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说明:
据传今天为“父亲节”——且不说是外面传入还是本土相传,都令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一个极其普通的宁波人。 如同母亲一样——没有父亲也就没有我们,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山水大地哺育了我们——让人类代代相传,坚强地生活在世界上。
感谢东论:我在十五年前发的回忆录《父亲传奇》居然还在。。。今日重发,聊表怀念:那是上个世纪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管中窥豹,也许从中可以看到一点点本土历史的横断面,除纠正个别错别字及标点符号之外,一切均未改动,欢迎网友评点指正。
回忆录: 《我的父亲》(1)
宁波有一句老话:"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
"江厦"就在灵桥西桥脚下往北一带,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轰炸前称为"半边街"。那是做生意最繁华的一条街,何谓"半边街"?因为这条街南北走向,东临江面,西是一排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南北商铺,所以称"半边街"。此街虽比不上宁波最繁华的东门街(现在的中山东路),但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方便:街南(灵桥西往南)是"大世界"戏台,还有小菜场。街北通东门街。前面的江往南是奉化江,往北是甬江.所以沿江靠岸泊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渔船,商船,运输船,还偶然夹杂着农家船.真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整天是买进卖出的甚至不分日夜的做生意。一派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其间也有几家颇有名气的咸货鱼行,专做海产品生意。
父亲就在半边街一家店名为“正大鱼行”的店里当学徒,当时只有十二岁,是店里年纪最小的一名学徒,虽然名为“学徒”,其实因为人小,每天只是干些劈柴烧火洗碗端菜之类的杂活罢了,我因为从8岁读书读到动乱时期,不知道过去的学徒生活是怎样的,所以常常好奇问他过去鱼行的情况,说起过去的学徒生涯,在他回忆中最难忘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每到大年三十晚上那顿令人心惊胆战的“年夜饭”,在过去的社会,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就是年关,鱼行里的人也是如此。假如生意不好,店里要回头伙计(即裁员),那就在大年三十晚上决定,而在这顿“年夜饭”上有所暗示。平时,鱼行的老板并不常常在店里,一年也就来个三四次,但每年年底肯定会陪全体店员及伙计吃一餐“年夜饭”。平时店里掌事的叫“阿大”(相当于现在的经理罢),下来就是“先生”(即管帐的帐房先生,但实际上拿主意的决定事情的全在“先生”)。那么,假如在吃年夜饭时,老板单独地向你敬酒,而“阿大”又非常客气地为你夹菜时——那么你完了——开年一开店,“先生”就会通知你去结帐——走人吧!哈哈,所以每当吃“年夜饭”,鱼行里个个伙计全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做事分外谨慎,最好被“阿大”骂上几句(而最怕那天阿大对你特客气)。我父亲因为年纪小,所以开始几年吃年夜饭时虽然在“下横头”也有座位,但吃饭时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为别人端菜盛饭,被“阿大”差得团团转,吃完后,收拾完,别的师兄去“大世界”玩,他早累得上床睡觉了。父亲15 岁那年年底,鱼行里的年夜饭是在腊月廿九晚上吃的,当他像往年一样去端菜时,却被老板叫住了:“阿友,你坐下。”父亲吃了一惊,站着不知所以,“阿大”过来一拍父亲的肩膀:“让你坐就坐下!”坐下后,父亲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呢!此时,老板的酒杯已经端起来了:“来!阿友,这一年你干得不错。”在旁边“阿大”的催促下,父亲心一横: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可老板微微一笑,再也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大年三十),父亲乘航船回叔叔家过年(因为在父亲九岁以前父母均不幸病故,所以从小住在叔叔家),半途中在心里想:要是开年一开店,我真的成了“回汤豆腐干”(宁波旧时称被解雇的人叫"回汤豆腐干"),那就从这里跳下江去!因为进这家鱼行时,由于年纪小,父亲叔叔托了一个在“半边街”很有面子的荐头人才把父亲荐进去的。要是一被辞退,那不是“塌”叔叔的台了吗?所以,父亲从小就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感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