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闻街,地处市中心鼓楼旁,在宁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逛步行街,尝海鲜美食,看历史故居和藏书楼,泡宁波图书馆,或者去二院就医,总是会不经意与它相遇。 ![]() 但如果和你说孝闻街上还有座寺,你可能会一脸懵。也难怪,这座寺实在是太不为人所知了,就像藏在隐秘的角落,连住在附近白衣小区的居民有些也没听说过,而我曾在旁边的广仁街住了十多年,也是近几年才知道的,真是惭愧。虽然这座寺现在已失去原有的功能,但其历史悠久,而且与广仁街和白衣巷这两条老街息息相关,渊源颇深,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这就是位于孝闻街194号的白衣寺。1992年9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点。现仅存大殿系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民国时重修,为重檐歇山顶,木梁架保存较完整。 ![]() 我读书那时候,那里是扑克彩印厂,白衣寺是厂里的库房。之后,白衣寺仍在一家企业里面。现在,这里则属于鼓楼132创意产业园。 ![]() 白衣寺旧址在子城西即现中山公园一带。一前一后有“白衣巷”和“广仁街”,所以旧名分别为“白衣寺前”和“白衣寺跟”。 ![]() 看大殿墙上的介绍,白衣寺原名为“净土居报仁院”。 ![]() 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上海曙文管所提供的关于白衣寺的介绍,同样为“净土居报仁院”。(话说介绍里还写着“现为扑克彩印厂库房”,资料有点老了。) ![]() 正好手头上有宋元四明六志,出于好奇,我查阅了资料。据宋宝庆《四明志》载,白衣寺旧号“净居报仁院”,建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七月,其实最开始也不叫这名,清泰二年(934年)十月时称净居院,后因为祈祷灵应,复加“报仁”二字。 ![]() 对比后发现:不管在网络上还是官方写的都是有误的,误写成“净土居报仁院”,多了个“土”字。网络上更有把“土”误写成“士”的。然后本人又翻阅了元延佑《四明志》,关于白衣寺的介绍基本相同。我在想多出的“土”字,不会是看见下图最右边的那个“净土院”从而引起误会了吧。也或许文管所有别的资料,上面带有“土”字吧? ![]() 顺带提下,这个净土院位于城区另一座非常著名但也快被遗忘的寺名延庆寺,它被称为天台宗三大祖庭(国清寺、玉泉寺、延庆寺)之一。 ![]() |
[恭喜,此贴已于2022-06-04 22:01:45 在海曙区 被 逍遥游641828953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恭喜,此贴已于2022-06-06 18:03:14 在玩在宁波 被 好摄之徒suv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发表于 2022/06/03 20:23:00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2/06/08 20:10:43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十一月十二日赐白衣广仁额,白衣寺从“净居报仁院”更名为“白衣广仁寺”,旁边的那两条街也因此改名为“白衣巷”和“广仁街”。最初,此地为奉国军节度使钱亿①的官舍。有一天,钱节度使看见屋梁上发出白光,木纹呈观音相,遂将此木梁换下,雕刻成观音像供在寺里。老百姓俗称作“白衣观音院”。因为从宋代起,观音菩萨因普渡众生而受广泛信仰,寺院中塑像常是头覆白头巾、身着白袍的慈善中国化形象,“白衣”成为中国民间百姓对观音的别称。 ![]() ①钱亿,原名钱弘亿,是吴越国的末代国王钱弘俶的弟弟,曾任宰相、明州刺史。吴越国是一个以佛教立国的国度,三代皇帝都信奉佛教。归宋后,跟他的哥哥一样,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把“弘”字去掉,只称钱俶、钱亿。 ![]()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著名词人周邦彦②从山西长治太守转任明州太守。其间,他捐款在白衣观音院内建造了青莲阁。宋宝庆《四明志》在“白衣广仁寺”词条下有记载:“……青莲阁,守周邦彦捐金,命住持僧子元建也。”周邦彦还曾刻石记录这件事。 ![]() ②周邦彦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之一,被誉为“一代词宗”、“词中老杜”。他在宁波当官虽仅有一年,却有着深厚的情结,在宁波留下过不少笔墨。其中,以《解语花•上元》最负盛名,这是一首描写宋代明州元宵节的代表作。 ![]() 青莲阁建成后的第15年,也就是建炎四年(1130年),宁波遭遇建炎兵火,白衣寺尽毁,后重建,但是青莲阁自此毁亡,周守记刻亦不存。元延祐《四明志》里还记载有南宋诗人朱翌的一首诗《登白衣寺钟楼》:“凭高直欲驭西风,百里纤毫尽发蒙。楼观相望秋色里,江山争丽海光中。云容入座如相识,足力缘梯尚不穷。肯使诗成夸得意,撞钟惊起坐禅翁。”描绘了该寺重建后的景象。 ![]() 明洪武三年(1370年),白衣寺年久失修坍塌,原址改回府衙用房,而将白衣观音院迁至原址的西北方向,世称城北白衣寺。这块地方即今白衣寺所在,是在原来普宁寺和奉圣寺两个尼姑寺的废基上建立起来的,定名为“白衣讲寺”。讲寺是指从事经论研究、讲经说法的寺院,有别于禅寺之修行道场。明永乐、天顺年间,白衣讲寺相继重建佛殿、山门、方丈室、并增建了禅堂。白衣寺由于历史悠久,且供奉百姓广泛信仰的观音菩萨,历代香火不断。 ![]() 明末清初时,此地有位和尚叫檗(bò)山,曾经是儒生,明清易代时出了家。他的师父是金峨寺的僧人博融。虽然学禅,檗山却不太喜欢结交僧人,和他来往的都还是读书人。从金峨寺下山,檗山就住在白衣寺,与一个叫倪元楷的朋友家很近(就是秀水街区倪氏家族的后人)。倪元楷也有气节,曾因不愿剃发而入狱。他和檗山常有来往,常常邀请檗山一起参与南湖诗社的活动。倪元楷有一首《过白衣院访檗山和尚不遇》:“白云渺渺隔花台,拂面红尘扫不开。松下鹤眠无应答,一堆落叶乱苍苔”,反映了两人深厚的交谊。 ![]() 清顺治年间,白衣寺重修殿宇,建造了关圣殿和十王殿。 ![]() 1891年10月11日《申报》上刊载一则新闻:“宁波北门内白衣寺古刹也,大殿早毁于火,后殿岿然尚存,住持某僧向各处募化,敲破木鱼,三历寒暑……去冬,重兴土木,迄今规模粗具。月之初五夜五鼓时,后殿火起,光照通城,各水龙闻警驰至……新造大殿及东首一带僧房得保无恙,而后殿五楹已化劫灰矣。”现存大殿即新闻中1891年开始重建、在火灾中幸存的屋宇。 ![]() 民国时期,白衣寺已有很高的声誉,民国四大高僧中的虚云、弘一、太虚三位大师③,以及著名的圆瑛大师③等或云游或驻锡(指长期驻留一地),这也让千年古刹白衣寺再度声名鹊起。 ![]() 由于军阀连年争战,百姓穷顿流离失所,社会上孤儿增多。为救济社会孤儿,1918年,时任白衣寺方丈安心头陀,邀请圆瑛、太虚大师在白衣寺内创办了佛教孤儿院,主要资金源于安心头陀下南洋向华侨华人募捐钱款,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著名学者陈屺怀也慷慨解囊,卖文稿费作为捐助。孤儿院实行工读教育,先后收养孤儿达二百余人。这件善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 民国十九年仲夏(1930年),虚云、弘一两法师相伴云游到白衣寺讲经论道,与寺中住持朝夕论道,引来众多文人雅士聆听求教,并留下珍贵的影像。 ![]() 1932年夏天,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发生了持续三年的大旱灾,饿死者二百多万,逃亡者几百万,数十里不见人烟。当时弘一法师在上虞法界寺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命走西天。大病初愈不久,白衣寺住持安心头陀来法界寺,伏地恳请他同往西安,以筹济陕西灾荒。极度虚弱的弘一法师心中明白此一去恐是凶多吉少,但仍毅然答应同往。大师弟子刘质平得知立即赶到宁波码头,奔上即将开动的轮船再三劝阻,而一向视诺言如山的大师执意前往,刘质平强行背起身体羸弱的弘一法师上岸……这段真实故事见证了大师悲天悯人的情怀。 ![]() 虚云大师是民国公认的第一高僧、禅宗泰斗,一生颇多传奇,他是建国后中国佛教协会首席发起人,并被选举为名誉会长。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以高达120岁圆寂,在现代佛教史上,历经百余年修行,被称为“坐守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唯其一人”。 ![]()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出家后,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可以说,千年古寺白衣寺既有历史,又多故事,实不该“寄人篱下”,应多多保护,还其原有本色。 |
发表于 2022/06/04 01:16:40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4 18:00:24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3 20:51:17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3 21:24:4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4 01:02:49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4 09:12:02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4 09:52:33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4 09:55:03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4 12:19:06 来自 浙江
发表于 2022/06/04 14:17:39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6/04 14:34:21 来自 浙江
发表于 2022/06/04 14:39:36 来自 浙江
发表于 2022/06/04 16:54:11 来自 浙江宁波
写得好!弘一大师原来还和宁波有这缘分,去过厦门,鼓浪屿上可以说满山都是对大师的尊重。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