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名士遍地,巨贾云集,宁波这个千年古村曾经的辉煌故事引人神往!  [复制]

阅读[] 回复[5]

发表于 2022/12/08 09:39:07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崇邱,是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衙前村内的一座土丘,后缀加上一个乡,崇邱乡就是浙东的古地名,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衙前,顾名思义是古代衙署的前面,后面加上村镇也就成了一个地名。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建立清泉盐场,设场署于崇邱乡觉海院东,并在此设清泉盐课司衙署。时间一久,这衙署前的地名就称作衙前了。又因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衙西、衙东、盐司后等自然村,合起来称作衙前村。

2018年5月衙前村航拍 供图:陈一鸣


史料介绍
在衙前村的《清泉张氏宗谱》内有不少介绍当地的史料,其中有载“(衙前村)进士桥东有土戴石,于平地中突起丈余,周遭三百步为崇邱一乡之望也”,并有诗为证:“古诗歌崇丘,已遭秦火害。束晳为补亡,词意殊未快。霞泉一小村,宵雅宛然在。法物秦汉前,遗迹风尘外。磊磊石点头,童童树张盖。对此惬素心,万物得高大。”

1931年衙前地形图 来源:《镇海县志》


诗的大致意思为,崇邱这个地名记录在《诗经》中,但是因为秦代的焚书而消失,晋代史家束晳为诗经而补亡六首,其中就有《崇丘》篇,有篇名而无文辞。小小的霞泉村(衙前村之前村名)内,一些遗留古迹是秦汉之前的,用一块小小的土丘来命名一个乡,当是以小见大的寓意。崇邱乡在史料记载中最早为《宝庆四明志》。《镇海县志》据此解读为:后梁开平三年(909年)5月,吴越王钱镠巡视明州,筑城于望海镇;闰八月,钱镠因望海镇地滨海口,有渔盐之利,奏置望海县《太平寰宇记》,为建县之始。未几改为定海县。当时县南境仅辖崇邱乡(1077年划灵岩、泰邱、海晏归定海)。在这里出现了崇邱乡归属于新成立的定海县,那么之前崇邱乡已经存在,也就是乡史早于建县史。几年前中国港口博物馆新征集一块唐代咸通十二年(871年)墓志《唐故张府君墓志铭并序》中有“先门俨卜植于明州鄮县崇丘乡之桑梓焉…”之句,可见在望海镇前38年的崇邱乡属于鄮县,更早的史料还有待于今后的发现。

《唐故张府君墓志铭并序》中的相关描述 供图:陈一鸣



古村概况
清末民初,衙前村人张汝莱写有《衙前山川风土记》,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本村的人文地理。文中记载,“相距镇海城五里地的大浃江(甬江)南岸,有一个枕山带河的村落,居民有数百家之多,村民姓氏主要为张、沈、朱三家。他们以耕读传家,崇尚礼仪,有古人传统的勤俭之风”。

民国时期的《镇海县地图》 来源:网络


大东山、小东山相对峙在村的右边,南山矗立在村前,狮山伏在村后,中间有座横山横亘在村内。其边上有一座小土丘,称作崇邱。土丘也就几亩土地大,然而这里整个境内就以此土丘为地名,也就是古地名崇邱乡。崇邱乡的面积范围基本为如今的小港街道与戚家山街道总和。以此而取名,“以小而见大,有取于万物高大之义”。在东山之上有条岭,称“乌岭”。过岭渡过甬江就可以到达镇海县城。在南山与横山之间有一条沙岭,翻过岭就是衙前村的前街。


衙前村的水源发源于狮山,一支向北转弯过文昌桥,再折向南到康乐桥(原名崇孝西桥),接着往前至崇孝东桥(崇孝东西两桥据嘉靖《定海县志》记载,乃孝子周德建造,因其事母至孝,故名。),汇合到三港口;南面的一支河流经过石敦山向北到张门庙,转向南到朱田洋,出新桥后入河,此路水都往西流,被称为西河港;上游的大河(小浃江)水经陈山而下,转弯向北,直入司顶桥、泰平桥、五进士桥、王家漕直向大浃江边甬江塘为止。此路水都向东流,称之为东河港。就这样两路河水环抱着整个村落。


相关家族

衙前村的大街长约三里,人烟稠密,井里错杂其间,非常热闹。其中沈姓家族居住在衙署左边的衙东,张氏家族居住在衙署右边的衙西,中间还星散住着何姓与乐姓几十户人家;而朱姓人家主要居住在衙署的背后。


在村庄附近曾有座绣球山。元代时,张氏的先祖清泉盐场司令张子忠从安徽定远过来,退职后看到元朝灭亡后就弃官不出,在此地隐居,过世后墓地就建在此处。其边上有香火庵“三官堂”,张氏子孙世代为其守墓。张氏的宗祠在广义桥的南边,往北就是友十八房的张氏支祠了。衙署后的朱家是从大浃江北岸的虹桥迁徙到朱家河头,其祠堂内供奉的是宋代的理学家朱熹。

朱熹全身像 来源:《事林广记》


“渡江南去岭回环,端宪家居水石间。莫怪读书人过去,葱茏犹认沈家山。”这首《竹枝词》说的是衙前沈家的祖先是南宋理学家沈端宪沈焕。在明代中期,其后裔从小浃江边的沈家山移居到这里进士桥边,聚族于泰平桥以南,以镇海城内的南山书院为“圣正学祠”。南宋时,县内以沈家的科举名望为最高,沈焕父子兄弟,一门五进士,“科名之盛甲于吾乡,论家法者首推沈氏”。之后,清泉张氏家族科名厥起,从明代开始到清末在县城有学籍者达百余人。经统计在满清一朝有进士一人,举人七名,副贡、国学生等不可胜举。可谓“忠臣孝子,家乘增光;文苑儒林,邑志生色”。


沈焕画像 来源:《浙江上虞沈氏宗谱》


古村兴衰

到了清雍正年间,衙前街的街市就开始兴旺,每月二日、七日为市日,到那天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贩夫走卒,生意兴旺。“农讴于野,商忭于市,揖让之风着于礼门,弦歌之声闻之乐户。”那时是衙前村最兴旺的时候。

1885年中法战争时衙前村布防情况 来源:《浙东镇海得胜图》


但好景不长,到了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盐课衙署被毁为废墟。1884年中法开战,为防法寇犯镇海,甬江沿海广筑营垒,以衙署为地基建成兵营。山顶之上围筑石墙以作抵御,而富户乡绅四散逃离,村庄亦渐衰落。“向之田连阡陌者,今家无隔宿矣;向之诗礼传家者,今目不识丁矣。”礼义不明,风俗愈下,乡村一片凋敝现象,令人叹息。此时的衙前村一如晚清政府,无知守旧,虚骄自大,贪污横行,完全是一个王朝没落的缩影。

三家后裔
受浙东思想家黄宗羲倡导“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部分村人在清末一改“学而优则仕”的想法,改为“学而优则商”。其中宁波帮人物张逸云就是清泉张氏从事商业的杰出代表。

张逸云画像 来源:甬派


张逸云(1871年—1933年)谱名汝桂,字彝年,中举后弃仕而继承家族酱园业。在辛亥革命前后,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张逸云在上海新开了万源新、万源慎、万康成、万康宏四座酱园。这时,张家拥有九大酱园,数十家分店,近百处代销点,职工近千人,当时的张逸云堪称“宁波帮巨商”。1922年,经跑街王东园介绍,张逸云结识精于调味品研究的吴蕴初,开始合作,次年出资5000元创办天厨味精厂。该厂所产“佛手牌”味精,时称国货上品,打破了日本产“味之素”垄断局面,还远销海外,大涨了中国人志气。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为支持国民政府抗击日军,次年张逸云与吴蕴初商量,以天厨厂名义出巨资十二万五千元,捐国民政府军队容克式战斗机、教练机各一架,爱国热情轰动一时。张逸云还热心故里衙前村的公益,曾有捐资修浚镇江塘及内河、兴办衙前学校宜兴小学、铺路筑桥修祠堂、救济贫困等各种善举。

张逸云捐赠的“天厨号”飞机来源:甬派


清泉张氏更为人知晓的是近现代的红色人物,“兄弟双雄”张承宗与张困斋两兄弟。张承宗(1910年—1996年),谱名张德基,字履斋,号孟和,又名人俊。1910年6月4日,张承宗生于衙前村康乐桥,是清泉张氏第23代。张承宗兄弟三人,他是老大。青年时代,张承宗就积极追求革命。1935年4月,在上海加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2月,参与组织“职业青年救国大同盟”,并任第四大队队长。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张承宗受党派遣,先后在上海敌占区、新四军淮南根据地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回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委员。1947年11月起,张承宗任中共上海市地下党市委书记,负责工人、职员、教员、学生、警察和郊区等方面的党群工作,卓有成效地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和接管上海,为上海的解放和接管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张承宗为了开创上海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党内外人士广泛赞誉。

张承宗与张困斋兄弟来源:甬派


张困斋(1914年—1949年)是著名的革命烈士,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的原型之一。他是张承宗的二弟,谱名德辩,字困斋,又名人杰。幼年随父母到上海,后因父亲病逝,家境渐衰,于1926年随家迁到镇海城关东河塘居住,就读于镇海县立中学堂。1929年,张困斋初中毕业,考入宁波工业学校,读了一年高中课程。1930年辍学到上海,就业于辛泰银行,从练习生做起,逐渐升迁为营业股办事员。


九一八事变后,张困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兄长张承宗一起创办《石榴》半月刊。1935年发起组织“职业青年救国大同盟”,团结职业青年,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同年参加“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主持编写了《战后上海的钱兑业》《上海市工商金融名人录》等。抗战胜利后,张困斋负责掩护党的机关工作,担任秘密机关“丰记米号”经理,负责领导上海市委秘密电台等。1949年3月19日,张困斋因电台位置被国民党反动派察觉而被捕,5月7日在浦东戚家庙牺牲。

1935年在上海的张困斋 来源:甬派


衙前沈氏后裔,载录于《镇海县志》的有,沈尔梅 (1835-1902)字三林,又字耕香。崇邱乡衙前村人。光绪二年(1877年)岁贡生,精书法,能写擘窠大字,尤善篆书。原招宝山下“第一山浦”四个大字为他所写。在家乡开课授徒,门下数百人,多有著名者。著作有《根香馆文存》《根香馆诗存》等。在近代史料《黄埔军校将帅录》中记载有黄埔军校教官沈忱甫(1900-?),原名沈天棐,谱名尧龄,别号介一。南京中央军校中校日文教官。浙江省立工业学校、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历任浙江省政府建设厅科员、技佐,军政部兵工署装备处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校中校日文教官、上校日文教官。1944年任徐州日军战俘管理处总教官,中国驻日本代表团成员,国民政府外交部东亚司副司长、代司长。

民国时期“长城牌”热水瓶广告 来源:网络


宁波帮人物为沈觐舜(1878-1942),名成恂,亦名成荀。上海公和来颜料商。但其生平资料很少。有资料显示其曾资助定海商人甘斗南开设国货长城热水瓶工厂。《记忆上海·老上海国货广告》中记载:“在20世纪初的中国,热水瓶还是稀奇货,是外国进口货,甚至被称为“魔法瓶”。定海商人甘斗南感于外侮频仍,内忧煎迫,我国日用品尤事事仰鼻于外人,因此积极谋划国货生产,并得到上海颜料界巨商、宁波帮大佬沈觐舜的大力支持。1928年,甘斗南在闸北区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安国路口)创设立兴热水瓶厂,这是我国最早的国产热水瓶生产企业之一,“立兴”含有“立志振兴国货”之意。他创立的长城商标以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作为背景主图,上面醒目地书写“长城牌热水瓶”六个隶书字体,并标明“高等国货”字样。长城热水瓶上市后,成功打入当时大上海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七大公司。”

沈觐舜申请注册商标 供图:陈一鸣


沈觐舜在发家后,曾资助大修衙前沈家祠堂,如今坍圮祠堂内的碑刻仍有铭记。1917年在乌岭山下小道头西首捐银1400元建继勤亭两间,所用工料坚精,为附近诸亭之冠。

朱家河头朱家有光绪十一年乙酉科举人朱理泗,曾协助张逸云、张昌年主持修筑甬江的镇江塘。民国初年,宁波帮人物汉口买办朱理型发家后,在朱家河头曾资助大修朱家祠堂,在乡人残存记忆中只有朱理型在家乡被烧毁的连片大屋,其余史料皆已散落在风中。

朱理泗朱卷 供图:陈一鸣


新中国成立后,衙前村曾作为衙前乡、江南乡的乡政府所在地,1967年几个村民合伙在狮山下的都神殿开办起社办厂——江南农机厂,谁也没想到这个修理农具的村办厂在短短三十年后成为年产注塑机销售量世界第一的巨无霸——中国海天集团。该厂的带头人就是清泉张氏的后人张静章。

海天集团内的中试车间 来源:甬派


衙前村如今已整体拆迁了。根据相关规划,地铁六号线贯穿其中,这里将成为滨江新城的核心片区。不用多久,这里会建设成道路纵横、商业繁荣、人潮汹涌的都市森林。而关于衙前村的爱国、诚信、忠孝和善举的故事,将如村北大浃江里的涛涛江水一般永久流淌。
来源:宁波档案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发表于 2022/12/08 14:44:13 来自 浙江宁波

地灵人杰

    发表于 2022/12/08 16:43:34 来自 浙江宁波

    考证得这么仔细,为作者点个赞!

      发表于 2022/12/09 11:00:1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12/09 18:22:34 来自 浙江宁波

        那三根烟囱就是虹桥电厂

          发表于 2022/12/10 17:16:51 来自 浙江宁波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