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倭,或者叫作倭寇,是明朝时期从日本入侵到中国东南沿海的强盗,杀人放火,抢掠财物,毁屋毁田,抓民众当奴隶,东南沿海深受其害。倭冠野蛮凶残、机动灵活,最为猖狂的一次,80天攻占沿海20多个州县,一度直捣南京,明军死伤5000余人。明朝多次派遣军队围剿不能成功。
戚继光17岁就参加了抗倭战争,经常目睹明兵面对倭寇冲锋胆怯逃跑的情景。尽管其作战勇敢,也是仅有小胜,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疲于应付的局面。他于是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余人组成了一支新军,配以利器,加强训练,针对倭寇作战特点创立了“鸳鸯阵”,将赏罚分明、纪律严明作为新军的灵魂。
在一次战斗中,戚继光的舅舅没有听从戚继光的指挥,违反了军令。战斗结束后,戚继光将士兵召集起来,当众指责舅舅的错误,并按军法立即执行杖击。当天晚上,戚继光去探望了舅舅,诚恳地告诉舅舅:“私下看望你是因为你是我的长辈,秉公处罚你是因为要维护戚家军的纪律,没有严明纪律的戚家军就没有了灵魂,也就失去了战斗力。请舅舅谅解我的苦衷。”深明大义的舅舅很快释然,并表示以后会带头维护戚家军的纪律。
正是由于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训练有素、战术得当,戚家军几乎每战皆胜,很快肃清了浙江境内的倭冠,戚家军声名远播,戚继光也被倭冠称为“戚老虎”。在其他抗倭将领的共同配合下,侵扰我们东南沿海300多年的倭冠这一毒瘤终于被彻底清除。戚继光在其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戚继光不仅是一名军事家和民族英雄,还是一名诗人,其诗作《马上作》正是其一生的生动写照: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
镇海扼守甬江出海口,是宁波的咽喉,浙江的门户,长三角的海防前哨,在中国海防线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在镇海设置了望海镇;自宋至明,镇海被称为“定海县”。自明代开始,镇海经历了一次次来自海上的外敌冲击:明代的抗击倭寇、驱逐葡萄牙海盗,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英国侵略军,中法战争时期的反击法国舰队,抗日战争时期的镇海保卫战。
终明一代,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的两大问题。明廷规定,宁波是日本朝贡船登陆中国的唯一口岸。日本人的朝贡船来华要先在镇海入关接受检查,再经水路抵达府城上岸,然后通过大运河去京城。不但如此,镇海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一个与大运河相通的不冻港,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来朝贡的第一站;历史上还是遣唐使、遣宋使的第一站。我国最早的日本专著、镇海人薛俊所编的《日本考略》明言了镇海的地位:“凡贡献必由于定(海),次于宁(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达于京师。故定为喉舌所也。”明嘉靖年间的镇海城是节制东南七省(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地方最高文官浙直总督驻地之一、管辖东南沿海六省(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兵马地方最高武官浙直总兵的驻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镇海在明朝海防史上的重要地位,却被人们所逐渐淡忘了。
山东蓬莱戚继光雕像
戚家军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