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大”学闲话的故事
久以前,鄞州西乡的农村有一个勤劳的寡妇,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一个遗腹子。只是这个遗腹子自小比正常的小孩来得迟钝,下地走路晚,开口也迟,总是傻乎乎的。于是大家逐渐忘了他的名字,都叫他“呆大”。岁月流逝,转眼间呆大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勤劳的寡妇花了多年的积蓄为儿子说了一门亲事,呆大马上该去女方家做“毛脚女婿”了。寡妇担心呆大真的是呆头呆脑,连话都讲勿清楚,弄勿好把这门亲事给搅和了。于是,一天早上好对呆大讲:“儿啊,侬快成家了,可连话都勿清楚,弄不好连媳妇都要逃走的,还是到外头学学讲闲话吧。”呆大讲:“姆妈格阿拉向啥人去学了?”寡妇讲:“儿啊!侬走到村口的大路旁,如果见到头发、胡须都白的老人,就跟其学吧!”呆大听了满心欢喜地跑了出去。在村口的大路旁,呆大等啊等,只见来来去去的老人要么是白头发没胡须,要么是有胡须没有头发。呆大东张张西望望,心想:姆妈讲的白头发、白胡须乍会没有啊?只觉得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叫,原来是快到中午了。这时从旁边的草垛里钻出一个花白头发上沾满草屑、胡子拉碴的老乞丐。呆大眼睛一亮,赶紧跑过去说:“阿拉姆妈叫我来向侬学讲闲话。”老乞丐眼睛一翻,讲:“阿拉要去讨饭去了,学啥闲话?不要烦。”边说边匆匆走了。呆大心想:反正姆妈叫阿拉向有白头发的人学讲闲话,阿拉就跟着侬。走啊走,老乞丐有气无力地走在石板路上,只听“的卜”一声响,原来是一块石板没放平,便摇摇头讲:“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呆大心里暗暗把这句话记了下来。老乞丐走上一座桥,坐在桥栏上,望着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叹了口气说:“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呆大又把这句话记下来。走到一个村庄旁的草垛下,只见一只刚下完蛋的老母鸡扑打着翅膀“咯咯咯咯咯”地叫,老乞丐心烦地讲:“红皮鸡娘垛翅已生。”呆大又把这句话记了下来。来到村内树荫下的泥塘中,有一头牛在翻来滚去嬉戏,老乞丐在路边坐了下来,伸了一下懒腰,慵懒地说:“老牛腻塘,河伯叹气。”便沉沉睡了过去。呆大嘴里唠叨傻乎乎地站了好一会儿,见老乞丐还是睡着,便揉了揉肌肠辘辘的肚皮回家去了。呆大一到家,马上兴奋地向寡妇汇报学闲话的过程,并把“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红皮鸡娘垛翅已生,老牛腻塘河伯叹气。”四句话复述了一遍。寡妇听了摇摇头,暗暗叹了口气。“毛脚女婿”上门的日子终于到了,呆大在媒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丈母娘家,心里暗暗牢记着寡妇同他讲的话:新女婿上门少讲话,顶多只讲一、两句。按风俗,新女婿上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总得捉弄一番。于是在吃饭的时候,呆大坐的是一把三只脚的凳子,一坐下去便摇摆不定。呆大随口讲了句:“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捉弄他的亲戚大吃一惊,都说,“这人是呆大,咋介聪明啦!”赶紧把凳子换了一把。酒过三巡吃饭了,桌子上放了一大碗虾皮汤,只只虾米在细葱的衬托下让人直流口水,可偏偏呆大面前没有瓢羹,呆大于是讲了一句:“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负责帮厨的邻居赶紧把瓢羹递了过去,回到灶头就说开了,“这户人家的女婿咋聪明,明明捉弄伊,伊却巧巧妙妙地让侬主动把瓢羹放上去。”帮忙烧火的隔壁阿嫂讲:“真当话啊?阿拉去看看!”隔壁阿嫂来到堂前门口一张,这时呆大刚好抬起头来,看到因烧火而涨红了脸的隔壁阿嫂,便触景而说:“红皮鸡娘垛翅已生。”引起一阵哄堂大笑。隔壁阿嫂难为情,赶紧逃到厨房去了。因为呆大出口异常聪明,让未来的丈人觉得非常有面子。丈人高兴得多吃了几杯老酒,便倒在眠床上困觉了。差不多该回家去了,呆大一一向丈母娘家的亲戚朋友道别。最后来到了丈人的眠床前,见丈人醉眼朦胧翻来覆去,便讲了一句:“老牛腻塘,河伯叹气。”丈人一听从床上蹦了起来,一下子酒就醒了,随手就是一个巴掌。回家的路上,呆大摸摸红肿的脸颊就是想不通:姆妈叫我学闲话,叫我只讲一、两句,为什么被打?
田螺姑娘的故事
出很久很久以前,在宁波郊外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长相清秀,为人忠厚、纯朴,而且十分勤劳。一直来,与又瘫又瞎又聋长期卧床的母亲相依为命。为给一直患病的母亲医治,他欠了很多债。由于家境贫穷,年近三十仍然讨不起老婆。为了能尽快还清债务,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到田里去干活,日落西山才回到家里。既要伺候好母亲,又要自己洗衣做饭,料理家务,还要到田里劳动,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田里劳动,忽然,他在田里面看到了一个很大又很漂亮的田螺。这是一个他有生以来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田螺。于是,他把这个大田螺抱回了家,舍不得吃,就把它养在水缸里,每天精心喂养,照顾得十分周到。时间就这样平静地流淌,直到有一天,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天中午,勤劳的青年背着锄头,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里,正准备生火做饭,却见桌上已经摆了满满一桌可口的饭菜,她母亲吃着儿子喂给她的菜说:“你今天的菜怎么做得这么好吃,这是谁教你做的?”以后,每天都有这样的好事发生。这是怎么回事?青年决定要把事情弄清楚。第二天一早,他像以往一样,扛着锄头下田去劳动,快到中午时偷偷溜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在帮他。他大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已炊烟袅袅,便加快脚步。可是当他蹑手蹑脚来到自己家时,发现家里似乎并没有人,但屋子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脏衣服也洗净晾晒,厨房里有香甜的饭菜,滚烫的茶水。这到底是谁做的好事?后生的脑子里又闪现了一个新的办法。第二天还没有亮,青年又和往常一样下地劳动去了,这次他提早一段时间收工,就急急忙往家里赶。躲在门外的角落里,用一只眼睛贴在一个能看到厨房间的缝隙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没多少工夫,他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一道彩光过后,一个美若天仙的姑娘从他家的水缸里钻了出来。是梦?是真!青年使劲揉了揉眼睛,终于清醒过来,一个箭步冲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他捧着田螺壳看了又看,然后走到灶前,惊奇地问正在烧火煮饭的姑娘:“你是哪里人,作啥特特意来帮我?”姑娘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立即跑回水缸,然而水缸里已不见了她的田螺壳!在青年的一再追问下,姑娘没有办法,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她是田螺姑娘,由于贪玩落到田里,幸遇青年相救,为了感谢青年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就给他洗衣做饭来报答。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青年的勤劳与纯朴,深深地感动了美丽善良的田螺姑娘。青年非常喜欢田螺姑娘,而美丽的田螺姑娘也对这个英俊的小伙子芳心暗许。后来,两个人最终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成了亲。后生,人勤力,又孝顺。美丽的田螺姑娘对丈夫非常体贴,对婆婆也十分关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非常好。住在附近的蚂蟥精知道了这件事,他看到田螺姑娘和后生生活过得介幸福,心里很是妒忌,于是决定抢走田螺姑娘。一天,蚂蟥精趁田螺姑娘跟青年一起去赶集的时候,乔装成算命先生,花言巧语地从田螺姑娘的婆婆那儿骗走了她的田螺壳,然后再施法术把田螺姑娘捉进了它居住的洞里。失去了田螺姑娘的青年伤心欲绝,朋友和村子里的人们为了帮助他们,决定进到蚂蟥精的洞穴里去抓它!就在行动前一晚,村里的老人给了每个人一包白色的颗粒状东西,并如此这般嘱咐大家,大家一一记在心里。第二天一大早,后生和大家就一起来到了住着蚂蟥精的洞口,勇敢地与蚂蟥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在蚂蟥精倒地的一瞬间,大家迅速将老人给东西洒向蚂蟥精。啊,是盐!蚂蟥最怕这个了!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蚂蟥精最终被盐给活活地腌死了。此后,再也没有人来干扰他们了,田螺姑娘和青年过着平静而幸福的日子,不久就生了一个胖小子,长得跟爸爸小时候一样可爱。一天,儿子在河边玩水嬉戏,与小朋友吵架了,小伙伴骂他是田螺精的孩子,还编了儿歌来骂他:“笃,笃,笃, 阿母有田螺壳,丁,丁,丁, 阿母是田螺精。”孩子听了难过极了,为了不再让妈妈做回田螺精,回家后偷偷地把母亲的田螺壳藏了起来,田螺姑娘就再也变不回田螺了。
崇孝坊与孝闻街的传说
宋朝辰光,孝闻街这个地方住着一位叫杨庆的年轻人,其从小就对爹娘十分孝顺,成年后更是尽心侍奉,有啥好吃的东西总是最先想到其爹娘,让他们先品尝,久而久之就成了那一带有名的孝子了。因为从小家境贫困,一家人仅靠打工维持生计,经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随着杨庆的长大,爹娘也逐渐变老,积劳成疾。有一日,其爹咳得特别厉害,卧床不起,杨庆又没钱请医生来为爹治病,看着老爹骨瘦如柴,脸色蜡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看看屋里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父亲吃了,再这样下去父亲的病就更加危重了。突然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其迅速拿起一把菜刀,狠狠心忍痛割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煮熟了喂给爹吃下。说来也奇怪,父亲自吃下那块肉后,病竟然一天天地好起来了,能下床活动了。看着老爹的逐渐康复,杨庆心里自然交关(很)开心,把割肉的疼痛也忘了。过了几年,其阿姆也得了重病,并且已到了勿能吃饭,仅靠薄粥和菜汤维持生命的地步。杨庆四处求医问药,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有一位好心的医生告诉了他一个方子,但是需要做子女的人肉焚灰做药引子。为报父母三春之晖,杨庆毫不犹豫地割下了自己的右乳,焚成灰,和着药汤给母亲喝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娘的病竟然也日渐好起来了,慢慢地又能下床走路。杨庆割肉救双亲的孝行一传十,十传百,得到了整条街坊邻居的交口称赞。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这件事情几经辗转上报到了当时明州太守楼异那里,太守听了也十分感动,就决定建一座牌坊给予表彰,并在牌坊的横额上大书“崇孝”两字。到了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明州太守仇豫再次上报朝廷,对杨庆的孝道表彰弘扬。从此,杨庆的事迹流传得更为广泛。“崇孝坊”又名“孝闻坊”,20世纪30年代填河筑路,这条南北方向的路就被命名为孝闻街了。
飞将军庙的传说
出唐朝末年辰光(时),李姓皇朝已经像日头(太阳)落山了。黄晟从一个象山 鱼人的儿子,投军后累积战功,最后做了阿拉宁波(古称明州)的州官。其(他)在明州当官辰光,兢兢业业为百姓谋幸福,修筑罗城,削减税赋,复兴百业,老百姓的口碑交关(很)好。尤其是为民除害斩恶蛟这桩事体,到现在还在阿拉老一辈宁波人中还口口相传。余姚江边的盐仓门外有个桃花渡,据老早子人(老人)讲这里就是黄晟当年斩蛟的地方。盐仓门外从唐代中后期起,就已经是海上贸易商船云集的地方。特别是高丽(朝鲜)、日本人的做生意的船都在这里停靠补足给养后,再起锚去其他地方。余姚江距离东海交关(很)近,(当时的东海也就在白沙过去点的拗甏江外)。从外东海游来的一根(条)蛟龙,就屯(盘踞)在桃花渡附近的余姚江中,老老(时常)兴风作浪,开着血盆大口,危害江河上 鱼船、商船上人的生命安全。黄晟本是 鱼人的儿子,水性交关(非常)好;其更是一名武将,有一身好本事(武艺)。当其听到桃花渡有一根恶蛟经常危害当地百姓的生命时,就一心要把它除掉。其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深思熟虑之后,决心自家(自己)一个人前往江中为民除害。其拣了一个天家交关好的(天气很好)的日脚(日子),在全城军民的簇拥下,身着白色软甲,随带一把锋利的短刀。并让老百姓抬来十几箩黑白两种颜色的馒头。其跳落水去前其再三叮嘱手下的将士:侬(你们)看见江上黑浪翻滚,就丢白馒头;一见白浪翻腾,就掷黑馒头。其是忖(想)用黑白两色的馒头,既可淆乱蛟龙的视线,又能帮自家认准方向。在两岸军民摇旗呐喊、锣鼓助威声中,黄晟带着利刀跃入水中。一眼眼工夫(不一会儿),只见水面上黑浪滚滚,大家就连忙向水中丢白馒头;过了蛮长辰光,水面上突然白浪滔天,两岸军民赶紧向水里掷黑馒头。就这样黑浪白浪调来调去(交替)地出现,翻翻滚滚一直到了三江口,突然之间江水里涌出了一大股黑沉沉、暗红色的血水,只见黄晟一手驮(拿)刀,一手驮着蛟龙的头跃出水面。危害百姓的蛟龙,就这样的被阿拉宁波的父母官——黄晟斩了头!黄晟过世后,明州的百姓为了纪念其,就在现在的中山广场东北面,横河街的东首建造了一只庙,因为其官封 飞将军,所以这座庙就叫做飞将军庙。
鼓楼前千年白蛇传说
很久以前,鼓楼边头(旁边)有一爿茶坊店。茶坊店边头住了一户在鼓楼打更的吴老头,其儿子吴萌从小喜欢读书,常常来店里灶跟(厨房),对着灶火看书。平时他还会卖力地替老板娘干些扫扫地、端端茶水等零碎活。老板娘把他当做自己家的儿子一样看待,后来吴萌就拜老板娘为干娘。这店每日一早开门,就会有很多客人进来喝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有一年春夏之交,每日黎明前都会有一个穿白衣裳的青年书生来店里喝茶,但天还没亮,就会离开。吴萌只见他每日坐在角落头,一声勿响,只管闷头喝茶。读书人对着读书人,自然会心生好感,就特意上去,奉上好茶,有讲呒讲(无论是有事还是无事总要说上几句之意)地与他攀谈几句。但是这后生每天总是愁苦着脸,闷声勿响。辰光一到,必定起身离开。不管吴萌跟的咋(怎样)快,一出门后生就会不见踪影。但是当他一来,吴萌还是好生招待,日子一久,后生就对他点点头、眯眯一笑算是打招呼。那年七月十五清早,白衣后生来到店中坐下后,更是显得心事重重,愁云满面。在吴萌一再询问下,后生终于开口说:“兄弟,我看你是个热心之人,我想求你一件事,勿晓得侬能否应承?”吴萌爽快地说:“侬讲吧,只要我能够办到,就一定替侬去办。”后生就说:“兄弟,今夜三更,你到鼓楼门西侧第七块城砖处,会看到有一股小水流了出来,你就赶快用红线把它套住,口中连念'小小,小小’向东奔到通海的江河处,丢掉红线就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吴萌一听,心想这事好办,就满口应承下来。白衣书生还是再三叮咛:“兄弟,无论发生啥事体,一是你千万勿要慌;二是一定要准时。”吴萌满口应承。当日夜里,吴萌提早来到鼓楼门洞第七块砖城处等候,果然三更一到,砖缝处汆(流)出来一股小水。吴萌急忙用红线把它套住,口中连念“小小,小小”向东门方向奔去。开始时吴萌奔得飞快,还没什么,但一到东门大街,介(这样)热天路边都有人在乘风凉。那时的东门大街路面还很狭窄,人一多,吴萌奔的速度就慢下来,后面就发出了“哗哗”的水流声。吴萌回头一看吓得大惊,原来后面已经跟着一条二尺多高的水流。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忙向东猛奔,后面的水声才渐渐地轻下来。但是他奔到东渡门,城门紧闭;他连忙又奔到了灵桥门,城门还是紧闭着。终于他奔到了濠河水门时,一看这里有江通海,就赶快用力把红线丢向水门。只听见轰的一声,随在身后的那股大水把水门冲开一个大洞,翻翻滚滚沿奉化江向东海方向流去,城里的大水也随之消失了。到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抬头日),白衣后生一清早就来茶坊店。吴萌一见,连忙让座、倒茶。后生入座后,才贴耳小声地对吴萌说:“恩公,今天我是特意前来感谢您的再造之恩。我本是一条千年白蛇,在镇明岭上修道,因造了鼓楼,又在城下被压了几百年,已经有能力去东海跳龙门,但只怕冲毁城墙,涂炭生灵,犯下天条,前功尽弃。所以找一个忠诚之人为我边叫'小、小’随时提醒我变小些,再变小些,边给我引路入江海。而恩公也不负所托,替我办成了这再造之事!我今已被委派去奉化江铜盆浦,管理那儿的水域。今特地来与恩公一别,以后必当重谢。”说后就匆匆离去了。又过了一年,店里来了卖唱的祖孙俩。吴萌看着这个老头有点面熟,再一看老头还在向他眨眼睛呢。原来老头就是小白龙所化,他对吴萌低声说:“这小娘(小女子)本是渔家女,父母因被水怪掀翻渔船,溺水而死。是我将这小娘救进龙宫。但她又不能长住水中,我看她生得一脸福相,所以送来与恩公结为秦晋之好。”吴萌家里一贫如洗,他虽见小娘生得标致,心里也蛮喜欢,但嘴上却说不出口。小白龙一见,知他已是心许,就约定三日后迎亲。老板娘一听说干儿子三日后娶亲,也是替他满心欢喜。那一天她将店堂停业一天,布置成结婚场地。吉时一到,只见从镇明路那边浩浩荡荡送来了十里红妆,金银财物、珍珠宝贝多得是人连见都没有见过,小白龙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重谢了恩公。故事是讲述者从邻居长辈处听来的。
广宁街与波菜和豆腐的传说
阿拉宁波有条街呕(叫)广仁街,东北起横河街,西至孝闻街。在南宋辰光(时期),这里还是一片菜田。讲起来,阿拉宁波民间有一只交关(很)平常的家常菜——菠菜炖豆腐,名字交关(很)好听,叫做:“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它和这条广仁街有一段渊源。南宋辰光,金兵渡江南侵,高宗皇帝落难逃到宁波(当时叫明州)。金兵交关多人马随脚后跟(紧随着之意)杀来,高宗皇帝随身的妃子、侍臣、卫兵都各自逃性命去了,只剩下高宗皇帝一个“光杆司令”。其(他)见后面追兵越来越近,便逃到一片菜地,看见一位白发老阿婆在菜田里削草,就大喊一声,“老阿婆救我!”那老阿婆抬头一看,见来的人身穿龙袍,慌里慌张,加上后面追兵的声音已传到,心里晓得此人来头蛮大(很大)。便对高宗讲:“快,快点跟我来!”其把高宗领到一座空坟前,搬开乱石,把高宗引进洞里,其自家钻出来后就马上把洞口封好。等到老阿婆回到菜地才一眼眼工夫(一会儿时间),追兵已经围上来了。一个领头的问老阿婆:“侬看见一个穿龙袍的人过去吗?”只见老阿婆勿紧勿慢(不慌不忙)地讲:“刚刚过去,其往大路方向奔过去了。”边讲边用手往大路方向点了点。等到追兵远去,老阿婆便呕(叫)出躲在坟洞里厢(里面)的高宗,高宗交关感激,便对老阿婆讲:“实勿瞒侬(你),我就是当今皇上,只因金兵南侵,落难到此,我肚皮饿煞,不晓得阿婆有啥好吃的东西给我垫垫肚皮。”老阿婆一听讲是当今皇上,就把其带到自家屋里(自己家里),马上生火烧饭,家中实在是驮(拿)勿出像样一眼(一点)的嗄饭来招待当今皇上,屋里头(家中)只有早上切来的一块豆腐和在自家地里割来的嫩菠菜,就只能烧一碗菠菜豆腐给高宗下饭了。平时在宫中吃惯了山珍海味的高宗皇帝,此时早已肚皮瘪塌塌(饥肠辘辘),看见婆婆盛来香喷喷的白米饭,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嗄饭来,不禁“啊呀”的呕出声来。这是一碗啥嗄饭?只见碗内碧绿碧绿的叶子,艳红艳红的根头,加上雪白雪白的方块,透鲜透鲜的味道,不禁胃口大开,把饭菜吃了个精光滑塌(全部吃完)。吃完后便问老阿婆“这是啥嗄饭介(这么)好吃?”阿婆一忖,菠菜豆腐家常菜,用这来招待皇上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脑筋一动便讲“皇上,这下饭呕'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高宗一听,连声说:“妙啊!妙啊!真乃一道好菜。”这时只听外面战鼓声声,原来御前统制张俊率部下前来救驾。过了几年,金兵退掉了,高宗皇帝回到京城临安,每日又是山珍海味,当其吃腻了时便回忖(想)起在明州落难时老阿婆烧给其他吃的那碗“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同时又忖起救命的老阿婆尚未封赏,便叫太监速到明州封赏救命阿婆,还特地呕太监打听这碗“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做法。太监一行来到明州,就在现今的广仁街一带寻这救命老阿婆,这辰光老阿婆已经过世。再打听那碗菜的底细,方晓得原来是菠菜炖豆腐。后来,高宗皇帝为这个老阿婆造祠超度,而菠菜炖豆腐则被高宗皇帝正式赋予“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美称,并一直流传至今。
呼童街的传说
很久以前,呼童街还是一条无名无目的小弄堂,那里住着的大都是些平民百姓,但在呼童街西边的天宁寺,却已经是一座大寺了。天宁寺虽大,当时的香火却并不旺盛,于是当家和尚就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想办法去骗一个“菩萨相”的小孩来,把他改装成“活佛”,供在寺院里,以此来欺骗善男信女。说干就干,他就派出亲信和尚,暗地里偷偷在宁波城乡四处转悠。一日这个和尚走到寺院旁边当时还交关(非常)小的一条弄堂里时,无意中突然发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在墙角边头玩耍。这个小孩生得方面大耳,一脸善相。那和尚一看之下,不觉大喜过望,便决定在这个孩子身上下手。“小朋友,你来,师傅拨侬吃糖好伐?”他见四周没人,就小声地对这个小孩说。五六岁小孩根本还没活灵(没长心眼),一听有糖好吃,当然是交关开心,伏伏贴贴地跟在那个和尚旁边,边吃小糖边走着,一步一步地就被那和尚骗到了天宁寺里。当家和尚一看这个小孩也交关满意。于是,这个小孩就被秘密软禁在寺院里头,并且每日只给他吃熟猪油拌淡饭。二三年下来,不见天日的孩子就被他们塞得(强迫吃)白白胖胖,肥头大耳,变成了一尊小“活佛”。他们又用哑药把这个小孩药哑,择了个黄道吉日,将他供奉在寺里一个专设的佛堂里。一时消息传开,说是天宁寺请来一尊“活菩萨”,交关灵,善男信女们闻风纷纷赶来拜佛烧香,寺里的香火果然很快旺了起来。再说小孩的父母,一发现孩子不见后,就四处发疯似地寻找,孩子阿娘(母亲)每日神智无知(精神失常)地在这条小弄堂中来来回回地呼喊:“阿囡,来哪!”这一声声凄惨的呼喊声,日日夜夜在人们的耳朵旁边回荡着,久而久之,城里厢的人就将这条小弄堂叫作了“呼童街”。过了近十年光景,孩子当然仍旧没寻着。有一日,孩子的娘舅也听说天宁寺的“活菩萨”交关灵光,就发兴(打算)到寺里去求“活菩萨”显灵。当娘舅随着别人一起向“活菩萨”焚香跪拜后,起身瞻仰“活菩萨”的真容。不料,这个孩子果真交关灵光,介许多日脚(这么长时间)了,他还能够认出自家娘舅的相貌来!孩子坐在那儿,虽然身子软绵绵地已经不会动弹,但是立时三刻(突然)他无声地哭了起来,泪流满面,一脸悲痛之状。娘舅和其他人一看,勿对!“活菩萨”咋会流眼泪水!娘舅仔细一看,这“活菩萨”竟还有点像自家外甥小时候的样子!但是佛殿上的和尚一看苗头勿对(情况不对),就马上关殿门,把殿内众人哄了出来,说是“活佛”动了慈悲心,今日要休息了。娘舅越忖越勿对,于是他马上回来,将这件怪事告诉了姐夫和已经发疯的阿姐。做阿爸的当然比娘舅心还要急,在娘舅的陪同下,向县衙门击鼓告状。当时的鄞县县太爷,对于这件事情也还比较上心,就立即带人来到天宁寺,逼住当家和尚一定要把这“活菩萨”请出来看看。当家和尚还当已经介许多日脚(这么长时间)了,勿会生出什么事情来,就抬出“活佛”来与县太爷和众人见面。“活佛”一看见自家阿爸和娘舅,当然更加难过,虽然讲勿出闲话,眼泪水滴滴卜卜(连续不断)翻(掉)落来!阿爸和娘舅走上去,他就拉着他俩勿肯放手。县太爷当场带了“活佛”与当家和尚,回到县衙门,在严刑拷打下,当家和尚吃勿消,只好老老实实地从头讲清爽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场呼童街小孩失踪多年的“无头官司”,也终于水落石出!此故事至今仍在呼童街一带的老居民中流传。
华慈医院的传说
坐落在永丰路上的“华慈医院”老底子呕(原叫)“华美医院”,是一家历史交关长(悠久)的医院,其(它)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关于其的建造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那是20世纪初的一个斜风斜雨的夜里厢(晚上),一个小人(小孩)走了交关长辰光(多时)的路,饿煞加冻煞(饥寒交迫),刚好晕倒在一只(座)教堂的门口。说来也蛮怪(很奇怪),这日天夜里(晚上),这所教堂里的一位美国牧师,总感心神不宁,好像感到有啥体(什么事)要发生。开头其(他)是在教堂里厢走来走去,不停地踏着方步,接着又鬼使神差地来到大门前,打开了大门,一看,竟发现门口 着一个小人,其就马上将其抱进教堂里厢,给其他换下湿衣衫裤,让其平 在被窝里。过了蛮长一段辰光(较长的一段时间),小人才醒了过来。其对牧师讲,因为打仗,屋里人(自己家里的人)都死光了,只有其一个人逃了出来,一路讨饭讨到这里。那位虔诚的牧师是个人道主义者,交关很同情小人的遭遇,心里头忖(想),这是上帝在指使其来救护这个小人,更激起其对这个小人的关爱。于是那位牧师将小人收留落来,从此让其在教堂里帮忙,协助牧师救死扶伤,还教其读书认(识)字。不久,战火蔓延,牧师觉得宁波也勿(不)安全,于是托其的美国朋友将这个少年带到美国去。廿多年后(二十多年后),那个少年已经步入中年,并且在美国的事业蛮有成就。但其心里头一直挂念着当年救其的那好心肠的美国牧师,一直记着牧师在与其临别时的那段语重心长的闲话(话)。其跨越重洋,回到了祖国,又一次来到了宁波,回到了他常在梦中见到的那座教堂,而此时的教堂已经变成了废墟,救其性命的那位牧师也在几年前去世了。但那位牧师救死扶伤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其的脑子里厢(脑海里)。为了纪念这位牧师,为了践行牧师寄予其的愿望,拯救许许多多像自家(自己)一样的中国人的生命。那个少年就在原来教堂的旧址投资兴建了一座医院,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华美医院。之所以冠名“华美”,其中的寓意就勿用多讲了。讲述者是从他上一辈的一位原在华美医院工作过的老医生处听来的。
讨饭墙门”的传说
“讨饭墙门”顾名思义,就是住在这个破烂旧墙门里的居民大都是以讨饭为生的。解放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子交关(非常)难过。这个墙门就是典型的一个贫民窟,这里的居民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捡破烂换几个钱维持生计,有的人还去办丧事的人家家里帮忙,混口饭吃,在旧社会这种职业是要遭受人家白眼的。平时,他们就靠讨饭为生。有了上顿没下餐,苦日子不知道何时能熬出头。因而这个墙门又被人冷嘲热讽地称之为“讨饭墙门”。而现在那里的人一提起“讨饭墙门”为什么又津津乐道、引以为豪呢?因为那里出过一名少将,他的名字叫方铭。方铭是个遗腹子,孤儿寡妇,日子交关难过。小方铭从小跟着母亲走东奔西,饱尝世态炎凉。可小方铭从小聪明可爱,很懂事,也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讨饭墙门”里的人都十分喜欢方铭。大家都说,这孩子如果出生在富贵人家,好好培养一定会有出息,可出生在“讨饭墙门”里,也只有讨饭的命了啊!但小方铭却说:“讨饭人家的儿子不一定讨饭,当官人家的儿子不一定都当官。”大家听了这话,更觉得这孩子有志气,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讨饭墙门”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变。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到方铭十几岁的一天,方铭的母亲讨饭回来,失魂落魄地说,小方铭不知去向了。于是大家分头去找,去打听,就是找不到方铭,大家都很伤心,猜想方铭可能不在人世了,但这话大家都不忍心说出来,但方铭母亲总相信她的儿子一定还在人世。靠着左邻右舍的帮助,方铭的母亲活了下来,守等着,她坚信自己的儿子总有一天能回到这儿来。解放了,一天突然有一个军官打扮的人来到“讨饭墙门”打听方铭的母亲。一些老邻居突然叫了起来说:“那军官就是方铭!”不错,来人就是方铭。方铭失踪后,历经千辛万苦参加了革命,现在革命胜利了,他已经是一名军官了,光荣还乡。1958年,方铭被授予少将军衔。“讨饭墙门”的名气一下子大了,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嘛,“讨饭墙门”里走出了一位将军,让这个墙门里人都相信只要自己艰苦奋斗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后来,这里的草棚拆了建成了高平房。再后来,高平房也拆了,建成了六层楼的居民小区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这里的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个“讨饭墙门”。讨饭墙门就在中山广场后面,位于横河街。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看。
屠园巷的传说
中山广场对面苍水街有一条屠园巷,巷道呈“U”字形,据住在这里的老成人(老人)回忆,过去这儿确实有过一个屠家花园,前后有两三排老房子,地方蛮(比较)大。老早(很早以前)听人讲屠隆从小就交关(很)聪慧,为人也交关正直,性情放逸,交关欢喜(喜欢)吃酒做诗。20岁那年,其(他)参加宁波府学考试,浙江提学使范惟一来宁波巡视学政,屯(住)在月湖四明驿(今柳汀佛教居士林)。范学使批阅府试考卷,偶见一篇写得交关好的一篇文章,心里厢(内心)交关赞叹,但看到考生的姓名,勿(不)觉倒抽一口冷气。原来考生姓“屠”名“龙”。古老辰光(封建时代),“龙”象征帝王,胆敢“屠龙”,岂非自谤为乱臣逆子?范学使暗中呕(叫)屠龙来到驿馆,笑眯眯地对其讲:“九五飞龙在天,龙为九五至尊,可屠,不可屠耶?”屠龙心里一忖,面孔失色,吓出了一身冷汗,不晓得(不知道)怎样回答。学使面带笑容,驮(拿)起了桌案珠笔,在纸上写下一个“隆”字讲:“我给侬(你)改个名字吧!其音不变,也勿会使侬(你)听勿惯(不顺耳)。”于是,屠隆感激得磕头拜地。屠隆改名后,中举人、进士,官至礼部主事,一生蛮顺利似未遇到啥+(别的)麻烦事体(事)。因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思想禁锢,官场的险恶,绝非屠隆这样子的个性的人所能适应的。罢归后的屠隆更加“放浪诗酒,寄情于名山大川,尽吴越、穷八闽”,其又交关喜欢经常性地大会朋友,其吃饱酒后,有辰光(时候)当场作曲、甚至还会上台做戏。这样一来,钞票交关快就用光了,勿(不)得勿以卖写出的文章过日脚(度日)。贫穷还是勿能改变其性情,文章一卖出便吃光用光,到后来甚至作歌乞米,穷困潦倒,六十四岁,便勿声勿响(悄然)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