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是人类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的第一个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通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在血液中出现。我国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区,大家有必要对乙肝表面抗原的认知过程有所了解。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又称为澳抗阳性,这是为什么呢?
故事要追溯到50多年前的事情,1963年,美国科学家Blumberg在一名患血友病而多次接受输血治疗原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只能和当地澳大利亚居民血清起反应,因而认为这些澳大利亚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抗原,当时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1968年,美国科学家Prince发现该抗原特异地存在于乙肝患者血清中,又称其为HAA(hepatitisassociated antigen)抗原,也就是肝炎相关抗原。
1970年,Dane等人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了42nm大小的球形颗粒,并认为这就是乙肝病毒颗粒,其外膜成分含有澳大利亚抗原,最终证实了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
1986年国际病毒委员会正式将乙型肝炎病毒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即嗜肝DNA病毒科(Hepaadnaviridae)的成员。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一般是在感染乙肝病毒1~2周之后出现,意味着乙肝病毒的感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就是提示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乙肝表面抗原的监测不仅能确诊疾病,还能体现疾病自然进程、预测药物疗效、反映药物应答,在慢乙肝的治疗、随访中至关重要。
那么,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不是所有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乙肝表面抗原都会阳性。临床上也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情况下,HBVDNA还有不同程度的复制。由于这部分人没有引起大家重视,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情况还是会发生。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们国家有1.4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有9000万人存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中有3000万人是慢性乙型肝炎需要进行治疗,还有700万人需要紧急治疗,但是目前我们诊断符合率与规范治疗率还不到20~30%,所以每年还有许多人发生这种肝炎、肝硬化、肝癌。
希望通过乙肝表面抗原的故事,引起大家重视。假如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者家属中有乙肝患者的,应该及时到肝病专科接受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