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到长春,2000多公里, 飞机2个半小时, 但摄影师王海波却选择了坐绿皮火车送女儿去上大学。 41小时42分钟的车程, 大概算是今年宁波新生最漫长的上学路。 王海波拍下了这一路的点点滴滴, 每次按下快门时都带着新奇与兴奋。 回来后一张张翻看, 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问他,坐绿皮火车是不是为了把告别拉长, 他摸着后脑勺笑:“哪儿呀!” 他就是想起了自己当年离家的经历。 姑娘长那么大,还没坐过绿皮火车, 就当上大学前多增加点人生经历吧。 毕竟,绿皮车曾是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行李很多,本想先快递过去, 又怕大家都快递,太多了找不到。 女儿说少带一点,但做父母的恨不得把家都搬去。 几番权衡取舍,收拾了五个行李箱。 朋友腾空了汽车送他们到车站, 递上专门买的周黑鸭。 一家三口选择了上中下铺一排, 女儿主动挑了最上面: “爸爸最胖,睡下铺吧。” 王海波看了一眼自己的啤酒肚, 想起上一次坐绿皮火车距今也快20年了。 那会儿爬个上铺身轻如燕, 时间过得真快啊。 泡面,是绿皮车的“标配”。 能吃上平时妈妈不让碰的“垃圾食品”, 女儿很兴奋:“还是出来好。” 妈妈瞪她一眼:“以后你爱吃啥吃啥,我管不着了。” 王海波接过妻子的话:“那泡面还是要少吃。” 他很感慨地告诉女儿, 以前条件不好,常常坐硬座, 厕所里站着人,座位底下人躺着人, 每次列车员推小车过,却总能腾出一条道儿。 车厢一股味儿,热腾腾油腻腻…… 但那时年轻,看什么都是风景。 慢悠悠地走,边吃边聊, 一家人无话不说, 但,话也不多。 这40多个小时还是比王海波想象的艰苦, 逼仄的空间施展不开腿脚。 绿皮车每个站都停, 晚上半睡半醒间, 总有一声长鸣传到枕边。 晚上睡不好,他白天也躺着。 女儿显然适应得比他好, 精神满满地,一张接一张拍照, 拍窗外广袤原野、河流蜿蜒,还有一闪而过的城市。 他也想给女儿拍, 但孩子总是躲着他的镜头, 拍一张正脸很难。 小时候的她是多么喜欢让爸爸拍照啊, 每次镜头一举起来就甜甜地笑。 但现在,她选择把脸遮起来。 朋友们说孩子大了都这样, 但王海波还是有几分不甘心。 一个抓拍,一个只肯拍背影, 一路斗智斗勇下来, 长春就到了。 这个他们都没有来过的城市, 是女儿自己选的。 很多宁波女孩都不愿意出省读大学, 但她说只要走得远,选择的机会就多一些。 孩子的路,让孩子自己走吧。 进校门前,他们一起逛了逛这座陌生的城市, 去了伪满皇宫博物院、长春电影制片厂等景点, 并带孩子去买了加长加厚的羽绒服。 妻子说买好才放心。 领校服、领宿舍钥匙, 女儿很顺利地完成了报到程序。 一番紧张忙碌, 告别就在眼前了。 宿舍不让家长进, 家长们都在外面看着。 王海波等着,告别时女儿会是什么表情,抓紧拍个照。 但女儿没给他反应的时间, 迅速跑进去了。 进去之前丢下一句话, “吃的我都装你们包里了, 我不带进去了,你们路上吃。” 回来夫妇俩坐飞机, 王海波在飞机上翻看长春拍的照片, 发现唯一一张女儿主动要求拍的是在长春电影制片厂, 说是要留一个剪影。
同样的场景,学艺术的女儿给爸爸也拍了一张, 说两张照片要放在一起。 王海波虽然不太理解孩子的想法, 但也积极配合。 就像孩子也未必理解爸爸为什么坚持坐火车送自己上学, 但也乐呵呵地答应了。 两代人间,代沟总会存在, 但不影响相互的体谅与爱。 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停下, 上车时王海波想,42小时好长, 一晃,就到了下车的时候。 养孩子也一样,含辛茹苦这么多年, 放手,就是一瞬间的事。 之后半生,就是隔着或长或短的距离, 目送她一步步向前。 (本文摄影除署名外,均为王海波) |
发表于 2023/09/19 09:44:33 来自 浙江宁波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