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查济古镇有300多公里的路程。到达泾县后,沿途会路过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还有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方。不过由于时间紧,也没有停留,再加上中间有段公路在修路,耽误了不少时间。到查济的时候已经下午两点了。匆匆的村口吃了午饭后便进了景区。查济村位于安徽泾县,这里距离泾县的县城约60公里。
查济古村现存古建筑从元至清,且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惜纸炉等等,漫步村中,如同走进一座古建筑博物馆。
查济东靠桃花潭、南靠太平湖、西北与九华山毗连。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图片为村里的红楼桥,该桥始建于明朝,清嘉庆年间重修。桥长8米,宽5米。因西南侧曾建有一座两层小红楼而得名。
“枕山、环水、面屏”是中国古代村镇选址的指导方针。查济古村三面环山,远处有巴山、江家山为屏,西有毛家尖、菥荻山为障。村镇两溪桃花夹岸,美不胜收,完整而发达的建筑群密聚于此,古朴的建筑高低错落看上去很有层次感。
查济古村初看并不显眼,游人不多,没有拥挤的商铺,餐厅,没有游船,沿着环村的小溪旁的道路,一路闲逛,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淳朴自然。古村依河而建,有溪水穿村而过。巷陌皆用石板铺砌,路随水转,曲折迂回。正街以外,宅第散布,高低起伏,疏朗有致,好一派天然淳朴之田园景色。村里炊烟袅袅,溪水里洗衣洗菜的村妇,透着一味浓浓的生活味。
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不过现在能保留下来的建筑远没有那么多了。石桥下面悠闲的白鹭,丝毫没有因为有游客路过而受到惊吓。
该村的村民十有八九是查姓人氏。在唐朝初年查姓人氏到这美丽诱人的地方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在明末清初这里查姓人氏最多时有7万多人,那些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绵延数公里。
图中为村内的宝公祠,宝公祠又名敦素堂,始建于明朝,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宝源而建。该建筑分前、中、后三进,二进天井中有两个水池,是二口终年不涸的古井。第三进有楼,楼上有对称的美人靠,三进实际坐落在山坡上,该建筑的三进可谓匠心独运,高度体现了先人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查济村古建筑利用地形的典范。
宝公祠建筑面积1192平米,宝公祠正立面凹形大门,两侧花砖贴面。大厅每根柱下的石柱础雕刻特别精美,且直径接近1米,为皖南古民居罕见的大柱础。穿过大厅屏风是对称的左右水池,池中间有石板修筑的精致石拱桥,临水和桥两侧设有栏杆。
首推进门大梁上的两块大浮雕上刻“狮子滚绣球”,其雕刻之精、气势之雄世之罕见,柱子周围和梁架木结构上均有各种浮雕、镂空雕,动物、人物、花卉,精巧别致。祠内共有三大进,内有天井,规模庞大。
最吸引人的当数这里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那些精美的雕饰。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尤其是这些精美的人物木雕看上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查济的民居建筑属徽派建筑,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依山水之势,乘天地之华,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的特点,也带有鲜明的宣州的区域特色和风俗民情,从而成为徽派建筑之瑰宝。图为宝公祠内的天井。
三进寝楼设有美人靠,寝楼两厢设有阁楼,阁楼飞檐翘角。整体建筑构思完整精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曾对这里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查济倚山靠溪,人们在这里可以一路聆听到溪水流淌出的动人音律,可以看到饱经岁月沧桑的古祠堂、古民居,也可以感受到世外桃源般悠闲的乡村生活。村中还有个画家村,聚集着很多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还有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也在这里写生,同时这里也是很多摄友们找寻灵感的创作地。
查济为查姓村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查济古称查村,查原为姬姓,乃周公旦长子周伯裔之后裔,周惠王时有姬延,号东安者因功封子爵,封地为查,故以地为氏,郡望济阳。隋时有宣州刺史查伟,巡视郡邑,被这青山绿水所迷恋,唐武德八年致仕后举家迁于此卜居。
查济唐盛,宋元稍衰,至明末清初,进入鼎盛,名人辈出,从明代至晚清348年间,查济文进士11名,武进士4名,文武举人百余人,曾涌现出王阳明理学的第二代传人查铎等理学名家。“人丁数万”,屋舍鳞次栉比、连绵数里,为郡邑巨族之一,有“查村查(遮)半天”之誉。
解放后,建乡分村,老查村分为查村、济阳、富春三村。许溪以南为济阳村、以北为查村,石溪之阴为富春村。现又并村,取二村名之首,名之查济。
查济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这里的大部分房子还住人,还有的宅院已改造成民俗博物馆。这些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
石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楼门汇的砖雕或石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
走过一间间古朴的房屋,看看脚下自然风化的石板路,以及老屋门口休息的老人,这里和那些把居民全部迁出的旅游古镇相比,这里的生活气息显得更浓。这是个原生态的古村落,这里的民居特点和其他徽居有所不同,最明显的就是这里房屋的格局比较自由,走在村里,能让游客找回那些曾经过去的悠悠时光。。
穿梭在村中的青石板小路上,看着身过的这些古房老屋,感受着当地人的淳朴和热情,就算是初次过来的游客,也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相对于其它古镇来说,这里并没有太重的商业气息,村中有几家民宿收拾的也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