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把人类的时代分为“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四个阶段。虽然这是为对应神话叙事,但却在无意中点透了一条事物发展的真理。 就如爱情,懵懂的时候最美丽,新婚的时候最甜蜜,等到最后的油盐酱醋,就沦落为一地鸡毛。 房地产也是如此。 当它刚出世时,人们对它抱着初恋的心态,毫无保留的许下未来。后来经过几轮调控,虽然受过伤,但发现房价还在涨,于是继续厮守。但当越来越多的商品房交付,进入二级市场,也就等于从婚姻走向生活的日常。 没有了开发商概念的包装,没有营销团队精准的操盘,没有了对数据的美化和操控,仿佛一个卸了妆的女人,穿着比基尼,接受市场最赤裸裸的,最无情的评估。她半遮半掩,不情不愿,却也无可奈何。 这其实也是目前宁波的存量房市场面对的真实现状。 1 近期,与我合作的【房产老司机】,对房东提供的存量房源做了近百份价值评估。 通过其当前挂牌价,价格变动,实际成交量,实际成交周期等等数据的分析,以及与房东的大量接触,再经我们反复的讨论,从而对原先扑朔迷离的存量房市场,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商品房的价格幻觉时代,已经终结。 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宁波的存量房市场进入了很鲜明的两极分化时代。 就如老司机相关文章中所说,成交最活跃的,一种是总价在250万内的,一种是大约800万以上的。前者属于绝对刚需,后者属于高净值人群。 而在它们之间,尤其是价位在300万~600万这个区间的房源,成交周期和成交量都不容乐观。 一个海曙白云片区房龄十五年左右的社区,单价在25000关口岌岌可危。面积越大走得越慢。业主问怎么才能保价?我们也无可奈何。 一个奉化江一线江景房,当年也算名盘,如今单价居然还很难上25000。业主的挂牌价格一再突破心理底线,可是成交还是遥遥无期。 宜家边上的某商品房,原来单价炒到接近40000,现在实际成交价跌到30000附近,平均成交周期还在半年以上。其中一套成交单价仅27000出头,成交周期长达229天。 所以半年其实已经算较短的成交周期,成交周期在2年以上的存量房不在少数,哪怕它就在市中心。 忽然,被地产圈奉为圭臬的地段价值居然失效了,哪怕占据了稀缺城市资源也是如此。不动产真的成了“不动”产。 调查中,这部分业主的焦虑情绪特别明显,看着手中资产逐日贬值,却又难以脱手,财富预期一再受到打击,这种感受确实很痛苦。 然而现实就是如此不近人情。不管外界数据怎么好看,房东的遭遇才是最真实的市场写照。 但反观一些众口铄金的豪宅、品质不错的次新房,如江山万里,或一些市中心独栋或双拼别墅,依然保持了较高热度,面积、房龄,都不能成为价值的阻力。 所以,为什么? 因为市场的逻辑真的全变了。 2 首当其冲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存量房市场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大批存量房反复经历时代的洗礼,其真实价值正式浮出水面。 这是我们这代人未曾经历过的时代,恐怕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很荣幸,或也很不幸,你正在见证历史。它正在颠覆你的一些传统认知。 至于真正的豪宅,无论营销公司怎么宣传包装,实际也只寥寥,市场相对供不应求。 而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原因不可忽视。 第一:中产不足 但凡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中产阶级群体就较为庞大。典型如上海。金融、咨询、销售总代、设计等等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大批金领阶层,成为上海购房群体的中坚。 根据201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当时中国大陆的中产家庭数量约达3320万户,北京、广东和上海这三个省市的中产家庭数量占去了50%。上海在各大城市排在第二。 此外,还有包括浙江、江苏等周边省份的高阶玩家在不断追捧上海楼市,因此上海无论哪个价位段的存量房都较为抢手。 但宁波,因为第三产业相对较弱,中产群体单薄,又缺乏外部导入需求,故消化不了海量的中间价位存量房。 诚然近两年宁波的高收入群体移民在增加,但这部分移民要真正转化为较高价位存量房的需求群体,还需一定时间。何况这部分群体还有一个更优选项——新商品房。 第二:宁波依然处于商品房时代 虽然供应量已不如前,但宁波还是有较多的新商品房在售。这部分房源虹吸了大量中产消费。 再因为政府限价,控制住了新房总价段,并由此产生了——至少数据上的——价格倒挂,导致中产需求继续流向新房市场。 而上海的新房供应就少得多,存量房成为中产的主力追逐目标。 第三:前代商品房已脱离时代需求 就如上面提到的奉化江畔某当面的名盘,虽然在当时有多项创新,但如今再看,无论停车位还是户型设计,都已跟不上时代。再因为电梯老化,住户圈层逐年向下更替,面积过大,其产品相对近几年的次新房,毫无优势可言。 在这一趋势中高层住宅尤其要注意。电梯质量下降、管道老化等等问题,会严重损害到居住品质。再因维修难度大,难以更新,会遭到市场进一步排斥。 第四:部分次新房光环褪去 交付前还被营销团队赋予各种耀眼的概念,因此有了一定价值想象空间。但交付后真实面貌水落石出,只能接受市场毫不留情的价值重估。 这其中,具有以下特征的次新房,尤其要注意。 1、体量较大。这会导致客户庞杂,层次不齐,较难管理。一般社区规模超过800户,又未切割成组团单独管理的,住户圈层便难以保障。 2、小面积段为主。这会进一步加剧圈层的庞杂,管理难度加大。你要做晾衣架,他不愿给宠物牵绳,他要做群租房,楼上熊孩子整天吵闹,公共绿化被随意踩踏,这样的小区会留住高净值客户吗?哪怕原本小区有大平层产品,其初始客群也会被吓走。 3、高容积率高密度。这些社区普遍会存在采光、通风、噪音、扬尘、电梯等待时间过长、绿化面积过小等等难以克服的问题,会不断劝退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业主。进而导致圈层快速向下更替。 4、物业管理一般。这是很多投资者忽视的一项要素。好房子必然是管出来的,对建筑立面的统一性,对公共空间,对业主行为都做合理的管理,及时处理硬件问题,营造较好的社区氛围,都能保障物业价值。 3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着新商品房还是第一选择? 和档次相似的存量房比较,确实如此。但再进一步想,如今的这些被市场嫌弃的存量房,若干年前岂非也是新商品房? 所以关键不在新不新,而是新商品房是否也存在上述问题。 何况在高周转时代和限价时代的双重作用下(2016年~2021年),开发商一定会更珍惜成本,比之前更舍不得花钱。另外得房率不可阻挡的下降,也会影响到居住的舒适度。 其分水岭在2018年。2018年前拿地的新房得房率还依然在线;2018年,尤其是当年下半年后开发的新房,偷面积被叫停,无形中等于贬值了10%左右。 所以哪怕是买新房,也要万分小心。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中间价位的存量房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凡事当然没有百分百,如果出现以下现象,也许存量房还有一定空间。 第一是持续的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不过在中国现行金融体制下,这个可能性不大,通缩倒是有可能。 第二,经济强势复苏,第二波去库存时代到来。这个可能性倒是更大些,但在全球经济倒退时代,其可能性比前几年低了不少。 第三,新宁波人的质和量双双快速提升。这比前两个都靠谱,毕竟是隐形冠军之都。如果第三产业也能快速发展,则对楼市刺激作用会更明显。 在上述三个条件未出现前,还是希望存量房的业主能面对现实,重估当前的资产配置。保留优质的,去化可能进入贬值通道的,置换更优质的资产。 而这也是我们团队目前在从事的事务。如有需求,可私信本人,了解服务详情。 【城市价值观】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