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受中医千百年来的影响,膏药,似乎是无所不能的,铺天盖地的。普遍到了什么程度呢?在中国老人里,应该找不到一个从来没贴过膏药的老人。
肩颈痛贴,排毒素贴,关节炎贴,肩周炎贴,跌打损伤也贴……适应症如此之广,可谓家中常备。
并且往往是所谓“秘制配方,百年祖传”的,是所谓“一贴见效,百治百灵”的。
那么从科学上来说,膏药到底有没有效?是不是真的能“一贴见效,百治百灵”呢?
膏药,可不止是贴的膏药,膏,顾名思义,就是粘稠之物。缪希雍《炮炙大法》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这些都反映了膏剂的特性:粘稠,有胶性。膏药由“膏”和“药” 组成,如果说“膏”是溶剂,那么“药”则是发挥治疗作用的溶质了。
虽然现在提起膏药,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撕开后直接粘贴患处的敷贴。
但其实在古代,膏药有四大类,而我们现在常用的膏药只是其中一部分。
1、煎膏:古时称”煎“。煎膏一般是将药物煎煮、去渣、浓缩后,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用来内服的制品。比如前段时间因流感而在美国爆红,一瓶难求的念慈庵枇杷膏,就属于”煎膏“。
2、软膏:古时称”贴“。使用植物油、凡士林等作基质,再加入药物,或加热或不加热,提取有效成份后的半固体制剂。现在很常见的”红霉素软膏“即属于此类。
3、硬膏:通常是将药物溶解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滩涂于裱褙材料上,最后用于贴敷患处。而根据所用的基质不同,硬膏则被分为不同的种类。这里,我们就说说以前最常用的“黑膏药”(也就是“狗皮膏药”)和现在最多见的橡胶膏剂。
在现代医院普及之前,那些带着药箱走街串巷,叫卖膏药的江湖游医所卖的大多都是“黑膏药”。黑膏药之所以黑,则是因为加入了四氧化三铅。当然也有“白膏药”,色呈钛白则是由于加入了铅粉。
原文 誉帆堂(https://mp.weixin.qq.com/s/8P8hjBm1KvDpIzNmHMan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