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说说“垃圾分类”  [复制]

阅读[] 回复[10]

发表于 2024/12/08 10:32:01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回宁波已经二个多月了,总体感觉良好。我居住的小区位于东钱湖畔,草坪似锦,绿树成荫,百鸟飞翔,空气清新。唯一感到不足的是“垃圾分类”工作没有我上海居住的小区好。上海的居民在家中已经将垃圾进行了分类,然后再去垃圾站投放;二这儿的居民似乎还没有这个习惯,口号写在墙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中。
想想我们过去的乡下人,也是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淘淘老古,解解厌气。
就从最简单的衣食住行四方面说起吧: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就是我们的穿衣格言,即使是已经不能再补的衣服也可以拆开来:稍好的布可以给破衣当补丁,差一点的拼拼凑凑还是籿鞋底的好材料(纳千层底布鞋),实在太碎的积聚起来也可以让孩子们兑糖吃。没有浪费吧?没产生垃圾哦;
至于吃的,根本不用大人提倡“光盘”,孩子们连“饭米碎”也一粒不会掉到地上,看羹吃饭,绝不浪费,宁波人嘴里说的“做人家”,就是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不要说粮食,就是“田作家货”谁不知道来之不易,都是倍加珍惜的,“粒米不做忌、斗米来不及”;
说到住的,也就是现在的建筑垃圾,我们也有自己一套节约的办法。去过“宁波博物馆”吗?那么多的“瓦爿墙”就是废物利用的最好例子。
那时的出行由于条件的限制,当然没有现在方便,我们那时是“上磨肩胛,下磨脚底”,穿的“木拖鞋,”“木拖、木拖,三年拖过,还好烧火。”;下雨天穿的草鞋,一直可以穿到“草鞋剩根筋”,也还可当燃料。
虽然产生的垃圾没有当今那么多,但是我们也是会认真地分类处理的。
厨余和餐桌垃圾的产生量那时是很少的:汤汤水水的,家家都会倒进“泔汁桶”拿去喂猪,小骨头斩斩碎喂鸡喂鸭,大骨头晒晒干,积聚起来卖掉,供专人去烧骨粉作肥料,蚌壳、蚶子壳有人专门收购,用来烧制石灰。
再说一些生活垃圾,基本上都会分门别类,各归其所:废铜烂铁分得清清爽爽,铜的价位高、铁就便宜点、牙膏壳也分为铝、锡和铁皮的,绝不混肴、就是碎玻璃也要聚起来一起卖钱;橡皮套鞋破了自己补一补,实在不能再补的,留下来可以做补丁,剩余的还能卖给收破烂的;写过字的废纸我们乡下人当成是宝,学生时代废纸都集中起来拿到一个叫“宝藏”的砖瓦炉里烧毁,后来就有了专门收购废纸的了(包括硬板纸)。
老母亲的长头发梳的是“绕绕头”,每天总有不少头发落下来,就是这些头发她也不舍得随地乱扔,一团一团地卷起来塞在墙洞里,等着“头发兑针”的老汉来时换回一包包缝衣针。就是最不值钱的祭祀祖宗时烧过的纸锭灰,老人们也会放在固定的盛具里等待有人来收,绝不乱丢。
日常扫地、掸尘等产生的卫生垃圾以及野狗等的粪便,每个弄堂口基本上都有垃圾堆,大家都会自觉地倒在里边,让它发酵,定期有专人运到田间地头,分类过筛,有用的当作基肥,埋到农田的下层,无用的就堆在一起焚烧(虽然会污染空气,可在当时也属无奈之举)。
虽然受条件限制,不能像当今科学地处理垃圾,但也不是某些人说的那样“只有等老一代人死完了,人们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好垃圾分类。”吧!
当年的我们没有什么口头上的环境保护的豪言,一切行为既源于自觉 或习惯,又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因为当时有多种多样出售废品的渠道,让我们可以用废品换回一些零花钱。
“收旧货”这一老行当,经常出现在农村的弄堂弄面,他们收购的主要是尚能继续使用的家具以及工具,也有成色不错的衣服鞋帽,个别专业一点的还收购文物古董。
“供销社”是解放初期老百姓自己组织的面向普罗大众的买卖机构,他们不但供应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收购农副产品,兼收废品。供销社的分支机构就是每个村的“小店”,所谓小店,一般都是夫妻老婆店,这里主要供应一些村民必须的、小零小碎的生活用品和小孩子吃的零食,他们同时也收购一些诸如鸡肫皮、橘子皮之类的小件废品,集中起来,再转卖到供销社。
那时候,收购废品的行当分工也是十分细致的:鸡、鸭、鹅毛必须分开来,鸭毛最贵、鹅毛次之、鸡毛最便宜,如果你将三种毛混杂了,那就只能当鸡毛卖,这些毛还必须晒干;否则就会发霉、变质卖不出钱。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兑糖担”。一个老汉,肩上挑着一副担子,前头是盘成一圈圈的饴糖(我们小时候叫“糖饼”),后头放着用糖换回来的废铜烂铁,破衣旧裤以及碎玻璃等等破里破碎。一步三摇地行走在小街小弄,手中不停地用小榔头敲打着那片用来切糖的铜制薄片小刀,“叮、叮、叮,叮、叮、叮”这一声声的呼唤,引来了多多少少孩子,他们用家中能搜到的所有废品来调换这一块快小糖。加一块、再加一块,老人和小孩在不断的讨价还价声中完成一笔笔小得可怜的交易。(宁波老话中的“你是兑糖担啊!”就是形容不断讨价还价的。)
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就是想证明,垃圾分类不是现在才有的,我们老一辈早就在自觉地做了,只要大家洁身自爱,一切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而有关部门能顺应民意、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措施变废为宝,垃圾分类这一利国利民的事情是一定能越做越好的。

[恭喜,此贴已于2024-12-08 20:29:18 在老年人之家 被 美洲狮8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发表于 2024/12/08 20:35:00 来自 浙江宁波

垃圾分类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后续处理,有用的回收,没用的分类处理,保护环境,普通公民必须大力支持,并持续下去,尽力为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发表于 2024/12/09 08:08:47 来自 中国

    物质贫乏就要“做人家”,物尽其用。现在提倡消费主义,大量消费就会产生大量垃圾,就大家手里的手机已经换了多少个了,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都要进一步提升,人的欲望要适当控制。

      来自: 掌上东论

      发表于 2024/12/09 08:26:18 来自 浙江宁波

      原来乡下没啥垃圾的,吃剩的可以喂鸡、鸭、猪等,最没用了可以烧成灰堆改善土质用的

        发表于 2024/12/09 07:32:24 来自 浙江

          发表于 2024/12/09 08:26:52 来自 浙江宁波

          以前是零污染

            发表于 2024/12/09 08:35:14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4/12/09 09:50:27 来自 浙江宁波

              我在上海居住了六七年,“垃圾分类”开始实施以来,慢慢地养成了习惯:厨余和餐后垃圾用较厚的垃圾袋盛放;干垃圾放入专用的垃圾袋:玻璃瓶等等一些有害的或危险的垃圾及时扔到小区专设的垃圾箱内;硬纸板、废纸以及可回收的废物用一只较大的垃圾箱存放起来适时卖给收废品的。干湿垃圾每天按时分类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里。天天如此,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并不感到麻烦。而物业部门也指派专人守候在垃圾站边,督促并帮助居民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同时还可能有意外的收获(不少年轻人不喜欢存储废品换钱,就拿来给收垃圾站的人员,日积月累,收获颇丰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这儿是否可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24/12/09 13:27:57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4/12/09 13:42:20

                前些日子我好几次看到一个瘸腿的老人在垃圾站关门的时候拿着一个大编织袋守在路的对面,有人扔了他想要的垃圾他就过去捡。垃圾站开门的时候他是不来的,来了怕是要引发争执的。
                上海农民的养老金是1490元,宁波农民的养老金是350元。

                  发表于 2024/12/10 09:18:44 来自 浙江宁波

                  我们小区都是门卫老头在分

                    发表于 2024/12/10 13:49:29 来自 浙江宁波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