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而创新能力则是城区经济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日前,工信部下属单位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榜单(以下简称榜单)。 其中,宁波共有3个市辖区上榜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分别是鄞州区(第25名)、北仑区(第46名)、海曙区(第72名),排名分别比上一年提升2位、3位、1位。 它们将创新视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眼”,为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贡献力量。 作为宁波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鄞州区去年跻身“GDP3000亿元俱乐部”,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2024年,鄞州区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超过1万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87家;新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7个,引进青年大学生4.8万人。 博威合金研发的铜-石墨烯复合材料。 在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下,一批鄞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捷报”频传,彰显向“新”而行的力量—— 博威合金研发出室温导电率达到111%IACS的铜-石墨烯复合线材,为消费电子、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供粮”; 天牧光能凭借微型逆变器开拓欧洲和南美市场,今年开年即获得500万元的“开门红”订单。 从“中国模具之乡”到全国智造高地,北仑区让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硬核力量”的密码。2024年,该区有效高企数突破850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7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7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12.2亿元,入选省创新能力百强企业8家、市研发投入50强15家。 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 在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领先的生物3D打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正紧锣密鼓地研发第二代“带电作业飞行机器人”,让低空经济服务多个场景……除了海天集团、申洲国际等“航母”外,北仑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蚂蚁雄兵”都在谱写创新“协奏曲”。 近年来,海曙区积极布局“四平台一中心”(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及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让历史悠久的老城区焕发创新活力。 2024年,海曙区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5家,“四平台一中心”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9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申请专利超410项。无论是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蓝卓“SupOS”工业操作系统,还是进工厂打螺丝的人形机器人“领航者2号NAVIAI”,都是海曙区科创的成果体现。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出品的“领航者2号NAVIAI”。 从全国范围看,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1万家,占全国的比例超过30%,年度商标注册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4%和30.8%。它们依托科技企业、高校院所、人才团队、金融资本、科技服务等创新要素,成为中国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空间。 未来,这些创新强区该如何提质增效?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做好创新顶层设计,将创新作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二是,促进创新融合发展,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是,做强创新金融生态,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和产品创新; 四是,提升创新服务质量,引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业主体。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