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2/07/27 12:59:36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7/27 13:31:14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7/27 13:33:30 来自 浙江宁波
不错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2/07/27 16:09:32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7/27 17:25:50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7/27 18:30:40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2/07/27 19:40:21
上接二楼广仁街21号介绍 ![]() 老房的结构和之前的类似,都是民国式建筑。木门的颜色名异,红褐黄绿,丰富多彩,抓人眼球。 ![]() 想不到2019年时女儿同样角度拍过一张,看来父女心灵相通啊:) ![]() 换个角度拍下这排老屋,刚才是头里,这里是尾部,有没有发现屋前的那棵梧桐树长势与众不同,几乎是90度逆向往屋顶伸展。 ![]() 彩门老屋对面是一大幢多层水泥建筑,这在当时算是新式房子了。 ![]() 一楼外有几家门面房,在《大江大河2》里都出镜过。 ![]() 剧里同样出现在第20集 ![]() 2019年去拍时漏拍了,借用网上的一张照片,发现门颜色和形状不对。 ![]() 但是门前树是对得上的,又重新翻看第20集,发现另一个镜头杨巡开车过来春红饭店时,饭店门窗的颜色和网上的照片又对得上了。 ![]() 对照前后两张剧照,饭店旁墙上的黑板,旁边的铁门和小卖店都对得上,可以肯定,虽然门窗颜色不同,但应该都是“春红饭店”,真的是无意中发现剧里的一个BUG。 ![]() 铁门过去的这间是当时剧里的“天星裁缝铺” ![]() 当时也没拍,借用网上的照片对比下。 ![]() 我们回到另一边,老屋旁还有两间,新旧结合,无人打理,显得破败凌乱。 ![]() 这在剧里是作为国营风味餐馆,当时给女儿拍照,它入镜了,哈哈。另外,对面水泥墙上的标语,也是剧组布置的。 ![]() 前景中的这棵梧桐树很有特色,就像一把巨大的弹弓。 ![]() 我很喜欢找它入镜,也许是缘份吧,今年四月拍了两次,两次都还同样角度拍了它。 ![]() ![]() “餐馆”后面也是一幢多层水泥房,爬山虎已占据整个东墙并有蔓延的趋势。 ![]() 房的西边就是孙家巷了 ![]() “餐馆”对面也是一幢水泥房,不过是独栋的,看着像一座碉堡。 ![]() “碉堡”旁边本来是桂芳巷的一条支路,与广仁街相通,早几年却用墙给封住了。(这棵梧桐树又入镜了,呵呵!) ![]() 墙的另一边是家老屋,东边的外墙已用新砖修复过了。 ![]() 以前和我妈聊起广仁街,她时常会提到张家明堂,我一直没搞清楚,总以为她说的是苍水街上的张家明堂,也就是现在的张苍水故居,小时候我和同学放学经常走张家明堂抄近路回家,所以熟悉。现在,我搞清楚了,妈妈口中的张家明堂原来也不是这家,哈哈!而是在等会要介绍的大桥街,看来秀水街区的张家墙门真挺多的。 ![]() 张家墙门是一座三合院,面积178平方米,民国建筑,坐北朝南。 ![]() 这“东方美发”应该不是剧组场景,而真实存在的,因为上面的广告纸印着2014年巴西世界杯字样。2014年底,也正是这里的居民陆续搬走的日子。 ![]() 墙门口的老树就像老伴,与之相依相偎,共同经历风雨沧桑。 ![]() 门窗破旧,电线交错,墙面斑驳,青苔遍布,枯叶与绿草齐飞,虽然衰败却有一种独特的原始美。 ![]() 如果梧桐会说话,广仁街近百年的历史她都会给你娓娓道来,说不定外婆年青时候的样子她都知道,我得搬张小板凳好好听听。 ![]() ![]() ![]() 在2014年,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车水马笼,热闹非凡。 ![]() 张家门口开着各家小店,生意兴隆,还摆着地摊。那时桂芳巷还没封住,老人坐在巷口晒太阳,看着人来人往,有赶着送货的,有买菜回来的,连狗狗也来凑热闹,到处觅食,真是市井味十足。 ![]() 那时公示刚出来,掀起一股怀旧潮,像我一样来拍照留念的人不少,还吸引了一群女大学生,装备挺专业,还带着独脚架。 ![]() |
发表于 2022/07/27 18:31:01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2/07/28 07:52:56
张家墙门本是三岔路口,门前是广仁街,旁边的桂芳巷,对面则是孙家巷。 ![]() 孙家巷和桂芳巷到时会分别介绍,广仁街现在才走到三分之一,我们继续。 ![]() 2019年来拍时,张家墙门口还有自来水槽,孙家巷口则被剧组挂上的“国营青年饭店”的灯箱,往后看还有“百货商店”的招牌。 ![]() 墙门边的梧桐树都有近百年树龄 ![]() 枝叶繁茂时绿树成荫 ![]() 对比2019年的照片看,发现一株老梧桐不见了,老树倒向街心,前端树枝已够到对街的屋顶了。其实不止这一棵,刚才在贴2014年张家墙门时,我就发现,门口正中间位置也有一棵弯向街心的梧桐树消失了(有狗狗的那张照片)。 ![]() 这是今年拍的反向角度的街边梧桐,以电线杆为参照物,是不是杆旁的那棵向着街心的老树不见了。我想唯一的解释是影响汽车行驶了,但2014年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示中明确表示要保护古树,不知是不是移植了,如果真的只是拔除,那就离保护背道而驰了。 ![]() 同属一边的37号与张家相连 ![]() ![]() 看房子结构造型,以前应该也是大户人家。 ![]() ![]() 巧的是每次来拍广仁街,37号都没拉下过。2019年拍的和上面那张极为相似,远近稍有不同。 ![]() 剧组曾把这里当作修鞋店(图片来自网络) ![]() 而2014年来时,37号门牌号还在,墙门上挂满了破损的信箱和牛奶箱。 ![]() 那时门开着,进去有拍过几张。小小的天井里,青石砖头垒起各种台面,放置着花花草草,地上还种有果树,交错纵横的晾衣绳上挂着刚洗好的衣裤,生活气息浓厚。 ![]() 墙角杂草丛生,地锦肆意攀爬。 ![]() 通往家里的小路也比较杂乱,倒使我想起我家老房子门口的小巷了,以前小弄堂基本都不打理的。 ![]() 37号或许和秀水街吴宅有一定关系吧,因为再过去就是秀水街上的吴宅后侧,与广仁街相邻。当然这只是个人推测。 ![]() ![]() 吴宅的三层马头墙,具体我们到秀水街再介绍。 ![]() 这边暂告段落,回到37号的街对面,这老房是38号。 ![]() 当时剧组在这里挂了块“百货商店”的招牌 ![]() 38号旁有一条短短的小路,尽头灰墙下开了道门,现在装了防盗门,后面也是多层水泥房遮挡,但两边还有些老屋。虽然看着其貌不扬,容易被忽视,其实却大有来头。 ![]() 原来这就是广仁街40号的孙宅。那句老话:“街北孙家人,街南徐吴姓。”中前半名句就是指孙氏,可见当时孙宅在广仁街上是顶厉害了,北面这块从孙家巷到永丰巷都是属于孙宅的地界。 ![]() 可惜1962年,一场大火把部分孙家院落化为灰烬,问起我妈时,她对此也有印象。 ![]() 据介绍,孙宅广仁街40号现存建筑平面呈“工”字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朝南,为一梅雨石门框,门楣上有砖雕。主楼为三开间重檐硬山式楼房,左右各是面阔七开间的楼房,七脊马头山墙,前廊为卷棚轩,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梁前端呈兽头状,雕刻较精致,保存完整(说实话,介绍的这些我都没找到)。 ![]() ![]() ![]() 奇怪的是作为秀水街区12处市级保护点之一的孙宅,为啥连块牌子都没有,是我没找到吗?我只找到这块公示牌,才知道这里曾经是广仁街的孙宅。 ![]() ![]() 因为孙宅除了广仁街40号,还有部分在孙家巷12号(可见当时的孙宅有多大),保存较完好,所以还是在记录孙家巷的老宅时再好好介绍吧。 ![]() 再过来还有几户老屋,有些已破得不像样了,也没有门牌号,就匆匆拍了两张。 ![]() ![]() 然后就到了广仁街永丰巷秀水街口,古时的广仁街就在此结束。 ![]() ![]() 个人认为从孙家巷至永丰巷秀水街这一段的广仁街是最漂亮的。所以每次来,都会忍不住拍上好多张,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 ![]() 两旁的法国梧桐密集粗壮、盘根错节、斜插入天,仿佛一对对美丽的翅膀,带你遨游历史的长河。 ![]() 他们又像是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爷爷,为每位待过的、经过的人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听与不听,他们都是那么的耐心。 ![]() 夏天,枝叶繁茂,听鸟虫鸣叫,为你纳凉消燥,轻声吟唱;冬天,褪去衣裳,让阳光普照,温暖你的心房,给你希望。 ![]() ![]() |
发表于 2022/07/27 18:31:16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2/07/28 19:39:57
稍事休息,继续完成广仁街后三分之一的记录。广仁街西段的搬迁通知在三月底才出,所以这里的居民还没搬离,人气又旺些。 ![]() 永丰巷边上就是广仁街44号“三一”教会学校旧址。 ![]() ![]() 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宁波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点。因为是位于秀水街历史保护街区范围外,所以不算在街区12处保护点内。 ![]() 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四坡屋顶,上覆青瓦,屋顶上置两只人字型帽盖状铁皮烟囱,墙面红色砖雕方格线条等份上下两层。 ![]() ![]() ![]() ![]() 清末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宁波作为中西方贸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受到英美两国教会的重视,先后派遣大批基督教传教士来宁波,兴建教堂广泛布道。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戈柏、禄赐在贯桥头(现中山东路)建立教会学校。建校之初,学生的学费和用餐均是免费。 ![]() 光绪二年(1876年),传教士霍约瑟主持教务,改为“三一书院”,取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之义,并将校址移迁于更安静的孝闻坊,七年又在李衙桥侧(现址)建造新校舍。学生多系教会子弟,人数并不多,教学内容主要为圣经和英文,规定星期日必须到教堂参加礼拜。 ![]() 1916年,改为三一中学,教学内容又增加了民国国民教育课程。 ![]() “三一”教会学校是西方教会在宁波传播文化教育的历史见证,亦是研究近代以来宁波对外开放的历史材料。虽只有几十年校史,却也曾出现过为数不少的知名人物。早年在三一中学就读的王正廷,后任北洋政府的农商总长、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内阁代总理等职,积极支持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让中国体育走出国门,因其对中国体育事业的特殊贡献,被尊称为中国的”奥林匹克之父”。 ![]() 另曾在三一中学任过教的马瀛(涯民)是当时享誉国内的知名学者,一生著作宏富,其与陈训正编纂的《鄞县通志》(张传保、赵家荪修),被竺可桢赞为“古今方志第一”。 ![]() 登上“三一”教会旧址二楼,可以俯看广仁街和秀水街。 ![]() ![]() 广仁街46号所在位置以前也属于三一中学,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更名为宁波市第八中学。听八中老教师讲起,三一中学现存建筑还曾作为八中门卫室。 ![]() 学校往西就是此次广仁街西段改造地块,现在人们都还居住着,互相聊天的话题也都是搬迁的事情,看来离搬走的日子不远了,我想老人们都是既开心又不舍吧。 ![]() 学校的西墙外有条小巷,巷口那棵古老的香樟树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变迁。 ![]() 经过头里的鼓楼街道博爱残疾人之家,不是老屋,随手拍张走人。 ![]() 往前就是广仁街50号的俞宅 ![]() 俞宅为民国建筑,现存楼房一座。 ![]() ![]() 楼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 ![]() ![]() 现在已人去楼空,门口也张贴了告示,但月初来的时候,还有母女俩住着,我向她们打听了白衣寺怎么走,还偷偷拍过老人的一张照片。 ![]() 俞宅隔壁是49号,老式新房子,电业局宿舍楼。 ![]() 最里面是48号的宁波电视台电视制作中心,也是宁波市电视艺术家协会。房子没特色,吸引我的是前面的电线杆,应该上面有“八中公变”字样,这是现在街上还能看到带宁波八中印记的唯一事物了吧。 ![]() 原路返回到巷口,街对面就是白衣小区。 ![]() 小区门旁边秀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新设立了鼓楼街道广仁街地块项目现场办公室,所以现在再不去拍两张,这里又要人去楼空大变样了。注意办公室门中的门牌,也是100多号,这里才是正确的。 ![]() 南边的这两处我们顺手一提,继续北面的拍摄。 ![]() ![]() 老房子都是看着门口小,其实里面挺深的,有好几间。 ![]() 后面小弄堂进去是54号,门上也贴着房屋征收意愿征询公告。 ![]() ![]() 54号就是下面这张照片中人坐着的地方进去,外面看过去很窄。这过去还有一条小弄堂。话说这位老先生一直盯着我干哈。 ![]() |
发表于 2022/07/27 18:31:34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2/07/28 21:28:01
弄堂口是广仁街60号,有车子停着不太好拍。 ![]() 进去也是细细窄窄,挺深的。 ![]() 分岔口,右手边是57号,左手边是58号。它们之间还有电线缠绕连接着作晾衣绳,挂着衣裤。随手利用,这是老宅特色,咱这代人习以为常。 ![]() ![]() 57号里面没啥可拍的,但58号进去却是别有洞天,门口的花草盆罐就吸引我了。 ![]() 里面是精致的老宅,漂亮的明堂,这种感觉太熟悉了。 ![]() 有人气就是不一样,这才是老房子该有的样子,是那小时候的味道,东西摆放虽杂但不乱。 ![]() 屋顶上绿草与灰瓦一列列间隔着,相得益彰,看过去也是那么得有活力,生机勃勃。 ![]() 天井上方的这尖顶很瞩目。看看大致方位,推断应该就是白衣寺大殿的侧面。那里能不能进去还不知道,所以这里就先多拍两张。 ![]() ![]() 这真是个宝藏之地,而且还是那熟悉的配方,房子主人不在,却大门敞开,放心让人进出,我们那时家家户户基本上门栓也都不栓的。 ![]() 逗留许久,出来才看到这幢观音兜墙的民国建筑,刚才的老宅应该是此建筑厢房的东侧。 ![]() ![]() 厢房的西侧就在广仁街61号 ![]() 木结构的房子基本保存完好,小时候我就在这种木板墙上练习乒乓球的。 ![]() 上到二楼的梯子也是木结构 ![]() 几位大姐在聊天,聊的也是关于搬迁的事,看她们的样子还有点不太情愿。也许年纪大了,住习惯了,不太喜欢折腾,不过毕竟是件高兴的事,她们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嘿嘿。 ![]() 61号出来,沿街有一溜小铺,也都是老房改造。 ![]() 63号看着像早餐店 ![]() 65-1号是杂货店 ![]() 五金加工店,没看到门牌号 ![]() 旁边梧桐树这里有条小弄堂,弄堂另一边也有店铺。 ![]() 73-2号这家是理发店 ![]() 我们先进小弄堂去记录下,里面人家挺多的。 ![]() 往里一大丛蔷薇花横跨屋顶,这是代替墙门了吗? ![]() 主人家看我在拍照,说给他妈妈拍张呗,一激动,对焦稍有不准。 ![]() 对面还有幢大的老宅,看样子也是民国建筑。 ![]() 电线纵横交错,杂乱无章,就像理不清的思路。 ![]() 还有这理不清的门牌号,有75-3号、74号、73-1号、72号,有的已模糊,有的被遮挡,还有半挂在门框上的。 ![]() ![]() ![]() 在这里也能看到白衣寺大殿的顶,顶上有图案雕饰,还有“国泰民安”字样。现在我才反应过来,刚才58、61号那幢老宅和这幢当年应是白衣寺的东西厢房。 ![]() 老宅对面还有几排矮平屋。 ![]() 里面69、70号的小院子里,碗大的月季花开得正当时,凭添一份生趣。 ![]() 72号对面比较阴暗,是69至71号的背面,这里看到墙上有写着71号101。 ![]() 倒是巷口笼子里关着的小兔子挺讨人喜爱,应该是住在这里的小朋友养的。貌似每个小孩子都有养过兔子的经历,包括我女儿,哈哈。 ![]() 除了兔子,角落里还放养着几只可爱的小鸡,不怕走散吗? ![]() 和小动物们噻哥拜,回到街上,理发店旁是一面宣传墙,以后看看也会觉得是时代特色。这房子是里面老奶奶住着地方靠街一面。 ![]() 一墙之隔有道圆拱门,里面住着79至86号一长排住户。左边是房间,右边是厨房。 ![]() ![]() 刚好碰到工作人员在搬迁前的登记工作,听一位住房在介绍,这里俗称“十间头”,头里的一户已被拆,现在只剩下九间了。 ![]() 水缸、石板台面,80年代家家户户的标配,自来水那时家里也通上了。 ![]() 发现每户家里都是直弄通,另一头通到孝闻街,夏天前后门打开,穿堂风一吹,很凉快。 ![]() 九间头的外墙和正面都已焕然一新 ![]() 墙上还挂着一块类似篆书的“广仁街”木牌 ![]() 这里已是与孝闻街接壤的广仁街街尾,广仁街上的老宅基本已记录完毕。 ![]() |
发表于 2022/07/27 18:31:48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2/07/31 11:41:45
不过,还有一个地方一定要介绍下,因为它与广仁街息息相关,这就是之前已经数次提到的白衣寺,广仁街的旧名“白衣寺跟”就因它而起。 ![]() 民国重修大殿时又建东西厢房各五间,上面介绍广仁街时提到过。 ![]() ![]() ![]() 据宋宝庆《四明志》和元延佑《四明志》载,白衣寺旧号净居报仁院,建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七月,其实最开始也不叫这名,清泰二年(934年)十月时称净居院,后因为祈祷灵应,复加“报仁”二字。 ![]() ![]() BTW:白衣寺的旧号“净居报仁院”,不管在网络上还是官方都是写错的,误写成“净土居报仁院”,多了个“土”字,包括白衣寺大殿的墙上也是。网络上更有把“土”误写成“士”的。我在想多出的“土”字,不会是看见上图最右边的那个“净土院”从而引起误会了吧。 ![]() 白衣寺旧址在子城西即现中山公园一带。一前一后有“白衣巷”和“广仁街”,所以旧名分别为“白衣寺前”和“白衣寺跟”。 ![]() ①钱亿,原名钱弘亿,是吴越国的末代国王钱弘俶的弟弟,曾任宰相、明州刺史。吴越国是一个以佛教立国的国度,三代皇帝都信奉佛教。归宋后,跟他的哥哥一样,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把“弘”字去掉,只称钱俶、钱亿。 ![]()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著名词人周邦彦②从山西长治太守转任明州太守。其间,他捐款在白衣观音院内建造了青莲阁。宋宝庆《四明志》在“白衣广仁寺”词条下有记载:“……青莲阁,守周邦彦捐金,命住持僧子元建也。”周邦彦还曾刻石记录这件事。 ![]() ②周邦彦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之一,被誉为“一代词宗”、“词中老杜”。他在宁波当官虽仅有一年,却有着深厚的情结,在宁波留下过不少笔墨。其中,以《解语花•上元》最富盛名,这是一首描写宋代明州元宵节的代表作。 ![]() 青莲阁建成后的第15年,也就是建炎四年(1130年),宁波遭遇建炎兵火,白衣寺尽毁,后重建,但是青莲阁自从毁亡,周守记刻亦不存。元延祐《四明志》里还记载有南宋诗人朱翌的一首诗《登白衣寺钟楼》:“凭高直欲驭西风,百里纤毫尽发蒙。楼观相望秋色里,江山争丽海光中。云容入座如相识,足力缘梯尚不穷。肯使诗成夸得意,撞钟惊起坐禅翁。”描绘了该寺重建后的景象。 ![]() 明洪武三年(1370年),白衣寺年久失修坍塌,原址改回府衙用房,而将白衣观音院迁至原址的西北方向,世称城北白衣寺。这块地方即今白衣寺所在,是在原来普宁寺和奉圣寺两个尼姑寺的废基上建立起来的,定名为“白衣讲寺”。讲寺是指从事经论研究、指讲经说法的寺院,有别于禅寺之修行道场。明永乐、天顺年间,白衣讲寺相继重建佛殿、山门、方丈室、并增建了禅堂。白衣寺由于历史悠久,且供奉百姓广泛信仰的观音菩萨,历代香火不断。 ![]() 明末清初时,此地有拉和尚叫檗(bò)山,曾经是儒生,明清易代时出了家。他的师父是金峨寺的僧人博融。虽然学禅,檗山却不太喜欢结交僧人,和他来往的都还是读书人。从金峨寺下山,檗山就住在白衣寺,与一个叫倪元楷的朋友家很近(就是秀水街区倪氏家族的后人)。倪元楷也有气节,曾因不愿剃发而入狱。他和檗山常有来往,常常邀请檗山一起参与南湖诗社的活动。倪元楷有一首《过白衣院访檗山和尚不遇》:“白云渺渺隔花台,拂面红尘扫不开。松下鹤眠无应答,一堆落叶乱苍苔”,反映了两人深厚的交谊。 ![]() 清顺治康熙年间,白衣寺重修殿宇,建造了十王殿和关帝殿。 ![]() 1891年10月11日《申报》上刊载一则新闻:“宁波北门内白衣寺古刹也,大殿早毁于火,后殿岿然尚存,住持某僧向各处募化,敲破木鱼,三历寒暑……去冬,重兴土木,迄今规模粗具。月之初五夜五鼓时,后殿火起,光照通城,各水龙闻警驰至……新造大殿及东首一带僧房得保无恙,而后殿五楹已化劫灰矣。”现存大殿即新闻中1891年开始重建、在火灾中幸存的屋宇。 ![]() 民国时期,白衣寺已有很高的声誉,民国四大高僧中的虚云、弘一、太虚三位大师③,以及著名的圆瑛大师③等或云游或驻锡(指长期驻留一地),这也让千年古刹白衣寺再度声名鹊起。 ![]() 由于军阀连年争战,百姓穷顿流离失所,社会上孤儿增多。为救济社会孤儿,1918年,时任白衣寺方丈安心头陀,邀请圆瑛、太虚大师在白衣寺内创办了佛教孤儿院,主要资金源于安心头陀下南洋向华侨华人募捐钱款,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著名学者陈屺怀也慷慨解囊,卖文稿费作为捐助。孤儿院实行工读教育,先后收养孤儿达二百余人。这件善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 民国十九年仲夏(1930年),虚云、弘一两法师相伴云游到白衣寺讲经论道,与寺中住持朝夕论道,引来众多文人雅士聆听求教,并留下珍贵的影像。 ![]() 1932年夏天,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发生了持续三年的大旱灾,饿死者二百多万,逃亡者几百万,数十里不见人烟。当时弘一法师在上虞法界寺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命走西天。大病初愈不久,白衣寺住持安心头陀来法界寺,伏地恳请他同往西安,以筹济陕西灾荒。极度虚弱的弘一法师心中明白此一去恐是凶多吉少,但仍毅然答应同往。大师弟子刘质平得知立即赶到宁波码头,奔上即将开动的轮船再三劝阻,而一向视诺言如山的大师执意前往,刘质平强行背起身体羸弱的弘一法师上岸……这段真实故事见证了大师悲天悯人的情怀。 ![]() 虚云大师是民国公认的第一高僧、禅宗泰斗,一生颇多传奇,他是建国后中国佛教协会首席发起人,并被选举为名誉会长。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以高达120岁圆寂,在现代佛教史上,历经百余年修行,被称为“坐守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唯其一人”。 ![]()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出家后,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至此,最为熟悉的广仁街才算真正记录完毕。巧不巧,看日子,正好是我本命年的生日。人生第一个本命年后,我离开这里,第四个本命年,我又回到这里拍照记录写作,感觉归来还是少年,哈哈!这也算是对小时候住过的老家,走过的老街最好的纪念,还真有那么点仪式感,对吧! ![]() 现在我们移步至大桥街,大桥街是除了广仁街外,我最熟悉的一条街。小时候步行上学,大桥街是必经之路,这里有太多的回忆。 |
发表于 2022/07/27 20:56:50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7/29 07:09:24 来自 中国
事业顺利官运达!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2/08/02 10:51:27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2/08/09 09:46:24 来自 中国
艳阳暖照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