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没读过多少关于南北朝的书,素材来源是头条的王山水读通鉴的《五胡归华录》22.
冉闵刚得位时,是有文武官员辅佐的。所以才会一时显示出魏斤初期的气象。比如和前燕对峙时的武官王泰和道士法饶。
关于王泰,有可能是将军集团指派出的说话者,依常识讲,先不应该和业燕打。这可以举例,如后来朱元璋和陈友亮决战。按常识讲,弱应先不和强打。朱元璋手下的元帅察言观色自然不好意思表态,只想让手下的将军们说话。。。而朱元璋则拿小本本记。。。以便日后算账。。。
关于法饶,则是一位有家室的道士,他主张进攻。这也可以举例,如后来的刘伯温在朱元璋和陈友亮决战时主战。
结果自然是冉闵兵败退回。敌军大军兵临城下。因为冉闵不是朱元璋,法饶也不是刘伯温。何以见得?从兵败退回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
冉闵竟然杀了法饶父子,自断臂。而且去求王泰当自己的谋士,王泰自然明白自己只是带兵打仗的,不是出谋略的。没本事,想避之。冉闵解决兵临城下的敌军后,又杀王泰三族。又断一臂。
那么,既然大概率会兵败,法饶为什么还叫冉闵进攻呢?
如果他是个得道的人,自然会看出这争端地区的气数。为什么会强而所为?因为他有家室。舍不得。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如果冉闵真是位靠得住的主的话,就算打败后也能明白他会越打越强的。
如远黄帝十战九败越发强大,近如刘邦越败越强,他们都能最后战胜对手。
但是冉闵没那个气量,他靠不住,他家只是被当成打手的工具人被人收养。
听风就是雨,自断两臂。有能力辅佐天下的能力谁还会愿意跟随?所以也就领着些军队打游击。并且,越打越损。
秦武皇和项羽举鼎,是想说明他们有这个气量。而冉闵到最后才学明白法饶要他打很可能会败的杖的意思。虽然再无法饶和王泰这些人辅佐。到最后也无悔带领步兵杀入骑兵设好的连环马阵中。。。
其实做人也一样,明明很想做的但做不成的事。不去做。就永远做不成了。甚至会忘了是否有这个想法过。
这也是孔子所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含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