不懂。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19 10:23:47 来自 浙江宁波
宁波人有钱,上下班开车者多。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19 12:37:3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3/01/19 15:24:34 来自 浙江宁波
宁波叫“堵车”,那时你没去过大城市…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19 18:37:47 来自 浙江宁波
看看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20 20:03:24 来自 广东
宁波最近多条地铁施工,本来不堵的路就变得越来越堵了
|
来自: 东论 iPhone客户端
发表于 2023/01/24 11:48:30 来自 中国
楼主加油加油。支持楼主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