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属上海经济区,东距国际港口城市宁波40公里,西距杭州市120公里,北濒杭州湾,南接四明山,区域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现有常住人口85万人。
余姚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是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余姚。早在7000年前就创造了誉为世界文化瑰宝的“河姆渡文化”,使余姚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余姚秦时置县,历史上曾涌现出东汉高士严子陵、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朱舜水和著名史学家黄宗羲等名人学士180多位,素有“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之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撤县设市,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二类市。 |
发表于 2005/04/29 20:06:00
余姚历史
余姚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相传是“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秦时置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 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又升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九区、八个镇、六十三个乡。到2002年底,全市设17个镇、2个乡、4个街道。 |
发表于 2005/04/29 20:07:00
余姚地理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 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上虞市、东接宁波市,面积1527平方公里,人口83万,为宁绍平原的中心。地理位置为北纬29--30度,东经120--121度。 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微陷。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台地和谷地,最高峰大长山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为姚江冲积河谷平原;北部为钱塘江、杭州湾冲积平原。山地丘陵、平原(含海涂)、水域(含海域)面积比为53:29:18。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面积839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3%。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面积49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7%。北部濒海,海岸线长度为23公里。 余姚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2061小时,年日照率为47%。多年平均温度16度,常年最冷1、2月,常年最热7、8月。境内气温垂直变化明显,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降低。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年际变化较大,一年中雨量的分布也不均匀。雨量集中在4-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季节,易发生洪涝。 全市蓄水量27436万立方米,最大的河流为姚江,余姚市境内长度55公里,平原地带河网密布。最大的湖泊为牟山湖,蓄水量400万立方米。全市有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44座,总库容2074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304万立方米,最大的水库为四明湖水库,总容量12354万立方米。 余姚市至今已探明有铁、铜、铝、锌、锰、萤石、石英石、硝石、耐火土、高岭土等三十余个矿点。大隐的芝林有储量百万吨以上的大型萤石矿。余姚市主要农林牧产品有茶叶、杨梅等水果、竹、蚕、茧、家禽、家畜、淡水鱼等。 |
发表于 2005/05/08 12:28:00
发表于 2005/05/18 14:09:00
{{item.Summary}}