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有两大类,即口服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和注射使用的长效干扰素。
现在常用的一线口服药物有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和最近刚刚上市的艾米替诺福韦(TMF)等。此外还有部分地区仍在使用二线口服药物,如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拉米夫定(LAM)等。NAs的作用机制是阻止病毒骨架(核酸)的延长,使子代病毒未长大之前就“夭折”,病毒产量急剧下降,但是其在细胞核内的cccDNA(树根)仍存在,如遇合适的时机(如停药)又大量繁殖、释放乙肝病毒,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干扰素目前用于临床主要的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干扰素治疗的抗病毒原理相对来说就采取的是“多路线方针”,一方面它可以激活起体内许多抗病毒基因,就像召集看家卫队直接杀灭肝细胞内的病毒;另一方面,它又可调动体内多种免疫细胞,即抗病毒的“主力军”,直接杀伤有病毒躲藏的肝细胞,使其无藏身之地,最终被清除。此外,有研究表明干扰素治疗可以摧毁潜藏在肝细胞核内的树根——cccDNA,使cccDNA减少,从而达到临床治愈。干扰素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它仍是目前取得临床治愈最主要的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