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适宜女性生活的城市,一定也适宜男性、老人、孩子生活;但一座适宜男性生活的城市则未必。
一座女性权益得到更好保护的城市,社会一定更具活力;反之,如果女性权益得不到保障,城市便会死气沉沉。
巴黎早在17世纪就号称欧洲之都。当时的外国游客普遍惊讶那里的女性所享有的自由,所有公共场所都向她们开放,在女性的积极参与中,巴黎的社会审美一直在欧洲遥遥领先,并带动了更多更丰富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在国内各大城市中,上海的女性地位尤为突出,气质更为自信,消费上堪称购物天堂,这些不可能只是巧合——只有当女性对人身、未来都有足够安全感时,她们才能由衷地散发出自信,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花钱、养育,而不必压抑自己。而这也是近年来“女性友好型城市”概念被越来越推崇的原因之一。在小红书,这一概念已经成为决定女性,是否去某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从功利一点的角度,推崇“女性友好”是为了引入更多城市移民,消费也能更活跃。但抛开功利主义的成分,它也反过来说明,女性对一座城市的重要,并且其意义也远超于对消费的拉动。今天并不想谈及那些事关女性问题的重大社会事件。要短时间改变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的社会风貌,难度何其之大;不如反过来,建设好自己的城市,让那些想着有所改变的女性有更多出路和选择,远离那些对她们不够友好的城市。这样的说法或许有点自私,但自私岂非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之一?而迁徙自由,岂非也是倒闭那些落后区域被动进行变革的手段之一?那显然比单纯的处罚和说教更有用。既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所以话题还是要回到何谓“女性友好型城市”。女性对城市繁荣的贡献是多方面,包括消费、服务、城市管理、城市多样性等等,并且所有这些都能指向一个中国城市亟待补充的特质——城市的温度。男人的消费目的仅仅在于满足眼前需求。而对女性来说,消费本身就是乐趣。女人说:我们去逛街吧,就相当于男人说:我们去玩吧。逛街时间越久,触发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多。所以现代商业设计特别追求空间感和体验感,从而留住女人们的脚步,触发各种随机消费。女性也更注重自身形象和生活的舒适度,只要她们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她们愿意去细心地打理身上每一个细节,布置好家里的每一寸空间。这些追求推动了服饰、鞋包、美妆、护发、身体护理、首饰、餐饮、轻食、家居用品、家用电器、鲜果、音乐会、展会等等丰富多样的消费,以及其他数之不尽的完全超出直男理解范畴的消费。上述每一种供应都有相应的产业链,区区一张不到十平方分米的脸庞,就能影响无数产业的兴荣。埃森哲数据显示,中国有近4亿年龄在20~60岁的女性消费者,其每年掌控着高达10万亿人民币的消费支出,足以构成世界第三大消费市场。消费拉动的后续效应,一定是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以至社会活力的拉动。但对消费的拉动只是女性对城市最显性的贡献,我认为女性对城市更大的贡献,在于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具人性化,更适宜生活。举个自身经历的小案例。某次在日本入住了一家温泉民宿。居住时妻子对民宿中的一个设计精美的杯套爱不释手,把玩许久。后来在我们离开时,正当要上车,忽然被这家民宿的女老板轻声叫住,她来到车前伸手递出一个精巧的布袋,打开布袋,里面正是我妻子钟爱的那只杯套。原来妻子的一举一动早就被女主人看在眼里,时刻想着如何满足妻子的小心愿。在那一刻,身处异域的我们再也没有了异乡的陌生感,代之而起的是强烈的亲切和感动。这个案例想说明的是,女性的细致和体贴是一种天赋的神奇技能,是男性完全无法习得的。一座城市如果能让女性大规模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发挥这种神奇的技能,一定能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那本影响了世界城市发展轨迹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就出自一位女性观察家,简雅各布。她用丰富细腻,且极具实用性的视角,展现了城市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如城市街区的秩序是如何被自发维护的,城市的安全感来自哪里,怎样的街道才能更有人气,城市的老建筑老街区价值何在等等。男性曾以工具化的审美,漂浮于城市之上的上帝视角,蛮横的摆弄着城市的布局,这种视角发展到极致就是朋克赛博式的审美,恢弘庞大,但也冰冷僵硬,甚至是藏在男性内心深处的孤独感的投射。比如雅各布发现,如果在夜间,一条街道的两侧橱窗都能发出光,人们就更有安全感。如果公寓的阳台正对着街道,就能对街道起到自然警戒的作用。如果街头某家小店的主人德高望重,他能自觉负担起街区的秩序,制止孩童打斗,还能帮邻居保管钥匙——而这也正是街区治理所依赖的内容。这些发现润物细无数的化解了僵硬的男性审美,重新发现了街区邻里亲密关系的来源。如果我们能将诸如此类的发现,运用到程式设计中,何愁我们的街区不重现往日的生机?南宋至明清,江南经济一枝独秀,而其奥秘就是让女性大规模参与进纺织业。吴江县“小家妇女多以纺织为业”;松江妇人“善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女性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以及与神俱来的细腻和耐心,会随着她们对社会生产的参与,不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中。根据联合国2020年发布的《世界妇女报告》,越是高收入国家,女性就业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所以“女性友好型城市”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让女性话语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让城市显得更细腻,更精彩,更有温度。从而也更繁荣。而如何实现呢?答案其实也包含在上述叙述中,TA包括:足够的安全感
受尊重
适宜的工作机遇
我认识的一位来自西部的女性移民,她选择宁波,是因为一个看似非常微小的理由。她说:宁波的机动车居然会礼让行人。
那次,当一辆汽车很绅士的停留在她身侧的那一瞬间,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温暖。也是在那一刻,她决定答应那位宁波男士的求婚,从遥远的内陆迁徙过来。这个小小的案例既体现了安全感的重要,也代表着受尊重。一座真正能让女性自由的“深夜上街撸串”的城市,就等于实现了“女性友好型城市”的第一步。相对治安,让女性感受到被尊重则相对复杂一些,但意义也相当明显。在东京,为了让女性愿意乘坐新干线,相关机构开辟了女性专属车厢。虽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但这种态度一定是受女性欢迎的。更进一步说,一座让女性能获得尊重感的城市,在其设计中,一定很注重女性的体验,关注女性在意的细节。比如在如厕空间的设计上,女性占据的空间要大于男性。在各种空间标识上,要设计得更周到更具体,以照顾到女性若有若无的方向感。在公共场所中,要设计有女性的化妆间,有母婴室,也要有无障碍通道,方便推着童车的妇女。我妻子就以是否有母婴室,评价一座商场的好坏,因为一座尊重女性体验的商场,其设计一定更人性化,更注重细节。鄂尔多斯的康巴什区曾制定了一份《建设女性和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从保障、服务、空间、环境、参与五个方面推进相关建设。其中在空间设计上,他们将在公共交通工具车厢吊环、座位等设计上考虑男女和儿童身高差异;在公交车站、旅游景点等设施设计上考虑携幼出行、母婴同行、孕妇等群体的需求,设置共享防晒用具、儿童手推车、共享轮椅等。这些举措让我对这个曾被誉为“鬼城”的城区,瞬间黑转粉。纯粹的工业化城市很难让女性找到合适的工作,优秀职业女性的匮乏,又会让城市生活单调乏味,人口也因此无法进一步集聚,前湾的困境就是一例。所以没有一座大型城市是单纯的工业型城市,而所有的超大型城市,无一例外都更尊重女性的生活方式,尊重她们的自由选择,为她们创造工作机遇,从而让她们获得自由成长的空间。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让女性更多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听取她们的见解,那不但是一种更直白的尊重,还能因女性的参与让城市更显人性化。就如前述的简雅各布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建议,都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赋予着更多裨益。我相信,只要治安、城市设计,以及在就业机会上有所作为,一座城市就基本能迈入“女性友好型城市”的门槛。在满足了上述让女性感受到友好条件之外,还有两个锦上添花的条件。即:靓丽整洁,且亲切的城市界面
较多的新鲜有趣的去处
人们可以从小红书和大众点评那些获得高赞的分享中,找到具象的答案。那些有更出乎颜值的建筑,那些精美的小店,那些整洁精致的街道,都会成为女性热情分享的内容。颜值即正义,这话一定出自女性。保时捷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汽车品牌,首先肯定不是因为其保值性和性能,首先就在于TA比路虎、奔驰更靓丽的颜值。同样在各类以女性为主力的社交平台上有更多分享的,还是城市里各种有趣的事。比如一家品牌专卖店的开业,一座商业广场的落成,一座公园的启用,一场展出的开幕,一场富有创意的公众活动。这样的新鲜事和小场景,就如男友不断给予女友的小惊喜,时刻让女性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以及对未来的更多期盼。那政府可以在这里做什么呢?其实也不必刻意去作为,只需要赋予设计师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他们自然会去创造更多城市的美学。在价值观争论日益激烈的当下,一定有人会说:何必如此讨好女性。而我的回答是:对女性的尊重不是一种讨好,而是一种能力。【城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