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冬至了,我们老一辈宁波人为了讨个好口彩,这一天总会吃一些番薯、年糕、汤圆或者酒酿圆子(象征着翻身、年年高和团圆)。
我们老底子宁波人把汤圆叫作汤团,把酒酿圆子叫作酱板汤果。
我小时候过春节,年初一清早吃的是酱板汤果,有客人来了妈妈才会给大家吃汤团。这儿习惯将农历正月十四作为上灯夜(也就是元宵),那一天的晚餐也是酱板汤果。
无论是汤团还是汤果,都得用糯米粉制作而成。汤团是有馅子的,汤果实没有馅子的。
过去在我们乡下都是自己磨的粉,先将晒干了的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在清水中浸泡几天,然后拿到石磨上去磨。石磨有大有小:大的磨由一个人把磨,另外一个或两个人推磨,把磨的人一手将带水的米舀入磨孔,一手把着磨担使石磨上层作匀速的转动;磨担的小把插在磨把的圆孔里,丁字形的磨担那一横的两头由一条人字形的绳子悬挂在房梁上,推磨的人双手把在那根横木上来回推拉,带动石磨转动;像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磨的粉不多,就用小石磨磨粉啦,母亲一个人一边推着石磨的上层缓缓转动,一边添米加水,吱吱啊啊的,几个小时就完成了。磨好的水磨粉装在一只抽粉袋里,埋进草灰之中慢慢地将水分抽干,拿出来就可以做汤团或汤果了。后来有了小钢磨,那磨的是干粉,省去了抽粉这一环节,将干粉兑上水就行,省事倒是省事,可这味道就大不一样了,绝对没有水磨粉那么细腻、柔软,滑溜可口。
将抽干的糯米粉反复揉捏再搓成粗细像小拇指那样的长长的一条,然后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搓成圆球形,这就是汤果了。如果在下锅以后再放一块酱板,就成了酱板汤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